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的孩子

更新时间:2024-01-30 22:14

《海滨的孩子》是肖平创作的中篇小说,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8月号。

内容简介

二锁特别喜欢大海,到黄海边上的姥姥家特别开心。姥姥家里有舅舅和舅母,还有大虎哥和小花妹妹。每天二锁都跟大虎到海滩上去玩,海滩上的沙又细又软。有一天二锁和大虎去港渠子北面的沙滩上捡蛤蜊,竟忘了看水情,涨潮后身处险境,大虎想尽办法带二锁一起逃生,最终逃到了安全地带,二锁也彻底对大虎服气了,决心和他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成书过程

1954年,《海滨的孩子》由作者自发投稿,被《人民文学》编辑张兆和从来稿堆中发现,她感到很特别,就请当时的常务副主编、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审稿,严文井立即拍板发表,最终这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1954年8月号上。

195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结集出版《青年文学创作选集》一书,收录《海滨的孩子》一文,并将其作为书名。

人物介绍

二锁

二锁开朗、真诚、可爱、自尊、好强,他不了解海,所以闹了很多笑话。对于比自己大一岁的大虎,二锁很不服气,觉得自己是个小队长,比他强多了。后来,二锁也不得不承认,大虎真的很了解大海。但他对大虎还是有意见。二锁真正的成长是去港渠子北面的沙滩上捡蛤蜊,他的自尊和要强害得他和大虎差点陷入危险的境地:他忙着挖蛤蜊和大虎比拼去了,没有一直看着大虎堆的警示涨潮的沙堆。这件事不仅给二锁上了一课——关于大海,关于大虎,关于自己,也让他彻底对大虎服气了,决心和他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大虎

大虎直率、聪明、有担当、安全意识强、处变不惊,是一个深爱着大海,也了解大海的渔家少年。他并非看不起二锁,顶多也就觉得二锁有些无知,毕竟二锁不是生活在海边。在二锁擅离职守,让他俩深陷危境的时候,他没有一个人逃命,而是想尽办法带二锁一起逃,逃到了安全地带后,他仔细观察了潮水的涨势,果断地游回去把挖的蛤蜊带了回来。

作品鉴赏

《海滨的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整个作品,从开始“二锁多么喜欢海啊!蓝蓝的,没边没际,闪着金光”到最后二锁对大虎说:“大虎,你听我说,我对你好,心里真对你好,咱们一辈子做个好朋友行吗?”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而这种童趣又不是在一两个特定的情节或心理描写中表现出来的,它渗透在整部作品中。小说中的每一段,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动作都如同读者的童年在说话,告诉读者这是孩子的思想、孩子的感情,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孩子的世界。作者不仅着力刻画了孩子的内心活动,而且还用很重的笔墨勾画了孩子的动作、神态。如二锁从大虎那里得知到港渠北面的沙滩上去就可以挖到很多蛤后,他的心便被“蛤”左右了。他开始幻想着回家的时候能带上一大盒,开学的时候摆在自己的桌子上,“同学们一定都围到他的桌边上来,他就送给他们每人一个,不,平常和他合得来的才给,合不来的他可不给。”想到第二天能去挖蛤,他兴奋得连做梦都在挖着。吃早饭时,他“端起饭碗往嘴里直扒,好像嗓子是个直筒,饭一下子都流了进去。”他和大虎提心吊胆地穿过了舅舅的“封锁线”,可事情偏不尽人意,看见沙滩上的小沙球他们才想起来“忘了带篓子,也忘了拿小锄了!”然而想挖蛤的心情早已战胜了一切,他俩脱了衣服,不顾一切地用手扒了起来。“手指甲已经磨光了,手指头渗出血来”,可二锁全然不觉。他忘情地扒着,竟忘了看水情,险些回不了家。作者巧妙地将孩子的内心世界,将孩子的纯真、顽皮,自然地流露在他们的玩耍、游戏中,流露在孩子的梦与幻想中,读来真切而又酣畅淋漓。

这篇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对两个小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不是同步进行的,对大虎的刻画是通过二锁的感情变化来完成的。最初,二锁对大虎并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些看不起他,可后来二锁发现大虎确实懂得许多事情,比如他知道“什么样的潮水有鱼,知道蟹子愿意在什么样的天气里爬出来”,二锁也就慢慢地接受了他。经过·港渠北面挖蛤这件事后,二锁就更佩服大虎了。透过二锁的感情变化,读者也不由得爱上了这位纯真、朴实、憨厚的农家少年。

作品影响

1980年1月,《海滨的孩子》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

作者简介

肖平,原名宋肖平,1926年出生,山东烟台乳山县人。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童年当过学徒,十七岁参加革命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51年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一中做教师。曾任烟台师范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