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8 08:39
时下有一个非常流行新词汇――海待(也叫海带)。简单解释,就是海外留学归来,却找不到工作的待业者。
1、当今中国教育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相比之下“海归”们的就业优势相比以前就少许多了。
2、当今中国企业与相关单位的用人思维更加理性。作为企业或是用人单位看重的往往不只是学历,而更侧重于能力。而海归们由于长期不在国内,对于国内形势的了解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多空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经验,所以用人单位反而更倾向于在国内培养又具备同等素质的相关人员。
3、现阶段海归的学习专业主要集中在IT类和MBA。现时这两类专业的应届生在人才市场上本来就处于过剩的窘境。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则,部分“海归”职场失业也在情理之中。
1、“海待”在求职时往往存在自身定位模糊:
第一种情况是海归在求职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甚至在面试时对用人单位表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通常将职业定位在“学什么做什么”,反倒比较固定;于出国留学之前有过工作经验的海归出现这种模糊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二种模糊是海归看不清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只是认为自己是海归,向用人单位乱开价。丁海森曾经为一位留学德国三年的海归进行人才测评,发现这位海归几乎不会德语,英语也只相当于国内本科一年级的水平。语言水平尚且如此,更不要谈学到什么东西了。丁海森说,目前这种去英国或澳大利亚读一年硕士课程,毫无工作经验的小海归要价月薪七八千的情况很多,从而导致很多HR经理拒绝给海归面试的机会。他建议学生在留学时一定要谨慎,选择正规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2、海待们自身素质往往不是很高。出国留学者并非所有人都会因出国留学得到高技能,其中不乏学而未成者。这些人在国外本就没有竞争力,归国后依然难以有足够的竞争力。因此对于这些人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失为首选之策。
3、对于工作薪酬的期望值过高。往往有些海归们认为自己受到过国外的高等教育,又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所以薪酬待遇上应远高于普通同等条件的就业者,在选择工作上存在有好高骛远的情况,结果导致了“海归”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4、人才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
2004年初,世界HR实验室在统计、分析海归就业市场时发现,海归就业形势并非如社会反映的那样严峻,存在问题在于企业与海归之间信息不对称所致。丁海森指出,现在的海归不是找不着工作,而是工作找不着海归。
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被不合格的海归“吓怕了”的单位不得已想出种种办法来卡住不合要求的海归,而由于办法不当,在他们卡住不合格海归的同时也将一些优秀的海归拒之门外。企业不是学历鉴定机构,面对越来越多的海归应聘者,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逐个科学地鉴定他们的学历和能力,于是有些企业的职位就干脆对海归关上了大门。
另一个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是来自海归本身,他们其中一部分人有真才实学却无人可以鉴定证明,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承认;还有一些海归,他们在求职的时候注意力只放在如何将自己的简历“装饰”得看上去更加漂亮、更加面面俱到,而不是用人单位到底要什么样的人才。当他坐在面试考官面前的时候,考官会发觉他根本不是简历上的那个人。
“海归”们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心态问题。回来以后,一定要在这儿沉得住气。事实证明,凡是回到国内的人,沉得住气才能扎得住根。在一个初期的企业干上一段时间,往往都能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回来以后,一定要找工作,不要让自己的简历有空白。许多企业在看“海归”简历的时候,都非常注重这个问题。如果一个“海归”回来3个月、5个月甚至半年、一年都找不到工作,这个时候就会产生问题。所以,回来后一定要站得住脚,薪水可以放到以后再谈,先把经历拿到,这是你最重要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