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5 09:08
海洋生物毒素之一,发现自食藻软体动物长尾背肛海兔的消化腺,因此命名为海兔毒素。为线性缩肽类天然细胞毒性蛋白,在生物体中含量极少。具有高抗癌作用。
1968年夏季在日本冲绳岛发生过所谓的“游泳痒”,游泳者中毒症状是皮肤发痒、斑疹、皮肤烧灼感、起水疱、深部糜烂,并遗有皮肤疼痛。类似的海水浴皮炎1980年夏季在夏威夷的瓦胡岛也曾发生过。此种皮炎可能是因一种海洋蓝藻—巨大鞘丝藻(Lyngbya majuscula)所致,已经从此藻中分离出溴化海兔毒素(Aplysiatoxin)和脱溴海兔毒素(Debromoaplysiatoxin)。该毒素最旱发现自食藻软体动物长尾背肛海兔(Styocheilus longicauda)的消化腺,因此命名为海兔毒素(dolastoxin)。
在20世纪70年代,Pettit 等开始对印度洋无壳软体动物截尾海兔(Dolabella auricularia)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并发现海兔提取物可以延长P388白血病小鼠的寿命。但由于获得的这种活性物质含量太低以及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直到80年代才开始以小鼠白血病P388模型为筛选体系,对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的海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用色谱技术对2吨原料进行近2万次反复分离筛选,1987年从海洋无壳软体动物截尾海兔(Dolabella auricularia)中分离得到一种由4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缩肽类天然毒性蛋白。
它是一种九肽,在生物体中含量极少。Pettit的研究组至今已鉴定出18个含有特殊氨基酸的较短链状肽类化合物,命名为dolastatin1~18。其中Dolastatin3,Dolastatin10(D10),Dolastatin15的结构被确定。而D10是研究最多的一种,一般都以D10作为海兔毒素的代表。
D10是由4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缩肽类天然细胞毒性蛋白,含有9个不对称碳原子,从氨基端开始依次是dolavaline(Dov)、valine、dolaisoleuine(Dil)、dolaproine(Dap)4种氨基酸及特异的可能从苯丙氨酸分离出来的伯胺dolaphenie(Doe)作为羧基端缩合而成,故有研究者称其为5肽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784。D10有一系列同分异构体,其中一些具有生物效应。 天然的D-10产量极小,而现有的合成方法和路线仅限于实验室规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法高效立体选择合成D-10中最复杂的组分,即具有三个手性中心的Dolaproine(Dap)。传统合成Dap 的方法主要有:(1)应用Reformatsky反应进行立体选择性的合成β-羟基羰基化合物,通过引入空间位阻大的基团来控制2'-和3'-位手性,或者利用Zr,Rh等金属以及镧系元素,考察产物立体选择性,但结果均不理想,并且得到的四个异构体分离困难。(2)应用Baylis-Hillman 反应和Ru 的催化作用,但只能单独控制2'-位甲基构型,且仍是得到一对非对映异构体。(3)Walker等应用Evans羟醛缩合反应进行了顺式“非Evans”体研究,通过TiCl4,SnCl4等路易斯酸,利用金属螯合作用控制手性,但仍不能得到单一的顺式产物。
1970年在太平洋的斐济岛曾发生一起摄食截尾海兔(Dolabella Auricularia)导致的2人食物中毒,这是海兔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首例报道。病人食用海兔后半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刺痛、发热、呕吐、腹泻,继而面部、肢体和手足的肌群出现自发性收缩、震颤、共济失调等神经紊乱症状,最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极度烦燥及视物扭曲。患者最后病愈出院,但留有口周肌肉抽搐的后遗症。Stallard及Faulkuer认为,海兔能浓集溴元素,且其消化腺的各种组分中已鉴定为溴化倍半萜。慢性溴中毒的特征表现为共济失调、震颤及幻觉等,溴在血浆中的半衰期长达12 d,故海兔致人类的食物中毒可能是一种亚急性有机溴中毒。
海兔毒素是高活性的抗癌活性肽,主要用于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黑素瘤和前列腺等实体瘤的治疗,尤其是D10已进入Ⅱ期临床。由于具有确切的作用机制及温和的毒性反应,D10很有可能成为联合用药的首选药物之一。
D10的抗肿瘤机制主要是通过与β微管蛋白的氨基酸残基结合,影响新的异二聚体的加入,导致二聚体间的界面产生弯曲,累积后导致原来直纤丝弯曲,抑制微管的形成和聚合,并促使其解聚,同时阻碍微管蛋白依赖的GTP 水解,阻碍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细胞停滞在细胞间期,且对多种癌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是一类来源于海洋生物的新型细胞生长抑制剂。进一步研究表明,D10可结合到微管蛋白上的根霉素/美登素交换GTP 的结合位点,导致细胞阻滞在M期。在与其他抗有丝分裂药物的比较发现,D10对细胞活性的抑制效果IC50= 0.5nMol / L,约为长春碱(vinblastine)的40倍,根霉素(rhizoxin)的2倍,拟茎点霉毒素A(phomopsin A)的10000 余倍,与美坦辛(maytansine,IC50= 0.5 nMol/L效果相当。研究还发现D10在细胞内的滞留时间比长春碱长很多。D10通过巯基与微管蛋白结合与拟茎点霉毒素A相似,但与长春碱和美坦辛不同。实验研究表明D10是长春碱类药物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当将其与作用于微管的药物长春碱合用时显示协同作用。
D10可以抑制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中凋亡信号通路关键蛋白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通过研究D10 对黑色素瘤细胞染色体形态学、端粒联合、诱导多倍性的影响,发现D10 可能通过介导末端着丝粒的丢失,诱导染色体畸变从而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