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镇

更新时间:2019-11-16 16:57

淄河,名字源于贯穿淄博东部的一条河流。然而,近年来,随着马鞍山、梦泉、涌泉、聚峰、孟良台等景区的开发建设,“淄河”二字越来越响亮,不仅名震淄博,而且蜚声省内外。淄河镇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旅游强镇”,也是淄博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历史沿革

淄河镇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东南部,有30个行政村,人口2.3万,总面积84平方公里,清清淄河纵贯全镇,辛泰铁路从中穿越并设有淄河火车站,博幸公路、辛源公路纵横交错,距滨博高速公路30公里,济青高速公路40公里,交通便利,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马鞍山景区,地理位置优越,人文自然景观丰富。

明代为青州府益都县西南路怀德乡马陵社和石门社。清朝雍正十二年(1722年)划为青州府博山县怀德乡马陵社和石门社,民国为博山县第七区,1941年7月为淄河区、口头区,1947年秋口头区与西河区合并为岳阴区,1949年10月称博山县七区(岳阴区)。1958年1月撤区并乡,成立玉皇庙乡、口头乡,1958年9月玉皇庙乡和口头乡合并,成立口头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博山县建制撤销,划归淄川区,为淄川区口头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社设口头乡。

区域管辖

行政规划

辖聚六、聚峰、南岳阴、北岳阴、湾头、稍土、大口头、东石门、西石门、南镇后、北镇后、樵峪、城子、孙家庄、前香峪、后香峪、马陵、小口头、前怀、东坡、东等、本齐、双井、杨家、东双泉、西双泉、幸福、亭子崖、南股、永泉、桑杭、陈家井、池板、西股34个行政村。1995—1996年,淄川区实行山区人口搬迁工程,樵峪、稍土、聚六整建制搬迁,东双泉搬迁部分后,东、西双泉合并成立双泉村。聚六剩余户1996年并到聚峰村,稍土搬迁剩余户1996年并到湾头村,尊重村民意愿,1998年改并到大口头村,搬迁后实有行政村30个。1998年7月撤乡设镇,因淄河流经境内中部,撤口头乡设淄河镇,镇政府驻地大口头村更名为淄河村。

人口数据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历史文化

淄河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马鞍山风景区总规划开发面积47平方公里,有以集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马鞍山主景区,以休闲、娱乐、垂钓、度假为一体的淄河滩景区和以农家采摘、生态观光旅游为主的莲花山景区,规模宏大。1942年发生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以英勇悲壮而名震齐鲁,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消费者满意单位。尤其近年发现的全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战国时期齐兵营遗址和清代翰林赵执信故居,更为其增添了新的内涵和神秘的色彩。

人文景观

历史文化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淄河镇是淄河流域人类最早居住地,也是淄博陶瓷的发祥地。1964年,省市考古部门在我镇淄河村发现一处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遗址;2007年,淄博市考古工作者在聚峰村的一个天然溶洞里,发现了鹿骨、大象骨、猴头骨等,并出土了8个完整的猴头,经山东省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鉴定,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类型,距今4500—5500年。公元前567年,齐桓公灭莱子国,莱子国民向西逃难,来此建立了莱芜故城。明·嘉靖《淄川县志》载:“莱芜故城,在县之东南六十里,因齐灭莱迁于此。”战国时期,我镇还作为齐国南部边陲重镇,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传说。齐长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在马鞍山、城子一带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在1942年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以我军将士的英勇悲壮而名震齐鲁,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清朝“官树”碑,益都县、淄川县界碑等均填补淄博地区空白。

自然资源

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淄河镇不仅有马鞍山、劈山等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10多座,而且还有梦泉、神赐灵泉等,可谓高山林立,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清泉密布,古木参天,植被旺盛。现在,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植物品种繁多,现有各种经济树200余万株,草木本植物200种,鸟类近百种,是名副其实的植物、鸟类王国。池板村还是淄博池梨的发祥地,乾隆年间曾进贡朝廷。现在我们镇已有成年果树近40万株,年产果品达千万公斤,真正形成了“春天花满山,夏秋果满枝”的自然景象。2008年,马鞍山被评为市级森林公园。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总收入54万元,1978年达到377万元,2002年,达到1.763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收入的比重为15.5:72.9:11.6。200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9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8130万元。

特色经济

淄河镇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各种工农业产品质优价廉。主导产品有电缆、矿泉水、铝镁合金棒、新型仪表、酒类、阀门等。其中金源公司生产的电视电缆被评为省、部优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主要有林果、蔬菜、中草药、食用菌等。生产的池梨,以甜脆可口,皮薄肉嫩而著称,清乾隆年间被选为贡品,多次被评为省市名优特产品;生产的蒜黄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年产3.5万吨,被评为“淄博名牌”,畅销京沪津等各大城市;香椿也是全市闻名的淡季蔬菜。全镇干鲜果产量达1200万公斤,蔬菜年产量达2200万公斤以上,是全市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遍布全镇,是淄博市矿泉水、山泉水生产基地,淄博市水资源保护地。

发展特色经济,唱响旅游主旋律。我镇地下水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是淄川东水西调工程水源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矿泉水等特色经济,矿泉水厂达到13家,年产矿泉水20万桶,占淄博矿泉水市场总量的一半。梦泉、涌泉等村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镇已形成马鞍山、梦泉、涌泉、孟良台、聚峰等5大景区,红色游、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民俗游等多门类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共达30万人次以上。2008年,淄河镇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旅游强镇。

第一产业 1949年粮食总产345.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71公斤,总产达到611.8万公斤。

1979年,口头公社前香峪大队在全市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责任制。全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倡科学种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境内的河滩砾石地进行填土造田400余亩,1996年对大口头村、东石门村搬迁后旧村址进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220亩。对淄河沿岸修筑堤坝,打深井32眼,维修水利设施,解决人畜饮水。沿河阶地浇灌面积305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40.4%。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粮田面积减少,全乡粮食自给有余,改变吃返销粮现象。2000年推广优质面条专用小麦5000亩,为“淄河牌”蔬菜面条提供优质原料。

该镇众多的中低山梯田,适宜发展林果生产。以淄博池梨、仁用杏、长虹枣、牛心柿、花椒、海棠果为主,1998年果园面积13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幸福、聚峰两溜。淄博池梨因产于淄河镇池板村而得名,现有结果树3万余株,年产200万公斤。杏有麦黄杏、大臻、油臻、酸臻等42个品种,杏米占全市杏米产量的一半以上,现有结果杏树15万株。淄河镇每年产柿饼40万公斤以上。花椒现有栽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椒皮10万公斤以上。1987年农业结构内部调整, 2002年实施太河库区省级扶贫开发。

淄河镇利用境内山地海拔较高,夏秋季节气候湿润凉爽,淄河水源充沛,大力发展越夏菜、蒜黄、食用菌,1997年对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注册为“淄河牌”,实施万亩“无污染无公害”蔬菜开发,成为淄博市越夏菜种植示范镇。幸福溜、聚峰溜17个村,利用海拔300—600米山地梯田,种植西红柿、菜花、芸豆。越夏西红柿亩收入1500—3000元。种植面积发展到300公顷。利用淄河沿岸丰富的地下泉水资源,冬春季在河边建窖生产蒜黄,1990年,利用河滩面积300亩,生产面积1500亩,年生产蒜黄800—1000万公斤,总收入1200—2000万元,净收入600—800万元,2002年 “淄河牌”蒜黄被山东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经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批准为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到2000年沿河菜田发展到135公顷,亩收入2000元左右。聚峰村为淄川区最早食用菌生产单位之一,现已有5000m生产规模。

淄河镇利用丰富的野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年出栏肉兔4万只。2000年双泉村引进福建贡鸡,年出栏优质肉食鸡15万只。2002年在西股、池板、陈家等村建起养殖小区,占地面积60亩,入园养殖户15户,养猪、鸡、奶牛等品种,年畜牧业收入40万元。

1983年开始对幸福流域进行小流域治理,到2002年治理面积3859公顷,植树397万株,造林1636公顷,其中经济林5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7 %。

2002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4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49万元,畜牧业收入734万元。

第二产业

新中国建国初成立口头铁木业社,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副业,先后建起酒厂、粉坊、磨坊。1965年成立果脯厂,从业人员300人,固定资产总值6.3万元,1969年建立煤井。1972—1977年先后成立建筑队、磷肥厂、石矿、运输队、陶瓷厂、砖厂、砂场,1978年始,先后办起预制厂、纸箱厂、棉织厂、塑料厂、食品厂、仪表厂、化工厂。1978年社办企业总产值130.8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6.2万元。1984年建立(淄博)电缆厂。1994年成立山东金源线缆集团,成为全镇的龙头企业,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金盘牌”电视电缆荣获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产品主要出口西欧、东南亚各国。1985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乡、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546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07万元。1992年建立淄博柳泉矿泉水厂、翻砂厂等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以开发矿泉水为主,建立淄博市矿泉水生产基地,有柳泉、神来、劈山、浩宝、康丽源、神泉、淄龙潭等10家矿泉水厂;1998年,镇办企业金源线缆集团、柳泉矿泉水、淄博阀门厂、淄博染料化工厂、建安公司、淄博泾源酒厂、淄博仪表厂全部进行了改制。

2002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310家,年末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利税2662万元,实交税金90万元。

第三产业 新中国建国初群众入股,办起口头地区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集体网点46处,个体网点发展到62处。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私人承包或拍卖。1993年成立口头基金会,融资总额达到1755万元,1998年10月,根据区里《关于清理整顿农村基金会的实施意见》要求,多渠道回收清欠资金为股民进行兑付,2001年10月31日摘牌关门。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建起淄河、幸福、岳阴商业街3条,城子、北镇后季节性蒜黄批发市场2处。利用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旅游业,每年观光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多万元。2002年,第三产业人员613人,年末固定资产总值870万元,实现总收入1380万元,创利税16.6万元。

1987年开始,利用闲散农村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先后成立10支劳务队,在淄矿集团、双沟、埠村、岭子、西河、龙泉等煤井承包煤井采煤或到淄川、张店等企业打工,增加收入,2002年在外务工人员1030人,总收入824万元。

旅游

淄河镇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旅游强镇”,也是淄博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生 态 游

淄河镇地处淄川东南部,太河水库上游,有30个行政村,2.3万口人,面积84平方公里。镇内有马鞍山等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10多座,山谷175条,海拔最高点871米,最低点216米,并有淄河、梦泉、神赐灵泉等。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泉眼密布,古木参天,植被茂盛。现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植物品种繁多,有各种经济树200余万株,草木植物300余种,鸟类近百种。由于地理偏僻,远离城区,无公害、无污染,山泉、树林等几乎全保持原生态。这里因是淄博池梨的故乡,自古就有着人人种树爱树的良好传统,现在全镇有池梨、杏、桃、苹果等各种成年果树有30多万株,年产各种干鲜果近千万公斤,真正形成了“春天花遍山,夏秋果满坡”的自然景象。近年来,地处淄河镇幸福溜上游的梦泉、涌泉等村,就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的。梦泉景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最具人气十大景区之一,国家AAA级景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

红 色 游

淄河镇因地处淄河通道要冲,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是“梦泉”、“演马溜”的传说,还是“诸葛井”、“招夫寨”之名的由来,无不与孙膑、诸葛亮、唐赛儿等古代军事将帅有关。尤其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淄河镇马鞍山发生的那场英雄悲壮的抗日保卫战,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马鞍山地处淄河岸边,海拔618米,山势陡峭,通往山顶的只有一条132级的石凿小道。因地理位置重要,谁占领了该山谁就掌握这一带的主动权。1942年11月9日,日寇为了切断我鲁中通往鲁南、胶东等地区这一交通要道,调动了2000余鬼子和伪军向马鞍山发起了疯狂进攻,而我守山的连老人、小孩、伤病员在内才共30余人。但是,他们在我八路军一一五帅王凤麟副团长的带领下,同敌人进行了顽强搏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做俘虏,毅然跳崖珣国,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民族之歌!

1945年,博山县人民政府修建了马鞍山抗日纪念碑。解放后,人民政府又拨出专款修建了马鞍山展室和烈士祠堂,廖容标、千钧等将题词并将词摩崖石刻。2001年,淄河镇又投资百万元修建了马鞍山抗战纪念馆,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了馆名。近年来,淄河镇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对马鞍山进行开发建设,现已形成集革命传统教育与人文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成为鲁中地区红色游的主线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