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04 18:08
细胞正面观卵圆形,前端园,后端尖。细胞最宽部位在中部或略靠近前端。细胞大小:长35~70μm,宽度为20~50μm。细胞前端有明显的刺,刺带三角形的翼。藻体有两块甲板组成,甲板表面有裂纹,孔纹。有两条鞭毛,鞭毛孔端生,鞭毛基部有一到两个液泡,刺丝泡孔在甲板上呈放射状排列。有两个棕色板状的色素体,细胞核“U”形。
藻体外形主要由两块壳板、顶刺、鞭毛孔和两条鞭毛等组成。细胞形状多变,壳面观呈卵形、亚梨形或几乎圆形。体长为42~70μm,宽度为22~50μm,顶刺长6~8μm。细胞前端圆,后端尖,藻体中部最宽,顶刺尖生,顶生,翼片呈三角形,副刺短,鞭毛孔多个,位于细胞前端。两壳板厚,坚硬,表面覆盖着许多排列规则、凹陷的刺丝胞孔。藻体内细胞核呈“U”形,位于细胞后半部,色素体2个,褐色,板状。
在盐度为21-42范围内,海洋原甲藻培养第9天后达到相同量级的细胞密度。其中,在盐度34培养介质中,达到最大细胞密度。而增殖速率则在盐度为25和34培养介质中基本相同,在盐度为31中稍高,为0.42/d。
在10℃时,海洋原甲藻增殖缓慢,接近零;在18℃时,海洋原甲藻增殖最大速率为0.27/d,培养第9天的细胞密度为18.9×10个/ml。在20-28℃时,海洋原甲藻增殖明显,培养第4天的增殖速率分别为0.38/d(20℃)、0.43/d(25℃)、0.42/d(28℃)。而当温度高达32℃时,海洋原甲藻增殖速率较低,培养第9天只有极少量藻细胞存活。
世界性种,广泛分布于沿海、河口和大洋海域。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香港和南沙群岛等水域也有分布,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种类之一。
世界性种,广泛分布于沿海、河口和大洋海域,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种类之一。大部分的甲藻不仅可以引发赤潮,而且还会产生各种毒素,与腹泻性贝毒DSP和西加鱼毒CFP有关。大亚湾水域以其地理环境和较高的营养水平,近年来成为我国南部沿海水浴的赤潮高发地,对渔业生产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危害。藻类毒素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