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7-07 18:16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以海洋工程水池为主体,与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结构力学实验室和水下工程水池等其它有关配套设施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试验研究群体,构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科学研究的大平台。实验室涵盖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与“土木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均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力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
2003年,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全国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中,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中国首座海洋深水试验池。该水池可模拟4000米水深及风浪流等复杂海洋环境,其规模、功能和装备水平居世界前二位,于2008年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中国科技部批准上海交通大学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筹建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三万平方米的国家实验室大楼已竣工,国家实验室园区已投入使用。
实验室拥有海洋深水试验池、海洋工程水池、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船模拖曳水池、风洞循环水槽、水下工程实验室、空泡水筒、船舶与海洋工程内波水槽、船舶操纵与控制实验室、船舶结构力学实验室、船舶先进制造实验室、水声水池等研究设施,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海洋工程试验研究群体。
在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工艺力学等领域存在着大量国际学术研究前沿的力学难题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关键共性力学问题。其研究和解决将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非线性水动力性能研究
计算流体力学(CFD)及数值水池研究
高速水中航行体流体动力学研究
非线性结构动力学与流固耦合
结构振动及噪声的预报与控制
发展数字化智能设计与制造、全寿命设计、模块化设计等技术,创新绿色高新船型,推动船舶行业的技术进步;突破舰船航行性能和结构防护、隐身性等关键技术,研发新概念舰船。服务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与海军建设。主要研究内容:
绿色环保、高新船舶研发
数字化智能设计与制造技术
特种工程船设计与关键技术
船舶综合性能优化
船舶结构安全性
舰船新概念、隐身技术
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资源开发关键之所在,投资巨大,需长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生存与作业。因此,必须对其动力性能与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满足海上生存安全要求和作业效率要求。该方向的研究,对我国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尤其是深海油气开发平台核心技术,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研究内容有:
新概念海洋开发装备
海洋平台定位系统与海底基础
海洋立管与水下管线系统
海洋平台海上施工技术
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
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与海底矿产等深海资源的探测与作业主要依靠先进的水下装备。极深海观察取样型、重载作业型ROV、AUV、海洋生物取样与培育装置以及深海和大型水下埋设和维修装备等均为多领域高技术集成的产物。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深海无人潜水器
水下重大施工装备
新概念水下运载器
深海水声探测技术
深海微生物取样与培育技术
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建民教授任主任。截至2013年,实验室固定人员75人,包括院士3人,杰青3人、教授(研究员)56人、副教授14人、讲师(助理研究员)3人、高工2人。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研究特色,达到了国际先进研究水平。截至2013年,实验室完成国家863课题等重大研究项目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篇。实验室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市场的竞争,通过国际投标,承担并完成了国际重要工程研究项目十七项,在国际海洋工程界有较高的声誉。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工程领域良好类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