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1 19:13
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
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经国家发改委核准。
涪陵区委、区政府成立“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管委会”,又名“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管委会”。
重庆市政府批准“重庆市李渡工业园区”更名为 “重庆涪陵工业园区”。
涪陵区委、区政府将李渡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更名为涪陵区新城区党工委、管委会,职能职责未变。
重庆市政府批准设立重庆市涪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管辖面积、四至范围均与涪陵工业园区一致。
重庆涪陵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行。
申请设立市级新区。
涪陵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马鞍街道、李渡街道、义和镇“两街一镇”,覆盖涪陵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涪陵工业园区,幅员面积27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约38平方公里;涪陵高新区规划面积27.6平方公里;涪陵综保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
国家骨干高速公路网中东西横向的G50沪渝高速与南北纵向的G65银白高速在涪陵相交,现有3条高速在此连通,未来将有6条高速互连互通。涪陵现有渝利铁路、渝怀铁路、南涪铁路三条铁路接入,到达重庆火车北站动车仅需38分钟。在国家八纵八横骨干高铁网中,涪陵地处京昆纵向通道和沿江横向通道的交汇点,未来涪陵到重庆仅需18分钟高铁车程。涪陵是重庆三大枢纽港区之一,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和乌江水道交汇,高新区配套的龙头港为西南地区关键港口之一,是万吨级船队可常年到达的长江最西端港口。距离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68km,距离涪陵高新区仅14公里的蔺市军民两用机场已动工兴建。
2019年,涪陵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亿元,占全区的36%。其中:
涪陵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亿元,同比增长15.2%,人均GDP 3.2万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43亿元,同比增长12%,工业总产值和规上工业产值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1037亿元,增长16.2%,规上工业产值1027亿元,增长16.3%;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口径财政收入105.8亿元,同比增长29.8%,全口径税收收入81.2亿元,同比增长30.9%,税收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76.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57.9%;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全口径批发零售销售总额同比增长25%。
涪陵高新区已初步构建“一区四园”产业布局(即涪陵综合保税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医药食品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14家,中国500强企业12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9家,培育了年产值10亿级企业30家,其中百亿级企业4家,年税收超亿元的企业9家;10户龙头企业跻身重庆100户重点工业企业,占全市的10%;拥有数字化车间19个,占全市的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56%,居全市第一位。2019年,规上工业利润约占全市的8.5%。榨菜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酱腌菜生产企业,行业唯一上市公司;太极集团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华通集团高密度印制电路板(HDI)占全球市场份额第一;页岩气勘探研究开发利用位居世界第二、全国第一;三爱海陵汽车发动机进排气门产销量全球第一;柯锐世电气汽车蓄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38%,全球蓄电池行业排名第一;攀华集团镀锌板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华兰生物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产销量全国第一;三海兰陵药用丁基胶塞市场占有率30%以上,为全国第一;葵花药业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等3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道道全家用菜籽油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仓兴达无人机、消费机电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全国第一。
涪陵高新区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已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67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独立法人研发机构9家;已建成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19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
按照“互联互通、兴业兴城、共建共享、宜居宜游”的发展理念,已建成“五横六纵”主干道路网络(“五横”即集锦大道、聚龙大道、聚贤大道、聚业大道、聚源大道;“六纵”即太白大道、太乙大道、鹤凤大道、银滩路、学府路、盘龙路),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市建设区有机串联。形成“两线三片”城市格局(即太白大道沿线片区、涞滩河沿线片区,高铁站片区、中央商务片区和玉屏公园片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百分37.95%,2019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22天,长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现正打造全国独有的城市中心峡谷生态旅游风景区。
涪陵新区发扬“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精神,坚持“企业无小事”理念,除了在用电和用气等用能领域全力创造比较优势外,坚持“硬件不足软件补”,强化“领导联系、专员服务、部门联动、平台联谊”的服务机制,与企业紧密联合打造命运共同体,全力争创中国最佳营商环境。
——建设全国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突出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开放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探索一条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景城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形成具有示范带动力的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重要试验地。以推进投资与服务便利化为重点,深化投融资、行政审批、外商投资、“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创竞争新优势,加快打造改革新高地和开放新门户。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深化与川渝地区在现代产业、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衔接互动,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枢纽、现代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应用示范高地,建设引领经济圈开发开放的高能级发展新载体。
——建设重庆市“一区”带动“两群”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平台优势,推动“一区两群”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全面提升新区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打造“一区”辐射带动“两群”发展的新引擎。
到2025年,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GDP突破1000亿元,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50%以上,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0亿元,R&D占GDP比重达到6%。产业能级和规模显著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优化,绿色空间体系逐步健全,山水相融、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远景规划到2035年,GDP突破3000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新区的城市能级、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基本建成,形成带动成渝地区相向发展和“一区两群”辐射带动作用凸显的核心支点和重要引擎,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作用充分彰显,新经济新动能形成支撑引领能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充分体现。
傅云:涪陵新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