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石竹

更新时间:2024-10-18 12:03

海石竹(Armeria maritima (Mill.) Willd.)是白花丹科海石竹属的草本植物,其植株低矮,叶呈绿色线形,花茎高出叶面,头状花序顶生,小花聚生于花茎顶端,呈半球形,一般为白色、粉红色或玫瑰红色。其花期较短,主要在5-6月。

形态特征

草本植物,其植株低矮,丛生状,株高20-30厘米。叶基生,叶呈绿色线形,花茎高出叶面细长,春季开花,头状花序顶生,小花聚生于花茎顶端,呈半球形,一般为白色、粉红色或玫瑰红色,全缘、深绿色。呈半圆球形,紫红色,花茎约3厘米。其花期较短,主要在5-6月。

产地生境

海石竹本属约有126种,原产于欧洲、美洲地区,现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排水良好的沙地和海滩。

生长习性

多年丛生状草本植物,性喜阳光充足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栽培土质以富含有机质的腐叶土为佳。排水、光照需良好。性喜温暖、忌高温高湿,耐旱、耐盐碱,生长适温为15~25℃。

品种分类

杂交海石竹“饰品”(Armeria hybrida “Ornament”)株高30厘米,花色由各种鲜艳颜色混合,叶片常绿。

海石竹“罗裙”(Armeria maritime “Laucheana”)株高20厘米,鲜艳的粉红色花朵,花簇花期长。

海石竹“启明星”(Armeria maritime “Morning Star”)株高约15厘米,株型紧凑,叶片深绿色,花色艳丽、深玫红色,多花,花期长,无需春化处理,第一年可开花。可植于岩石庭院,作容器栽培,亦可作花境。

繁殖方法

海石竹繁育方式主要为播种繁植。

播种繁殖

若要5月份开始开花,则在1月份播种;若要越冬之后的春季开花则在7~8月播种(露天栽培),或8、9月播种(玻璃、薄膜温室里)。用蛭石轻轻覆盖花种并保持均衡的湿度,20℃~21℃下需7~10天出芽。子叶完全展开后(生长期Ⅱ)将温度降至17℃~20℃,并降低土壤湿度。播种后6~8周将1株苗移植到8~15厘米的花盆内,或将2~3株苗一起移植到10~12厘米的花盆内。上盆基质为松散而颗粒粗大的草本土,pH值保持在5.8~7.0。温度为13℃~17℃,3℃~5℃下无霜越冬,或在露天应用织物覆盖也可以越冬。温度为15℃~18℃时需10~11周才能春季开花,7℃~12℃低温将减缓生长而导致延长生长周期。当温度低于7℃时则会停止生长。

分株繁殖

秋至冬季为适期。分株时把丛生苗挖出,用利刀按每株1~2头芽分开,植于盆中,加强养护,注意冬季保温即可。

栽培技术

栽培基质:以富含有机质的腐叶土为佳。

温度和光照:生长适温为15~25℃,生长期要求光照充足,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夏季以散射光为宜,避免烈日暴晒。温度高时要遮荫、降温。

肥水管理:海石竹需肥量不多,所以栽培时约2~3周施一次花宝2号1000倍稀释液即可。浇水要适量,气温高、水温低或者久旱后在温度高时浇大量水,会对海石竹的根系造成损害。

病虫防治

锈病

为害叶片和花茎、发病初期在叶、茎上产生疱状斑点,即病菌的孢子堆。发病中期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有时整个叶片变成黄色。寄主生长后期,产生黑色长椭圆形或短线状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生在表皮下,不突破表皮。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均多生于叶背。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盆栽宜选用疏松、排水良好的培养土,大面积栽种时,要选择地势高燥、排水畅通的地方。注意通风透光,勤除杂草,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避免施氮肥过多等。

清除病原:深秋或早春彻底清楚并烧毁病株残体。

化学治疗:生长期喷63%代森锌600倍液防治。发病后,喷具有内吸杀菌作用的23%粉锈宁1500~2500倍液或96%敌绣钠250倍液或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红蜘蛛

红蜘蛛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开始孵化,4月初全部孵化完毕。

防治方法:虫害发生严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7000~9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使用15%哒螨灵乳油2500~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8%齐螨素乳油6000~8000倍进行防治。如果在农药中加入新高脂膜增效,就会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主要价值

海石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株形小巧,花色秀雅,适合公园、绿地、庭院的路边、花坛或作地被,盆栽可用于阳台、窗台、客厅等观赏。海石竹还是中国较为流行和主力推广的花坛新品种,在中国长春地区有其独特品种,叫做“芭蕾-明星”系列,深受大家喜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