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23:52
海南山龙眼(Helicia hainanensis Hayata)是山龙眼科山龙眼属植物,乔木或灌木,高2-10米,树皮灰色或浅褐色;全株无毛。叶纸质或坚纸质,互生或3-4枚近轮生,倒阔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腋生,长12-23厘米;花梗常双生,长3-5毫米。果椭圆状,顶端具喙,基部骤狭呈短柄状,果皮干后树皮质,厚约1.5毫米,淡褐色。花期4-8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乔木或灌木,高2-10米,树皮灰色或浅褐色;全株无毛。叶纸质或坚纸质,互生或3-4枚近轮生,倒阔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1-20(-25)厘米,宽3.5-6.5(-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钝,上半部叶缘具疏生锯齿,有时边缘具疏锯齿;中脉两面均隆起,侧脉7-8(-10)对,在下面凸起,网脉两面均明显;叶柄短,长1-3(-6)毫米。
总状花序,腋生,长12-23厘米;花梗常双生,长3-5毫米;苞片三角形,长约1毫米;小苞片长不及0.5毫米;花被管长15-18(-22)毫米,淡白色;花药长2毫米;花盘环状,4裂;子房无毛。果椭圆状,长3.5-5厘米,直径2.5-4厘米,顶端具喙,基部骤狭呈短柄状,果皮干后树皮质,厚约1.5毫米,淡褐色。花期4-8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长于海拔110-800(-1500)米溪畔或山地湿润常绿阔叶林中。该种在次生林中通常呈灌木状。适生于温暖温润的环境。常与白格、乌墨、海南暗罗、蒙蒙木等混生,适生的气候在年平均气温18-25℃,最冷月平均气温14-16℃,极端最低气温3-5℃,最热月平均气温25-28℃,极端最高气温达36-38℃,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耐荫,适生土壤为有15厘米以上的红色砂壤、砖红壤土等。在土层深厚、疏松、湿润、肥沃立地生长迅速,叶旺盛。
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和泰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广西西部和西南部、广东西部和海南岛(东方、白沙、五指山、保亭、万宁、琼中、儋州、澄迈)。
果期时间较长,一般在9月份开始成熟至翌年3月方能结束。由于果期较长,种子成熟期极不一致,成批采集难度较大,对一次性播种极不方使。最好采一批播一批,发芽率可达90%以上,每千克种子80-100粒。种子采用保湿法贮藏,用湿椰糠拌种装入薄膜校内,松扎袋口,短期内不降低发芽率。
圃地的选择尽可能在潮湿环境下,床面平整后点播,点播行距15-20厘米,有利于苗木的生长。播后覆土厚度1厘米,用遮光网搭荫棚辽光,早晚浇水1次,10天左右开始发芽出土,发芽率达60%以上。长出2对子叶后进行间苗分床或移入营养杯中培育,苗期生长较快,1年生首高达70-100厘米。
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应选择土层深厚、硫松,潮湿的立地作为造林地。而土壤、千燥重的立地都不宜选作海南山龙眼造林地。中国海南以雨季7-9月造林为宜。林地先在用季前进行全面清理,而后炼山,穴状整地,植穴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50厘米或50厘米×50厘米×40厘米,造林密度,株行距2米×2米,海南干季明显,在无雨的干早季节,将杂草堆积穴内,以保持表土湿润和养分回归。通常用1年生苗造林,起苗前要修剪少量的枝叶,保护好根系,进行浆根,注意起苗后防止首木失水干燥,用营养杯苗造林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
有定植后3年内每年要抚育2次,包括穴状除草、松土、施肥。第一次抚育在雨季结束旱季开始时进行,主要防止杂草压盖幼树与减少旱季的水分消耗。第2-3年,每年雨季前、后各进行1次抚育管理。以后要注意砍杂灌木和除藤蔓,对促进幼树生长和提早郁闭有明显的效果。
卷叶虫危害嫩叶和生长点,使幼枝、嫩悄缺顶与枯梢。在发生危害期间可用人工摘除或用90%百敌虫1500-2000倍液喷酒有明显效果。
经济:木材可作小建筑材,手脚架木及农具之。种皮可作染料的原料。
药用:皮煮水喝,治疗腹痛、便血、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