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3 00:40
汉代设置的县,为汉豫章郡十八县之一。
海昏县,《汉书-地理志》所载豫章郡十八县之一。汉书成书于东汉,所载郡县区划为西汉末年的情况。史书未详海昏县于何时设置。但秦代行政区划中并无海昏县,此县当出现于西汉年间。
《水经注》::缭水又径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径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可见海昏县城的位置应该是二水分流处附近,根据推断,应该是今永修县城西,潦河东岸一带。这里处于潦河下游河水分流处,又邻近修河,可谓是交通极为要冲之地。但是这个地方没有明显城址,所以暂时只能作为推论。
海昏县东的津步就是上潦津,也就是后来的涂家埠。
潦水下游分两支,右支即蚂蚁河,通铁河,经过紫金城遗址,进入赣水,潦河与赣江交汇处的河口称为慨江口。左支很短,注入修水。
西汉侯国建立
汉昭帝于公元前74年四月病卒无后。霍光迎昌邑王刘贺继位,年19岁。27天后因与霍光为首的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失败而被废为庶人,归籍昌邑。元康三年被汉宣帝
刘贺生三子:刘充国、刘奉亲、刘代宗。刘贺被废为海昏侯后不久去世,本应由长子刘充国继承侯爵,但刘充国还未来得受封就死了,不久刘奉亲也死了。汉朝廷认为这是天意要绝昌邑王族,便听从豫章太守廖的建议废除了海昏侯国。直到公元前48年汉元帝即位,才又封刘贺的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此即海昏釐侯(也作海昏僖侯)。
海昏釐侯刘代宗传位给儿子海昏原侯刘保世,刘保世传位给儿子刘会邑。
王莽篡汉时,海昏侯国被废除,刘保世被削藩贬为庶民。后来刘秀重建大汉王朝,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
东汉县城分立
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在南潦河的源头设置了汉建昌县,从海昏县里分立出的汉建昌县,其县治在潦河与昌铜高速交叉处的冶城村一带。有可能这个时候海昏侯已经废爵了。
汉灵帝中平年间,在南潦河的干流上分海昏县又设了新吴县,以江东吴地冯氏大族新迁于此,所以叫新吴,南唐改名奉新县。
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在修水与赣水交汇处设立永修县,这个永修县城在今吴城镇对岸芦潭村东北,蚌湖西岸,即清代《建昌县志》所谓的海昏故县所在。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将海昏县修水中游地域分置西安县,即今武宁县。
东汉末年海昏侯家族覆灭
孙策说庐江军阀刘勋以借粮未谐的借口讨伐上缭城,刘勋的军队偷偷从上缭城前潜行而过,到了海昏县城下,得到消息的上缭城宗帅组织宗民全部弃城而逃。
孙策端了刘勋的老巢,并捕得其妻小,得刘勋百工及鼓吹部曲30000人,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攻刘表又收得刘勋2000人,由此可反观刘勋攻上缭时的军力。
三国初区划调整
孙策占领海昏后,刘表之子刘磐对海昏附近地区数有攻扰,孙策将海昏、建昌附近的六个县划为一区,以海昏为治所,归太史慈统辖。并且拜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督率诸将守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程普代太史慈守备海昏。
三国初孙虑城的修筑
黄武七年(228年),孙权之二子被封爵建昌候。黄龙二年(230年),吴丞相顾雍、尚出仆射等重臣上疏奏请孙虑应为镇国大将军,孙权允准。于是在南北潦河交汇处筑城,是为建昌侯国都城,今俗称孙虑城,在安义县徐家埠。孙虑16岁封建昌侯,20岁卒。孙虑城也遭废弃。从孙虑城的选址来看,汉建昌县虽然设在潦河源头,但是仍然统辖整个潦河中上游地区。
西晋在海昏的战争
建兴三年(315年)二月,杜弢派部将杜弘、张彦在海昏攻打临川内史谢擒(一作谢摛),谢擒兵败战死,接着攻陷豫章。
西晋的豫章太守周访和流民首领杜弢在海昏县境发生战争。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
刘宋废县
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海昏废县,县治由建昌县迁入管理。也就是永修县艾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