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农牧化

更新时间:2022-08-25 17:43

海洋农牧化是以海洋水养殖和增殖为手段,发展海洋水产业的过程,包括海洋生物的农业式养殖和放牧式增殖两大方面。它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和海洋生物开发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由目标生物的资源生产控制管理技术、目标渔场的环境控制技术、资源生产的地震预报技术等三大类似技术组成。在人工控制管理下,实现水产品有计划的全面增产,实现海洋的农牧化生产。它是当今世界海洋渔业的发展方向,已引起各国的广泛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海洋农牧化目标。

释义

海洋牧场的构想最早是由日本提出的。1971年,在海洋开发审议会上,日本第一次提出海洋牧场的构想。世界第一个海洋牧场是日本的黑潮牧场,牧场是由水面鱼礁、给饵浮标和水下暗礁三部分组成的。水面鱼礁用以吸引鱼群,给饵浮标提供饵,水下暗礁为鱼群提供栖息生养之处。仅这样一个牧场,渔季可收入15万美元。

在海洋水域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人工增殖养殖技术),对海洋环境条件进行改善。进行苗种的人工放流增殖。并加强资源保护,增加水生物植物的种类及其资源蕴藏量。提高水域生产力,或利用海洋水域资源,发展鱼、虾、贝、藻类及其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生产,增加水产品的产量。海洋水域的环境改造和整备开发好比农田耕耘。牧场建设,放流人工苗种、人工养殖好比播种、放牧。在人工控制管理下,实现水产品有计划的全面增产,实现海洋的农牧化生产。它是当今世界海洋渔业的发展方向,已引起各国的广泛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海洋农牧化目标。

目的

建造海洋牧场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二是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

海洋农牧化技术

海洋农牧化包括海洋生物的农业式养殖和放牧式增殖两大方面。它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由目标生物的资源生产控制管理技术、目标渔场的环境控制技术、资源生产的支持技术等三大类系统技术组成。它与机电一体技术、新材料技术、环境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息息相关。

(1)资源生产控制管理技术——人工鱼礁的建设

人工鱼礁场是经人工摹仿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人为工程,是对珊瑚礁场、礁群鱼场的模仿和完善,并创造出超过天然系统的高产效应,是人工仿造的高产渔场。人工鱼礁多种多样,依形状而论,有正方形、五角形、八角形等,单体高度达5-7m,空间容积为130-2253,重量达22-24t,多种形状的组合鱼礁,最大高度为10.5m,空间容积为423m3,重量达68.25t。依在海中所处位置分类,又分为沉鱼礁和浮鱼礁两大类。建礁水深一般为3-40m。日本建立人工礁最深已达60m。

因为人工鱼礁的设置是一项永久性的基本建设,所以要求对它的设计和构件既合理又标准。既要符合捕捞对象、诱集对象的生活习性又要符合人工建筑物的原理,且构件要求标准化、系列化,以便使人工鱼礁的建设施工容易、组装方便。日本自1958年研制成功组合式大型鱼礁以来,现有70多家厂商生产多种材料和多种结构、型号的鱼礁。1989年, 日本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人工浮动鱼礁,它装有光纤水下照明装置,用于诱集鱼群;装有各种声纳,用于监测鱼群活动;还有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海浪、风等的仪器和设备,并能随时把信息传输到岸上。日本沿海新建人工鱼礁的总面积达3 000m2,还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在沿海建成5000km长的人工鱼礁带,使日本海洋水产品产量达到年产75X106t。

(2)目标渔场的环境控制技术——人工控制环境工程

指通过人造工程,使海洋环境适合海洋生物的生存成长,保障生物资源的稳定生产。这是借助于工程技术手段,来调度海洋的动力作用,实现对渔场的控制。例如,为改善水质,而要进行的开挖水路工程、湾口改造工程、疏浚水道工程等,用以调节海水交换;为促进水体混合,而要进行的上升流工程,破温跃层工程等;为控制水流,就要有突堤、导流堤、丁坝、开沟和循环流工程;为控制波浪,要有防波堤、潜堤、浮消波设施等;为改善底质,要有覆土、耕耘、疏浚、冶沙、清扫礁石、清除海底污物等工程。所有这些环境工程,都能因地制宜地用于改善环境、控制生物资源的有效开发,起到稳定生产的作用,保障海洋牧场的生产效益。近年来, 日本又提出了一项海水输送阳光的工程计划,即用光导纤维把阳光输送悬浮在海下10m,容积为1000L的透明容器内,在里面种植小球藻,为鱼类创造一个觅食的环境,形成一个由人工控制的海洋生物链。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支持技术——海域遮断工程

在自然海域中,人为地控制渔群行为技术有遮断、诱导、滞留养殖三大类。其中,海域遮断工程就是用栅将海洋牧场隔开。过去采用网具作为隔栅,但由于网孔小,海洋生物易附着网孔,防碍海水循环。后来采用声、光、电这些不影响海水自然循环的无屏障形式。声音和光源作为屏障,鱼类容易习惯,效果会逐渐减弱,而采用电为屏障,鱼类不容易习惯,效果较好。国外开发的电屏栅是一种“三极二位电位形式”的结构,它只适于小规模海洋牧场。这种电屏栅全长20m,呈半球型,它既可阻止放牧鱼外逃,以及外敌鱼入侵,又可不损坏自然海水循环。

社会意义和战略意义

海洋农牧化提出的是一种指导思想,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它的社会意义是促使人们将海洋作为陆域土地一样进行规划与开发,从而建立起海洋农业意识,指导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从狩猎式思维到现代农业的思维,从思想意识上使人类对开发海洋提升了很大的一个高度。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开发海洋水产资源的方针进行了调整,实行了海洋渔业“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引起人们对海水增养殖业的关注和投入其中的激情,社会性的海水增养殖研究、开发活动兴起,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在我国逐渐形成。海洋农牧化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它将人类从猎取海洋自然渔业资源的层次,提升到养护与高效利用的更高境界,其直接的贡献就是推出了一个新兴产业,该产业本身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已有很多统计数字和讨论,不再赘述。而海水增养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又对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了拉动与推动作用。从对上游的拉动来看,它带动了饵料、渔药、设备、建筑、地质勘探、打井、环保、活鱼运输、营销等多个产业的发展,进而为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盈利空间。从推动下游发展来看,水产品的加工业从中大为受益。例如,用海藻能生产出的褐藻胶、琼胶、卡拉胶、甘露醇和有机碘等几十个海藻化工产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农作物生长剂和化工原料。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国这一事实足以证明海洋农牧化推起的海水增养殖业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仅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突破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更是依靠海洋农牧化改善了全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增加了其蛋白质含量,增强了国民体质。另外,用基因转移、细胞克隆、多倍体诱导、人工性别控制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海水养殖产业,从提高我国经济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在海洋农牧化的实施中,提高了人们的海洋国土意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