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演凡

更新时间:2024-09-15 21:49

涂演凡(1885—1944),字葆莹,家名贻煦。广东大埔县青溪镇大坑村人。民国教育家,大埔早期革命党人,同盟会员。1902年考取秀才,1904年起即协助其父于长治、青溪等地创办强立学校、育德学校, 并亲自任教;1907年加入同盟会,并在大埔、永定、上杭等地串联革命党人,酝酿起义。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涂演凡在闽西率先响应,被誉为“点燃闽西辛亥革命熊熊烈火的第一人”。

人物生平

其父涂省斋为前清秀才,以教书、行医为业。在家学熏陶下,涂演凡继其兄之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取秀才。但其深知清廷之腐败和科举之危害,非普及教育,开启民智无以救中国,光绪三十年(1904)起即协助其父于长治、青溪等地创办强立学校、育德学校, 并亲自任教。

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以推翻清朝、开创共和为革命目标,演凡服膺其纲领,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并在大埔、永定、上杭等地串联革命党人,酝酿起义。在大埔组织民军,筹集粮饷,并推举乐群中学体育教师李宗尧为首领。1911年12月,武昌首义成功,涂演凡在闽西率先响应。为光复上杭、长汀,他不避艰险,事先入城串联发动,里应外合,取得成功。上杭光复后被推为军政府军政部长。汀州光复后,因当地巡防营受土匪煽动发生兵变,激战数昼夜,演凡等革命党人被迫退出长汀。是年冬,涂演凡和邹鲁叶楚伧、萧冠英等人参加姚雨平率领的岭东北伐军,任军需出纳主任,挥师北上,于安徽固镇、宿县一带,讨伐清军张勋部。

中山大学读书期间因自装无线电收音机被当局扣留,演凡扶病赴韶关营救, 疾笃病逝,时年60。他生前廉洁自守,两袖清风,死后竟无力归葬, 埋骨异乡。其时在家乡大埔和国民党军政部驻桂林办事处分别举行隆重的追悼会,罗卓英、涂思宗、丘誉王又庸

涂演凡,1885年生,继其兄之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取秀才。他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点燃闽西辛亥革命烽火。但他深以为非普及教育、开启民智不足以救中国。于是,辛亥功成后,弃政从教。一方面编订《小学教程编制》并在全省各县推行,另一方面主张并积极传授注音符号,创办“杭永注音字母传习所”。为了适应客家地区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之需,他还创造“客话注音字母”,自办夜校传授之。他深受其他国家高识字率的触动,致力推动“草鞋计划”(又称“二百兆平民的识字计划”,以期我国识字率达到50%)。在那个我国备受列强欺辱、战乱不止的年代,要实现这些目标谈何容易,但他们只要有片刻的安宁,便致力于教育。

主要成就

涂演凡历任大埔县劝学所长、教育局长、教育会长,教育科长。时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的丘誉曾著文发表于《正报

家庭背景

父亲:涂省斋

儿子:涂祥生

孙子:涂善春、涂善东

涂演凡之父涂省斋为前清秀才,以教书、行医为业。涂演凡对后代的教育很重视,在青溪镇大坑村老家“育德堂”正身前厅的左右两壁,还保留有他当年亲自绘制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在东侧楼棚厅的墙壁上绘制有几何图案,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五边形等,每幅图案都注有说明和寓意等,如正五边形,就在图形内按格题上“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正楷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