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序彦

更新时间:2024-05-23 17:23

涂序彦(1935.2.15~2023.1.1),男,江西南昌人,汉族,1962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毕业,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专家,“大系统控制论”、新学科分支的奠基者、“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开拓者、中国人工智能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人物生平

涂序彦1940-1944年在江西进贤门小学、泰和市三德小学、南昌县三江口镇小学学习。祖父涂湘崖崇教尚学,厌恶官场污浊,为官半年,即弃官办学;父亲涂世榛曾为南昌市小学教师联谊会会长,历任进贤门小学、广润门小学校长。涂序彦幼时聪颖过人,父亲对这个家中的男孩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后能够成为教育家和科学家,因此,5岁便将他送进小学读书。涂序彦不负长辈期望,连跳两级,9岁即高小毕业。因日本侵略军侵华,全家避难农村,他遵父命在家学习书法和诗词、楹联,逢年过节,常为乡亲们书写门联,被誉为神童。

1945-1951年 在江西南昌二中、一联中、南昌一中学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涂家迁回南昌,涂序彦考入南昌二中读中学,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高中时,涂序彦在南昌一中,成绩优异,评为学习模范。

1951-1955年 在武汉大学电机系、华中工学院电机系学习。1951年高考前,家中突遭变故,他自己也身患重病。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边治疗、边锻炼、边复习,终于考入第一志愿武汉大学电机系,时年16岁。1952年,他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院系调整时,他所在的电机系并入华中工学院。涂序彦在大学期间,勤奋而活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曾任校广播台台长,并兼做编辑组、机务组工作;他撰写的纪念斯大林逝世的长诗在全校广播,关于武汉防洪抢险短篇小说发表于《长江日报》。获优秀生、优秀团员称号。

1955-1956年 任武汉河运学院船电系助教、实验室主任。1955年大学毕业,涂序彦被分配到武汉河运学院船舶电机系工作。1956年涂序彦在上海交通大学船电系研究生班进修期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他热血沸腾,决心报考中国科学院的副博士研究生,实现埋藏心底多年的理想——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一番事业。

1956-1957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船电系研究生班学习。1957-1962年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他经过刻苦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师从疏松桂先生,学习自动电力拖动专业。才华横溢的涂序彦在这所中国最高控制科学殿堂中深造,如鱼得水,成果频出。一次,苏联专家阿捷尔曼教授来自动化所讲课,介绍崔普金院士的继电系统准确分析方法时指出,“该方法只限于含有一个继电器的系统,关于多继电器系统的准确分析方法仍是尚待解决的难题”。涂序彦听课后,闭门苦思了三天,通过引入时延参数,提出多继电器系统进行准确分析的方法。阿捷尔曼教授喜出望外,连连称赞中国的年轻人真了不起!并主动推荐涂序彦的论文在苏联《自动学与远动学学报》发表。1960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在莫斯科举行第一届世界自动控制学术大会。涂序彦提出的“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经过中国自动化学会的选拔和推荐,发表于第一届IFAC大会论文集第一卷及第一届国际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1962-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组长、研究室业务秘书。1962年,涂序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自动化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他在承担国家重大国防科研任务时,潜心于“一类变参数控制系统”和“人—机”系统的研究,在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的学术报告会上提出了“一类变参数系统的准确分析方法”,在重要科技刊物《科学通报》上发表关于“人—机系统”方面的论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被评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先进科研工作者。更难能可贵的是,年轻的涂序彦已具备了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科学家素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涂序彦进入了科研攻关和理论创新的全盛期。20多年来,在科学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项又一项成果;在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领域,开拓创新,著书立说,不断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观点,应邀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78-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1985-1995年 任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涂序彦于197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1981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5年后当选并连任第二、第三届理事长,2001年起当选为指导委员会主席和荣誉理事长,为中国人工智能事业作出了贡献。1985年涂序彦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历任计算机系主任,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1995年,任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荣誉理事长、指导委员会主席。

涂序彦教授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学校任教,历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电力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昌大学、重庆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主讲: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智能管理、大系统控制论、人工生命及应用等课程,指导博士生、硕士生200多名,是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曾任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 ,兼任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荣誉理事长、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曾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全球华人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大会主席之一、世界专家系统大会(远东区)主席之一。兼任中国军事科学院特邀研究员,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等。

人物逝世

2023年1月1日0时10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科学家、人工智能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五、六、七、八届常务理事、六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第二和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涂序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研究方向

涂序彦教授在计算机科学与系统科学领域,创立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最经济控制理论;倡导人体控制论、大系统控制论新学科,开拓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智能控制、智能管理、人工生命新方法、新技术。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成果。有学术论著多部,学术论文三百多篇,是富有开拓精神、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

主要成就

科技成就

提出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方法

1958-1960年,涂序彦在三峡科研任务中,为解决升船机多点同步控制问题,提出并研制了多电机“自行协调”旋转系统。1960年,25岁的涂序彦脱颖而出,在第一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学术大会上,发表了多变量“协调控制”的研究论文。提出了按协调偏差控制、自整定内部给定量、建立控制器的协调联系、实现变量系统“协调化”等新思想以及加快协调控制过程、提高协调准确度、保持协调系统稳定性的“协调控制”理论方法。

由中国青年学者提出的协调控制理论方法受到国内外控制理论界的重视。1964年,苏联乌克兰科学院引用“协调控制理论”,研究连轧机速度协调控制系统。1980年,钱学森、宋健在名著《工程控制论》(修订版)第六章中,将“不相互影响的控制”修订为“协调控制”。目前,协调控制理论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升船机多电机同步控制,造纸机分部传动控制,连轧机多机架协调控制,雷达多度随动系统,高速浆纱机张力协调控制,准三轴卫星姿态协调控制,化工过程成分比例协调控制,热工过程窑炉温度协调控制,电力系统负荷平衡协调控制等各种多变量控制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提出“最经济控制”理论方法

1977-1978年,涂序彦作为总体负责人之一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科学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时,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提出利用对象的耦合作用,以二套测量装置与控制机构,实现“天文卫星准三轴稳定的姿态控制系统”的新方案。在此基础上,1979年他在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上,提出控制系统“最经济控制”、“最经济观测”、“分型能控性”、“分型能观性”等新概念,给出了“最经济控制理论方法”的基本框架与系统设计方法。

“最经济控制”在满足技术目标和控制要求的前提下,使控制设备、运行费用最省,从而实现控制系统“经济化”。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对‘最经济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在电力、造纸、水泥、石油等行业的自动化系统得到成功的应用,形成了控制理论研究与应用领域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分支。“最经济控制”理论方法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产生了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邀请涂序彦进行关于“最经济控制”理论的访问讲学,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大系统控制论”新学科分支的奠基人

涂序彦是率先开展我国大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学者,为“大系统控制论”新学科分支的奠基人。1977年他发表了国内首篇论文《大系统理论及其应用》;1979年,发表论文《关于大系统理论的几个问题》,同年,为中国自动化学会与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现代控制学习班开设了“大系统理论”课;1985年,为了解决大系统理论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探讨了大系统建模分析与综合的新方法,新途径,倡导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与控制理论,系统工程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控制论”的一个新学科分支“大系统控制论”。钱学森在《大系统理论要创新》一文中指出:“在解决大系统的系统工程问题时,直接引用一些经验的知识,利用专家系统的办法,这在‘控制论’中是一个突破”,“‘大系统控制论’是一门技术科学……是对‘控制论’的一个发展”。1986年以来,涂序彦深入进行了“大系统控制论”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在大系统“广义模型化”、“智能优化方法”、大系统智能控制、智能管理、系统结构设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大系统控制论》专著,是“大系统控制论”新学科分支的奠基性著作。

人工智能事业的开拓者

涂序彦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开拓者,在该领域的几个“率先”,充分体现了他在学术思想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1)率先研究“智能控制”,发展“智能控制”新方法。1976年涂序彦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智能控制的研究,1977年发表了“智能控制”国内首篇论文,1980年兼任河北省自动化所所长期间,主持研制的“自寻优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等智能控制器,多次获省科技进步奖。1986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控制系统”,提出“多级自寻优智能控制器”、“多级模糊控制”和“产生式自学习控制”等新方法。

(2)率先研究《生物控制论》,提出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新观点。1972-1977年,涂序彦运用“控制论”方法,探讨针麻原理与经络实质,提出了“针麻—多级协调镇痛过程”、“经络—人体控制系统”等新观点,在总结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我国第一本《生物控制论》专著,推动了国内‘生物控制论’的研究,并对针麻原理和经络学说研究作出了贡献。

(3)率先提出“智能管理”新概念,开拓“智能管理”新技术。1985年,涂序彦提出“智能管理”新概念及实现智能管理的“多级专家系统”新方法。他提出并开发的“广义管理模型”、“智能优化方法”、“多库协同管理软件”、“人机协调界面”等智能管理系统新技术,为研制与开发新一代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指出了发展方向,并在“外贸合同智能管理系统”、“省长办公系统”、“工程建设智能决策系统”、“冶金石油企业管理自动化系统”等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得到应用,多次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在研究与应用基础上,涂序彦完成了他的第三部专著——《智能管理》。

(4)1986年至1990年,涂序彦主持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创造性地运用“人工智能”与“大系统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应用领域的综合性与专家系统专业性之间的矛盾,在第三代大型专家系统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荣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1988年,在总结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涂序彦编著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一书,经择优评选为高等学校统编教材,1992年荣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4年涂序彦当选为世界专家系统大会远东区主席之一。

桃李满天下 弟子遍中华

涂序彦不仅是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十几所高校兼职或名誉教授,以及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密西根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亲自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已超过百名,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更难以胜数,他弟子海内外,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

涂序彦对学生的培养一贯高标准、严要求,在科研和学术问题上要求学生诚实严谨、独立思考,绝不允许任何懈怠和取巧。他常常带领弟子们出席各种学术会议,亲自同他们起草论文大纲,修改学术报告,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经常带领研究生们参加科研项目的谈判和论证、科研成果的转让和推广,以培养他们的科研管理和应用开发的才能。涂序彦活跃在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不仅在学术报告中提出富有启迪的新思想、新方法,而且常常即兴赋诗,出口成章,被称为科技界的“才子”。逢年过节,他常携夫人一起和学生们聚会,唱歌跳舞,赋诗题字。他那特有的学者风度和诗人气质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以丰富的启迪,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