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8 11:08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6月,为海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有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个省级科研平台:海南省高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海大基地;2个海南省教育厅培训基地: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海南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和研究生7个教研室,设有政治学研究所1个研究机构。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1958年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马列教研室建立。
1983年,海南大学社会科学部建立。
2007年8月,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合并成新的海南大学,两校思政课教学部合并组建海南大学社科部。
2007至2011年间,社科部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经四度合分。
2011年6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
2012年,学院成为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和海南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
2015年,海南省委宣传部与海南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年,学院成为海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办本科专业1个。
本科专业(1个):思想政治教育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讲师23人,博士(含在读)32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1人、四个一批之“青年英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教师建设项目1人,海南省领军人才4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的重点专家2人、海南省“南海青年名家”2人、海南省拔尖人才11余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李德芳、林国标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教师建设项目入选者(1人):温小平
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2人):李德芳等
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李德芳等
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的重点专家(2人):李德芳等
海南省“南海青年名家”(2人):温小平、杨娜
海南省拔尖人才(11余人):吴清一、陶欢英、温小平、杨娜等
(注:名单不全)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海南大学“文化旅游”世界一流学科群1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省级重点学科(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海南大学“文化旅游”世界一流学科群(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建设课程1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省级精品课程(2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捍卫马克思》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建设课程(1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在海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粤桂赣滇琼五省(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一、二等奖12人。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省级科研平台1个、研究所4个。
省级科研平台(1个):海南省高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研究所(4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各类课题12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拥有科研经费300多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理论动态》《中共党史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部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2012年)
截至2020年4月,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馆有藏书资料近1.1万册,期刊近80种。另外,还收藏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光盘数据资料360余册。
据2020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邀请中国国内外学者及实务界专家讲学126人次,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10余次。
释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徽基于海南大学校徽设计风格和形状,院徽由盾牌外形、基本图形、学院中英文名称三部分组成。蓝、白、红三色,以蓝色为主色调,统一于海南大学“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整体文化,局部采用渐变效果,增强了院徽的立体感。
U字形的盾牌外形是海南大学校徽的图形;基本图形由中心红色花朵和四个环绕的“人”字巧妙结合。红色花朵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表达着学院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阵地;四个相连“人”字图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追求人类解放的理论宗旨,宣示着学院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展现着学院人人心灵相通,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中文“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英文“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university”与U字形的盾牌紧紧联系在一起,蕴含着学院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立德、博学、求是、创新
释义:
一、立德
1、《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谓“立德”,即树立品德。古人强调“立德”是人生的第一要素,在“三不朽”中占据首要位置。古人说得好:“有德行而后有言语,非德行则言语不成矣;有德行而后有政事、文学,非德行则政事、文学亦不成矣。”(李贽《初谭集》)可见,“德行”是成就各项事业的核心与基础。因此,“立德”既是人生的首要目标,又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条件。
2、《易经》提出“厚德载物”,旨在强调只有品德高尚、心胸宽广,才能做到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即培育、发扬内在的光明品德(或德性)。这与“立德”同义,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3、“立德”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当前必须特别突出“师德”的重要性。它包括两层含义,即做人品德与学术道德。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又说:“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总之,全院师生都应以“立德”作为第一要素。
二、博学
1、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博学”是读书治学的基本要求。如果眼界狭窄,就叫“固陋”,就成了“井底之蛙”。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可以说是“博学”的典范。他们的知识都非常渊博,几乎囊括了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甚至包括自然科学。所以,要想读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博学”也是一个基本要求。在今日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广泛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全面、均衡一些。
3、“博学”并不意味什么都懂一点,像万金油似的。这不是真正的博学。真正的博学要求把握好“精”与“博”的辩证关系。精与博是相对的,也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不博难以成精,非精亦难以成博。要跳出本专业的知识局限,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的特色。知识要“博”而不“杂”,这就要求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是成体系的,也即融会贯通。这是真正的“博学”。这对自己原专业的学习与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三、求是
1、“求是”是对“实事求是”的简写。“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先后题写“实事求是”,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2、温家宝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办事,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因此,“求是”是我们教书育人、治学做事的重要原则。
3、“求是”还包含两层意义,即探索真理和追求理想。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更爱真理。”这体现了探索真理的精神;屈原说:“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体现了追求理想的意义。因此,“求是”体现了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尤其体现了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品格。
四、创新
1、“创新”一词古已有之:“据《春秋》,……理应创新。”(《南史卷十一?列传第一》)实际上,“创新”的精神早在《尚书》中即有记载:“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时指出,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创新”自然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训的重要内容。
2、《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是一个古老国家,但她展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创新型国家”概念。温家宝总理说,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必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他特别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不仅学生需要自觉培养创新意识,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做好创新的表率。
3、“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的内在要求。“与时俱进”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理论品质。作为刚成立不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更要体现一种鲜明而旺盛的“创新”精神与活力。全院师生都应以“创新”精神来激励自己,在学校“211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创新型国家”过程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包括思想观念、方法途径、体制机构、科研成果、社会实践等方面),不断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立德”是根基、是核心、是第一要素(包括做人品德和学术道德);“博学”既是一种治学方法(广泛学习,处理好“精”与“博”的辩证关系),又是一种心胸境界(视野宽广,兼容并包);“求是”既是基本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又是一种精神品格(探索真理和追求理想);“创新”既是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又是我们学术研究的重要目标(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总之,“立德、博学、求是、创新”这四个要点既是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