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0 00:54
液态自旋量子Herbertsmithite,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矿物晶体-氯羟锌铜石,二是指第三种磁态-液态自旋量子。
液态自旋量子,英文为:Herbertsmithite。
Herbertsmithite这个词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中文名为:“氯羟锌铜石”的一种极其罕见的矿物晶体,该矿物具有第三种磁态-“液态自旋量子”特殊属性。这个矿物是英国矿物学家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 Smith)在智利发现的,该矿物被以他的名字命名。氯羟锌铜石 的分子式:Cu3Zn(OH)6Cl2。
氯羟锌铜石出产地位于San Francisco Mine, Caracoles, Sierra Gorda District, Antofagasta Province, Antofagasta Region, Chile(智利,安托法加斯塔地区,安托法加斯塔省,圣弗朗西斯科矿)。该矿于1990年被关闭。
二,是指具有第三种磁性的“液态自旋量子”
因为氯羟锌铜石具有液态自旋量子这种非常特殊的物理属性,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从这种矿物里面提纯出了人工合成晶体,科学家相信这一成果将会给高温超导体和量子计算带来一场革命。
图1为Herbertsmithite氯羟锌铜石矿物晶体
图2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纯的长7毫米,重0.2克herbertsmithite纯晶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物质,拥有第三种磁性状态。其研究证明存在这种被称之为“液态自旋量子”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将改变电脑的数据存储方式。
液态自旋量子本身是一种被称之为“herbertsmithite”的矿物晶体,以矿物学家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 Smith)的名字命名。1972年,史密斯在智利发现了这种矿物。
液态自旋量子又称为量子自旋液体、量子自旋液。
液态自旋量子是一种晶体,但它的磁态却呈液态。与其他两种磁性不同,液态自旋量子的单个粒子磁性取向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与真正液体中的分子运动类似。这种物质内部没有静态磁性取向。但粒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量子效应,它们不会固定在某个地方。
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合成的herbertsmithite纯晶体。这种物质拥有一种新物质态,也就是第三种磁性状态。这个晶体长7毫米,重0.2克,历时10个月合成。
发现量子自旋液体的材料来自一种固态晶体,不过其内部磁状态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当磁场方向的电子(磁矩)与附近电子互动的时候就会波动。但是研究所Young Lee指出“由于强烈的互动,加上量子效应, 它们常常无法锁定在一个空间内”,所以这些强烈的量子互动造成了远程的量子纠缠(量子缠结)。
铁磁性反铁磁性。人类对磁铁的认知历史相当遥远,古人已懂得利用地磁场的力量让罗盘为我们指引方向。在铁磁性方面,电子向同一个方向旋转,且导致了磁体的南北两极。对于反磁性而言,相邻的电子自旋呈相反的方向排列,导致其磁化率接近于零。铁磁性和反铁磁性可以同时被人们所使用,比如说硬盘里的磁力传感器。
预测这种现象让路易斯·奈耳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这种现象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名誉教授克利福德·沙尔在1994年斩获诺奖。
1987年,著名理论学家菲利普·安德森首次提出存在第三种磁态。安德森指出这种状态可能与高温超导体有关。
早在1987年,专家们就开始探究液态自旋量子(QSL)是否存在,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者花费了十个月才得到一个微小的herbertsmithite 薄片。这是一种疑似QSL的物质,但从未被仔细的研究过。科学家利用中子散射(发射一束中子)这种物质后,才完全肯定 herbertsmithite 就是液态自旋量子。
201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李杨(Young Lee,音译)和同事首次合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大尺寸纯晶体,整个过程历时10个月。随后,他们一直对这种晶体的性质进行细致研究。绝大多数物质都拥有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态的改变用整数表达,相比之下,液态自旋量子表现出碎片式的量子态。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被称之为“自旋振子”的量子态能够形成一个连续体。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改进数据存储或者通讯,可能的方式是利用一种被称之为“远距离缠结”的怪异量子现象。远距离缠结是指两个相隔很远的粒子能够同时影响彼此的状态。此外,这一研究成果也有助于研发高温超导体,让这一领域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