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1 10:08
海西战略是福建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战略,旨在打造具有深厚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经济区,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福祉的提升。
福建省工会一份抽样调研显示,职工对“海西”的知晓率和认同度分别达到98%和93%。随着宣传的扩大,知晓率攀升应在情理之中,而认同度的急剧上升则准确表达了民众的支持度与融入度,真实反映了民心、民意、民情。具有深厚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海西战略,由合力而产生的生命力,启动一个全新的开始。
“海峡西岸经济区”,5年前这一战略刚一推出,就引发不同凡响的关注,人气不断升温。福建凤竹集团董事长李春兴在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题为《在海峡西岸画个“圈”,绘就新的“春天故事”》的提案,立刻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播发了《东南沿海又一个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悄然崛起》。国内外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
2004年6月21日,香港会展中心,访问港澳的时任福建省省长卢展工正向乡亲们介绍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新的蓝图、新的前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2000名福建乡亲的心,短短11分钟讲话赢得全场9次掌声。从“心”开始,港澳台、东南亚、欧美,身处异乡他国的乡亲以各种方式主动参与、鼎力相助,有一分热,出一分力、献一片情,为海西建设添砖加瓦。
千千万万人对海西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因为他用生命诠释了与海西的情缘,他就是李朗红,大唐国际副总工程师,一个内蒙古人。2002年,他来到福建就把所有激情挥洒在海西大舞台上,并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他实现了“做福建核电的铺路石、尖刀兵”的承诺。7年后,带着父亲扎根福建的心愿,李朗红的儿子留学归来,便携新婚妻子从繁华的北京来到偏远的福安湾,续写着“海西”的故事。这是海西建设者的缩影,这也是海西发展的内在动力。
5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福建指导工作。先后有60多个国家部委和央企着眼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与福建签订相关协议、纪要、备忘录,为海西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全文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西发展新战略的提出是偶然更是必然,是决策者的推力,更是民意。
福建古称南蛮,在宋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近代史,福建在“睁眼看世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改革开放让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得以长足发展,但终因基础等因素,与长三角、珠三角拉开了距离。从“前线”的边缘化到“沿海经济带”的边缘化,危机意识促使福建上上下下都在思考如何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追求局部与全局的总体与动态平衡、突出特殊地理位置的特别作用,海西战略横空出世已在所必然。这是决策者与福建人民从福建发展路径、机遇得失、自身定位中得出的理性思考与历史选择。正如龙永图在《抚脉福建》中说:海峡西岸从经济角度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成为东南沿海快速发展的组成部分,成为大通道和供应链,形成新的经济板块,体现出“竞争的优势”。这个战略具政治意义,有利于整合海峡两岸资源。龙永图认为福建决策层这一具有前瞻意义的目标诉求,透露出政治和战略的远见,是“高地上的审视”。
顺势而为、蓄势而发,积蓄几十年的能量才得以爆发。砥砺图强,海西战略5年来从封闭到开放,从区域经济集聚到规模化发展,“五年磨一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福建GDP刚突破5000亿元,如今已超万亿,人均GDP从近2000美元到4000多美元。5年间全省财政收入从622亿到1500多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899亿到5300多亿,基础设施投资超过以往50年总和。电子、石化、机械主导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产生60多个产业集群,铁路、港口、核电、通信进入快速通道,“9·8”、“6·18”成为项目、品牌发展彩虹平台。福清核电站、宁德核电站、炼化一体化等一大批重点工程落户海西。今年前三季度福建经济克服金融危机影响,恢复速度超预期增长10.2%。
2009年8月,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运作。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大“手笔”、大“动作”,有如冲天蛟龙,正在上演从“末梢”到“前沿”的故事。海西战略造就的是一条探索之路、特色之路,也必将是一条成功之路。
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医改前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一直是个难题。2007年,福建省总工会联合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开展了县(市)域国有与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状况调查,并提出对策建议,形成福建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的议题,得到省长黄小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拿出13亿元解决了医改前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10万多人参加医保的问题。2009年,近10万医改后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保的问题也将全部得到解决。省政府官员坦言,之所以一项政策的出台就能拿出13亿元,得益于海西效应、海西实力。
5年来,在教育方面,福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在就业方面,全省增加就业达30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30万;在就医方面,430万职工、400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实行大病医疗保险;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低保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每年保障人数在75万人左右,实现应保尽保;在住房方面,全省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总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总投资233亿元。福建省率先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率先出台劳务派遣政府规章及配套政策、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全省统筹等。
海西战略追求的是民生至上的发展,成果共享的发展,和谐共处的发展。民生聚民心,民惠通民意,海西之路提升了民生指数,更多的民众支持与融入海西亦在情理之中。
乐业还需安居,安居需要平安。海西先行先试实践意义在于让“平安”从心理预期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2009年7月31日下午,厦门飞鹏企业工会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入会仪式,12名台湾籍员工加入工会组织。台湾籍员工入会后,将享有与大陆工会会员完全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据了解,目前在厦门共有台商投资企业3200多家,在这些企业里工作的台湾籍员工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已成为厦门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台湾籍员工加入大陆工会组织,这是两岸民众融合一次新的尝试。林茂盛是台湾十大杰出农民、台湾“神农奖”得主,经过多番考察后,投资300万元建起罗源县松山茂盛农场,在海西开始新一轮创业历程。这又是一个台湾民众共享海西成果的成功之作。
惠台政策不断推出,双向合作持续提升,民间交往逐步得到拓展,累积了互信、扩大了共识、加深了理解,和平的力量在增长,隔阂的误解在消融。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艺博会、海峡两岸花博会、海峡两岸林博会、海峡两岸茶博会、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海峡两岸职工艺术节、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两岸校长论坛……2009年10月29日,以“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开幕,交易额逾87亿元,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又一平台。随着海西战略的深化,闽台交流合作加速向纵深发展。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年年月月,筑起了两岸民众血脉相连的“五缘桥”。
2008年12月15日,随着直航船只拉响汽笛,直飞航班冲上蓝天,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海峡东岸与海峡西岸民众开启了共同追求福祉的新纪元。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三坊七巷因房产开发商改造而成为当地媒体的一大新闻。数十幢高楼大厦将在这里矗立,对于福州市民来说,他们看到了开放的轨迹,看到资本的能量,也看到“改天换地”的前景。
今年国庆,作为福州市十大名片之一的三坊七巷人流如织,政府花巨资,将三坊七巷“装新”如旧,保存了大量先人留下的古迹。漫步古巷,人们可以与林则徐、林觉民、冰心老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流连老字号、奇石馆,人们也可以品尝传统手艺,感悟人生百态,市民有了更多文化的共享和自由的呼吸。从今天的三坊七巷,市民看到了留存历史、尊重文化、充溢人文的精神,看到了一个城市血脉的传导与传承,看到了一种社会发展的包容与从容。
这是今天海西“清风吟唱享太平”一个缩影与写照。
从财富经济到文化经济,发展的思路与理念及财富价值观有了新的转变。思考的尺度决定着行走的久远。海西发展的远近,关键还是道德的能力和精神的力量,关键还在于着眼于人的成长,着力于社会的发展。
安溪县福田乡福前农场,福建省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在这里建了一座三层大楼的文化中心,中心图书室可供人无线上网,可见设施的齐全。在安溪、华安、漳平三县接合部的深山老林都有如此规模的文化工程,这是为了海西城乡所有个体成长的一项举措。人的整体素质与人的生活质量同步提高,海西的决策者认为经济发展了,更应当尊重普通人、服务普通人、宣传普通人。
2008年,卢展工到福建省总工会调研,在谈到宣传劳动者时说,宣传那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劳动者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应当宣传一大批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重复一种单调而繁杂的工作,这才是海西发展的脊梁。此前他还为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海西劳动者》栏目作了这样批示:是应该大力宣传最普通的劳动者,宣传普通劳动者中所蕴藏的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精神。
所谓的“最普通”,就是一直倡导的新时代海西精神——“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决策者以“两维”视觉,把追求时尚与植根基层结合起来,把全局眼光与草根精神结合起来。他们对“平凡”、“普通”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关注”、“关切”,并将之定位、上升为“海西精神”,就是为了实现“初衷不改唯民重”的承诺。
杨胜英是一个来自贵州思南县的打工妹。2004年,海西“亮相”时,机缘巧合,她千里迢迢来到了福建,在长汀一家名叫安踏体育用品的公司上班。那一年,她参加了长汀县总工会等单位组织的免费培训,熟练掌握了80多道服装工序,成为一名“达标”的技术工人。五年后,她在长汀买了房,安了家。2008年,她以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的身份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见证了海西成长的她,在北京兴奋地拨通家里电话,希望更多乡亲来海西开辟新天地。是海西文化的包容和理解给了外来工实现梦想的机会。
这是一片最普通人“有梦想都有奇迹”的热土。无论是强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的群众观念还是寻找螺丝钉的劳动精神,尊重最普通人,关注最平凡人,都将为海西宏业增添更多的活力与张力。
2009年国庆前,福建首条高速铁路——温福铁路全面通车。不久的将来,福州至厦门、厦门至深圳、北京至福州多条高铁也将开建与开通,这预示着“海西”号高速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