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

更新时间:2023-05-20 23:03

陕西周至县涌泉寺以泉名曰涌泉。其下水流涓涓滋养一方苍生,越古今来春秋绵绵不绝矣,涌泉寺之佛业亦如一弘清泉。

历史渊源

涌泉寺公元2005年10月6日碑记: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学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撰文、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刘李祖书丹:重修涌泉寺碑记。

涌泉寺现有明代旧书碑一座,这座由玻璃钢将其封塑起来的石碑,已是满目苍夷,可谓年代久远了。碑的龙头,底座是盖大殿时从地下挖掘出来,碑体在村民家中找到的,有明显的凿痕,碑文已斑驳不清,勉强能看出碑文刻有周至学者王三聘撰文的《重修涌泉禅寺记》。这座署有公元2005年10月6日的重修涌泉寺碑记,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学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撰文,由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刘李祖书丹的重修涌泉寺佛殿记。由碑文内容追溯起源,再衔接,涌泉寺1400多年的历史轨迹一点点的清晰起来。

始建年代

碑文曰:学者王三撰文有记,原佛殿建于元至正三年,是否始创未考证,自仙游寺诞生长恨歌,及后传杨贵妃生逃东瀛之说,故今日本国亦随泉涌寺与仙游寺为推想,若杨氏慌乱中自马嵬坡潜行途经涌泉仙游也未必不可能,故推断本寺于唐天宝前已创建,后宋元,明景泰元 弘治(1488-1505)、嘉靖(1522-1566)之纪,寺院修残补旧,均有不同程度之修葺。

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矗立于寺内,由周至大儒、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王三聘撰文的《重修涌泉禅寺记》碑载:原佛殿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那么,是始建,还是再建?在现代学者抽丝拨茧、层层推进中,将近700年悬而未决的历史疑问逐渐明朗。

早在上世纪初,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俞平伯先生根据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周至仙游寺吟成的千古绝唱《长恨歌》中闪烁其词、似有所隐的诗句为主要论据,推断出如下史学新说: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陷、京师危急,玄宗仓惶西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马嵬坡),六军不发,兵谏发生,唐玄宗在无奈间赐杨贵妃以自缢之刑。但杨贵妃并未香消玉殒,而是死里逃生,渡过渭河自秦岭山穿傥骆道潜行江南,最后经海上漂泊东瀛。

文化传承

70年后,西安市文联副主席、满族女作家叶广芩醉心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挂职中共周至县委副书记期间,循杨贵妃当年的足迹,再走傥骆道、飞日本国,在山口县津具半岛一个叫油谷町的小渔村,找到了杨贵妃当年乘宝舻抵达日本的渡口。据说,这个被大起大落的命运所残酷折磨、在海上饱受风雨飘摇之苦的女人,抵达不久即客死异邦。为了纪念她,油谷町村民于公元782年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国唐德宗建中三年),在她的墓地处建起了一座叫“二尊院”的佛寺。

叶广芩又来到京都香火极其旺盛的泉涌寺,在这座与中国西安马召涌泉寺仅是二字互为颠倒的寺院里,供奉的贵妃菩萨酷似当年的杨贵妃。至今,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杨贵妃当年从马召涌泉寺歇脚后攀山南行时,该寺还有一位比丘尼作为她的贴身侍女护送她一起到日本。

民间传说

在周至亦有不见于史册的传说盛行于坊间。据云,涌泉寺在隋代曾凿有一口水井,以水质清凉纯美、甘甜异常而闻名远近,吸引得隋文帝每次去仙游寺进香礼佛总要在此打住圣驾,汲水细品一番。因而,该井亦被称为“御井”。此传说和日本泉涌寺发生的历史传奇两相交融、相互佐证,足以证明涌泉寺的始建年代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大隋王朝仁寿(601-604)年间,在民间俗称小寺。

据马召乡耆耄耋传闻:当年涌泉寺初建时,寺院规模至为宏大,与东南方那院内法王塔高耸的仙游寺难分仲伯。其整体布局一分为二,雄踞于南边山坡之上部分,称“大寺”(今仙游寺);坐落于北边山坡之下的,则为“小寺(现今涌泉寺)。两寺上下遥遥相望,锺鼓之声相闻。

在历经多年磨难以后,大寺在漫长的岁月中废毁,小寺则在艰难竭蹶中有幸留存。延至今日,在当地村民之中,还将涌泉寺以小寺,或是佛爷庙相称。

寺名由来

碑文曰:寺以泉,名曰涌泉。其下水流涓涓滋养一方苍生,越古今春秋绵绵不绝矣,涌泉寺之佛业亦如一弘清泉不随物迁不以代移,虽有时兴暂衰之现象,然而稍毁又重建,此乃民族文化之根深之固也。

由此可见,涌泉寺是由泉而得名,而涌泉村是由寺而得名,而周至马召,也因拥有了这泉,这寺,这一方民众的质朴纯厚,从而万物丰润而贵为金周至之名。又据《周至地名志》云,因翠微山下有清泉自地中涌出之故。民间相传,唐时玄奘法师自长安出发,取经天竺,途经该寺。因见旱魃肆虐、河水干涸,面对庄稼枯焦于野、百姓哀哀于道,遂叹民生之艰辛,慈悲之心顿生,举手中锡杖杵地。

手起杖落,即有数眼泉水汩汩涌出、清净无染,农人引水灌溉,旱情得解。乡民雀跃,感念法师恩德,易原寺名为涌泉寺。涌泉之旺盛,也是寺院以及方园百里之民众所目睹,2004年,涌泉寺建筑大雄宝殿时,就在佛座下面,挖出泉眼,当时泉水四溢,非常之壮美,在建筑大殿施工时,须得用泵抽空水源,然后再填沙打夯,用扒缝处理地基才得以坚固。现移至山门之外的井眼仍然丰溢,甘甜清澈无比。

修建寺院时将井台移至山门前的阶梯上,并将泉水沿阶梯而下分散为二股,分别流向马召镇和涌泉寺村,在西安城区早已饮用黑河水的清冽甘甜时,周至县人还饮用着当地源源不断的地下清泉,一方水土滋养了一方人士,也正因此涌出无数文人墨客而流传百芳。

碑文记载

红色根据地,碑文曰:延至清到明国抗日战争初张景文联络进步人士在此创建知行小学,随之也萌生了周至地下组织,由此佛门净地走出了一批于国于民的颇有作为的仁人志士。

1930年代初期,兵马慌乱之时,涌泉寺是马召的中心小学,后被马召进步人士在这断壁残垣之上将其创办的知行小学,当年的张景文等共和国进步人士,将其设为隐密的联络站,涌泉寺成为中共周至地下党的活动据点,为延安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员,为发展共和国事业,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是中国早期的红色根据地之一。

碑文曰:自元至正三年(1343)重起佛殿之后,历经明景泰(1450-1456)、弘治(1488-1505)、嘉靖(1522-1566)之纪,寺院修残补旧,均有不同程度之修葺。由此可得,元以前,它的盛衰沉浮今已不可详知。

历史意义

公元以后的一千四百多年来,涌泉寺在岁月的风尘中,在春秋风云的变幻中,同样没有逃脱历史的劫难,几经起落,每况愈下,屋漏墙颓、破败不堪,至民国时,一度曾沦为流浪难民遮风避雨之地。在周至县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寺北有一土地堂,八步有棵爬爬树。两柏夹一井,三石垒成一合碾,三石支起一口锅。”不难想见萧索荒凉、满目疮痍的景象,不禁令人叹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佛殿因泥士流坍塌遭毁,大殿成为一片刻废墟,二十一世纪初,泥石流又一次来袭,将大殿部分建筑冲毁。大殿门前这二棵繁盛的柏树也因大殿的重建时,移植后没有成活下来。继而2000年栽种下的二颗小松树,当年的小树苗仅十年时间,就已长成参天大树,而且松枝颈长挺拨,枝叶片片向上,甚引游人香客随喜赞叹,叠加与更替,生命的存在就有存在的意义。

院内有二棵在北方罕见的观音柳,树高五米有余,枝叶随风婆娑,曼妙起舞,和旭如春,如寺院比丘尼的随性,不怨尤,不躁进,顺其自然。

寺现内状

在古都西安,素有“金周至,银户县”之说。距古城西安70余公里的周至县,位于终南山北麓翠微山下,风光秀美,民风纯朴,人文景观星罗密布。周至县的马召镇,东临滔滔不绝的黑河水,有个因泉水而得名的寺,名日涌泉寺,寺院所居的村,因寺而得名涌泉寺村。

翠微山下的涌泉寺是比丘尼道场,主修净土,占地二十余亩,现常住比丘尼四人。隋唐时期,涌泉寺是仙游寺的下院,属皇家寺院规格,因历史渊源而蜚声中国佛教界,并远扬于日本乃至世界。涌泉寺在2011年因受泥石流将寺院部分建筑冲毁,在周至相关部门协助下,在住持道严法师带领下,仅用一年时间再度庄严佛寺,使千年古刹重现昔日辉煌。

布局结构

新修建的山门天王殿,坐南朝北,殿前青石阶墀,梯间绿色葱茏,大殿庄严而威武。天王殿阶下向西迂回一条大路,可直通涌泉寺后门。天王殿二侧东西对称各开偏门一个。位居翠微山际的寺院日光充足,白壁荧灯下的弥勒菩萨、韦驮护法造像熠熠生辉。进入山门的大雄宝殿不日前竣工,大殿建筑为砖混木顶结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新漆的廊柱在阳光下泛出的光泽明净可鉴,在劲松的掩映更显佛殿的庄严肃穆。进入山门一眼可见的涌泉寺,院落中栽植了松,柏,棕,柳以及琳琅满目的花草,二座主殿坐南朝北平行而建,东西两侧二排二层的寮房对立而居,整个建筑简约明了,在视觉上令人了然一新。

大雄宝殿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侧有观音地藏二菩萨。凝望端坐莲花的释迦佛,顿升起崇敬之心。尚未完善的大殿阔而空旷,阳光透过窗棂,暖暖的铺进殿堂,大殿充满详和与宁静,继而轻闻钟磬之声,人与宇宙共鸣,心在这一刻得到清明。从大殿走向翠微南山,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这是寺院的师父和工人,正在砌筑的围栏。大雄宝殿的二层为藏经阁,沿未完善的殿堂不时的散发出一股股油漆味。

藏经阁门前可望的山门,以及由涌泉寺而得名的涌泉寺村,居高而望,心旷神怡。藏经阁门前可见二侧被绿树葱笼的僧寮房。 房檐瓦砾,张开的风尾频有禅意。翠微山下暂新的大雄宝殿,建筑巍峨,雄伟壮观。宝殿廊柱下任万里晴空,风轻云霭;观春去秋来,时空万转。

住持法师

涌泉寺住持道严法师,1969年生人,陕西周至马召人,俗姓雷,1990年在沣德寺出家,后就读于江西佛学院。毕业于佛学院的道严法师,于1997年回周至马召任涌泉寺住持一直至今。

上世纪70年代初,背依翠微山的涌泉寺佛殿被山洪泥石流夷为平地,道严法师面对着一片废墟,誓愿重修佛寺,光复佛业,遂奔走四方,千方百计募化资金,于2000年起陆续的盖起大殿,寮房以及山门;

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再次将大殿部分建筑冲毁,道严法师在大自然带来的灾害面前不畏慎,带领众尼师仅有一年时间将大殿重建,并将寺院山门完善,如今,依山而建的涌泉寺巍峨壮观,红墙绿檐,跃然挺立在翠微山下,劫后而复的涌泉寺重现辉煌。做为土生土长的马召人道严法师,敏秀而聪慧,热爱本土文化,崇敬佛祖,在涌泉寺任住持的十五年间,与众尼师一心修行从未间断,法师说佛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智慧、情感、理性的完美人格,并将所领悟到的佛理融入到言行之中。

2008年黑河引水时,从山下涌泉寺村中开渠遭村民所拒,当时黑河引水工程人员找到寺内,道严法师以慈悲为怀,从寺内引开渠道,让出寺院面积宽为5米之多,法师轻淡的说,出家人所持有的理念就是有空即明。对于修行,道严法师更注重于内心所具有的精神上的信仰,只有清楚的理解到事物的本质,抛开外相,才能真正的解脱出来,但是事物的变化也不是恒定的,例如吃素,就是出家人慈悲的一种表现方式。

道严法师及寺院尼师慈悲为怀的言行,深受远近居士所厚爱,不仅拥有一批虔诚信众,还有一些从小就在寺院附近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已就读各大省城一流的院校,进入各个城市以及去海外求学发展,以至以远走他乡后还牵挂着寺院的一切,师付的慈悲,仁爱与智慧,影响并教会他们做人所需要的顽强与执着。

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是涌泉寺的庙会。这个将佛事活动与乡村文化结合起来的民俗节日,远近村民,居士不约而同的从四面八方赶来,热闹非凡。

庙会活动

追溯庙会的渊源历史,马召庙会也拥有一段非常美丽的说:

唐朝一位皇帝,于事所困而日夜忧愁,一日来到翠微山,途中听得涌泉寺佛菩萨颇为灵验,便信步进得殿来,在大雄宝殿顶礼膜拜,希冀神力排除万难,帮他渡过难关。回宫后,每日虔诚诵经、供奉三宝,蒙佛菩萨神灵相助。最后,这位皇帝之事终得如愿以偿,为感谢佛菩萨之恩德,便于来年正月二十三日来涌泉寺进香还愿。

为了记住这个日子,周至马召的十里八乡便在每年正月二十三自发地来涌泉寺进香礼佛,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庙会。

如今的涌泉寺,历经了一千四百年的风雨历程,饱经沧桑的涌泉寺,经过数次修整,扩建,如今面貌焕然一新。寺院住持道严法师与众尼师仍旧与往日一样,晨钟暮鼓,每日不间断的修行,歌呗诵经之梵音终日不绝。这个依山临水的物产丰饶的周至马召,有个涌泉寺村,涌泉寺村有个涌泉寺,涌泉寺里有着源源不尽的泉,这泉如甘露滋润了千百年来缭绕不断的香火,延续了终南山这片佛教圣地之灵气。

交通路况

乘车线路:水司汽车站乘西安--周至的车,或在大雁塔北广场乘环1旅游专线,在周至转乘106至马召涌泉什字,下车后南行500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