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6 13:26
海底热液矿床(submarine hydrothermal deposits)同海底热泉有关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
海底热泉自海底喷口喷出。发生于海洋脊轴附近。1965年在红海首次发现。1977年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R.巴拉德等乘阿尔文号潜水器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发现的热泉及1977年在北纬21°的东太平洋海隆观察到温度最高达380±30℃的热泉,其热液刚喷出时清澈透明,与海水相混时遇冷便激起混浊的碱性水柱,并析出很细小的铁、铜、锌等的硫化物颗粒,它们堆积在热泉口旁,成为海底热液矿床。矿床类型已发现的超过11处,依产出位置可分为:大洋中脊型、岛弧-边缘海型、热点型和活动断裂型。
东太平洋海隆热液矿床
属大洋中脊型。以北纬21°处的为例:热泉分布在长仅7千米、宽不过200~300米的狭长条带内,喷口多达25个;各高温喷口周围有块状的金属硫化物堆积,高1~5米,状如黑烟囱,这些沉淀物主要是磁黄铁矿,夹杂着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的硫化物;喷口附近水样中He和He的总含量甚高,表明有来自地幔的物质。
“黑烟囱”喷出的热水的沉淀物以磁黄铁矿为主,其次有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的硫化物。对磁黄铁矿的液态包体的测温表明,其生成温度约为300°C。“烟囱”的矿物组成有一定的分带性。如在“烟囱”顶端所取的样品,其外壁由石膏、硬石膏和硫酸镁组成,而与热水接触的内带,则为粗大的结晶黄铜矿或黄铁矿。在部分封闭的烟囱顶端所采的样品,情况有所不同,由闪锌矿、黄铁矿和黄铜矿带交替组成,最外层富含重晶石和非晶质的二氧化硅。烟囱底部的黑色细粒沉淀物含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铁矿及痕量的黄铜矿、纤锌矿和硫。在烟囱周围的洋底上,覆有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锰的沉积物。形成于喷出口附近或构成“烟囱”的硫化物矿床,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覆于周围洋底上的含金属沉积物,尽管分布较广,但品位较低,就目前看来尚无开采价值(见彩图)。在喷出口附近的水样中,3He和He的总含量甚高,表明有来自地幔的物质。
红海热液矿床
以阿特兰蒂斯-Ⅱ号深渊为例:底部为软泥覆盖层,由砖红色软泥与白色、黑色、绿色的薄层相间;主要矿物为细粒的铁蒙脱石、针铁矿、水锰矿、锰菱铁矿及多种金属的硫化物;矿床规模很大,估计锌储量可达320万吨,铜80万吨,铅8万吨,银4500吨,金45吨。
海底热液矿床的成因,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已发现的矿床和矿化点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富含多种金属元素,主要是重金属元素;与高温的热水溶液有关,多产于火山活动带内。基于这些重要事实,一般认为,富含SO42-的海水,在洋底沿着玄武岩的裂隙下渗,至洋壳深处,水温升高,SO42-还原为低价硫,并将高温洋壳中的金、银、铜、锌、铅、镍、钡、锰、铁等金属元素滤出,形成富含重金属离子的热水溶液。由于对流作用,这种酸性的热水溶液沿着洋脊或其他部位的裂隙返回海底。当热液上升、冷却并与海水相遇时,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金属沉淀下来,就可以形成多金属热液矿床。而热水溶液与海水的混合作用,导致了矿床成分、组构在空间上的复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