浯江书院

更新时间:2023-05-15 00:05

浯江书院,位于金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县丞欧阳懋德以义学地建。黄汝试捐银476两,监生徐行健捐1000两,建大门、东西廊学舍各8间,中为讲堂、内祀文昌,外环围墙。后建朱子祠。后汝试再捐膏火银2000两,置田产以充费用。嘉庆间县丞李振青重修。道光间岛人吴献卿秉父遗愿捐银4000两,及官绅捐银1000两发典生息,以充经费。并于西廊建福德祠祀巡道倪锈,县丞欧阳懋德、李振青等;东廊建客燕斋祀吴琳公及献卿父子。

考试卷

中国古代自隋唐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历朝选拔人才及官吏任用主要以科举制度为主。清代的科举制度多沿用明朝,主要考试分乡试、会试及殿试,

试题内容以四书、五经、时文(即八股文)及试帖诗为主,试题亦出自四书、五经中。清代的学校除国子监及各省之府、州、县学外,尚有书院,而书院基本上都是官办的,书院在清朝为地方教育的中心, 也是文人的讲堂。 金门浯江书院的考试卷

金门古时有四大书院,是硕果仅存的一座,位于金城西门境内,原址是清同安县通判衙署,清朝乾隆四十五年黄汝诚先生捐资购买署址,改设为书院。后来,乡人集资在书院内建有朱子祠,祭祀宋朝大儒朱熹,感念其教育金门之功。清代金门的浯江书院亦属于官办书院。

此件藏品系浯江书院童生林汝材的月课试卷,试卷内容主要以一篇题为《奔而殿将入门》的文章为主,文章最后附试帖诗一首。这个试卷所写的小楷字工整有力,足见童生林汝材的国学基本功十分扎实。卷上评语为:“笔意稳洽”,成绩列“中取”第二名。试卷右下方盖有“福建分巡海防与泉永兵备道关防”的印章,这表明福建分巡道有督课书院之权责。 该藏品由厦门海峡两岸博物馆洪明章先生提供

碑记

金门书院,宋有燕南,元有浯洲,明无考。今曰浯江。建国朝乾隆四十六年;前移通判驻马家巷,虚其署,岛中士黄汝试购为书院,祀朱子先儒。後设县丞。县丞欧阳懋德至,谋於众,仍前署,就署西义学改建焉。徐行健董其成。汝试愿捐银二千为膏火。寻卒,其子如杜以海澄田充之。讼於府,断如数,输银存晋江库,久之,被没,田亦失。嘉庆间,县丞李振青捐银为祭祀资。道光元年,兴、泉、永道倪公琇以文劝众绅士鸠賨钱一千算,吴献卿捐賨钱四千算,子学元又捐四十算,膏火始具。牒大府,由道延师课艺。书院在后浦乡,前为大门、仪门,中为讲堂,後为朱子祠,祀先儒。东西廊凡十有八斋,中厨皆备。余继倪公任,督课亦六年矣。董事诸君,以未有碑记,请余记其原始,并书(前後)捐输姓氏於他石。道光十六年五月日记。

朱子祠

金门文风鼎盛,宋以来曾设四大书院,浯江书院是硕果仅存的一座,建於清乾隆45年(西元1780年)。书院讲堂後为朱子祠,奉祀宋大儒朱熹。现为国家二级古迹。朱子名熹,字元晦,南宋理学大儒。宋绍兴廿三年任同安县主簿时,曾渡海到当时隶属同安县所辖的金门,在古区村郊燕南山设帐讲学,称为「燕南书院」。金门因蒙朱子教化之馀荫,从此读书之风气盛行,虽生活困苦的农村,而弦歌不辍,一时之间,民风纯朴,文风鼎盛。至明朝以後,科第辈出,文章德业,大放异彩,因有「海滨邹鲁」之称誉,这些都是朱子的教化之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