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7:09
海洋观测卫星(Ocean Observation Satellite)用遥感器感测海面的电磁辐射,以监视、分析和研究海洋环境的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随着对海洋观测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考虑,卫星不受气候、区域、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具有飞机、船舶、岸站和浮标等传统观测手段所没有的优势,能够大面积、同 步、多要素地进行观测和测量,将卫星观测与上述传统观测手段相结合,可形成较好的海洋立体观测。因此,海洋观测卫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海洋观测的主导手段之一。空间技术的发展使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变成了可能,海洋观测卫星应运而生,这为人类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海洋提供了有力的观测手段。海洋观测卫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探索、试验到业务应用阶段的过渡。世界上主要的航天大国都具备了完善的海洋立体观测体系,而海洋观测卫星具备的大面积、全天候、全天时、高时效的观测优势,使其成为海洋立体观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面积、高精度、全方位认识和管控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开发环境安全。建立完善的海洋遥感调查监测体系,扩大卫星和航空遥感的应用领域和范围,能够显著提高对海洋的监控能力。
根据遥感器的工作波段可分为:
可见光遥感器
红外遥感器
微波遥感器
主动式发射电磁波和被动式发射电磁波遥感器
海洋观测卫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试验(1970~1978年),这一阶段主要载人飞船搭载试验和利用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探测海洋;
第二阶段试验研究阶段(1978~1985年),该阶段美国发射1颗海洋卫星(SeaSat-A)和1颗雨云卫星(NUMBUS-7),该星上载海岸带水色扫描仪(CZCS)。这两颗皆属于实验研究性质;
第三阶段应用研究阶段(1985~),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发射了多颗海洋卫星。如海洋地形卫星Geosat、Geo-1、Topex/Poseidon,海洋动力环境卫星ERS-1 & ERS-2、Radarsat,海洋水色卫星(SeaStar ROCSAT、KOMPSAT)。
除此以外、还在别的卫星上搭载海洋探测器。
海洋水色环境遥感
利用水色卫星资料开展了浮游植物藻华的多尺度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包括台风、中尺度涡、季风和短期气候振荡等不同尺度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台风不仅可引起表层、次表层浮游植物藻华和增加渔丰度,且可引起跨陆架的物质输运。中尺度涡对南海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粒级均有显著影响。利用长时序的水色遥感叶绿素浓度数据,分析了海洋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1)赤潮监测
(2)绿潮监测
(3)渔场环境监测
(4)海冰监测
海洋地形环境遥感
主要用于探测海表面拓扑,即海平面高度的空间分布。此外,还可探测海冰、有效波高、海面风速和海流等。美法合作于1992年8月发射的TOPEX/Poseidon卫星和GFO卫星是目前最精确的海洋地形探测卫星。此外,美国EOS计划将于2002年和2007年发射Laser ALT-1和ALT-2,可用于精确测量陆表和冰面地形。
海洋动力环境遥感
主要用于探测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如海面风场、浪场、流场、海冰等,此外,还可获得海洋污染,浅水水下地形、海平面高度信息。欧洲空间局(ESA)于1991年7月和1995年4月相继发射的ERS-1和ERS-2是这类卫星中最具代表性的。此外,除了海洋卫星以外,还有不少海洋探测器搭载的卫星,但功能不外乎海洋水色、海表拓扑和海洋动力环境等方面内容。
(1)台风监测
(2)灾害性海浪监测
(3)风暴潮监测
(4)全球海平面变化监测
(5)海啸预警
(6)大洋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