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16
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别名短角淫羊藿,是小檗科淫羊藿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淫羊藿植株高20-60厘米,二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小叶卵形或阔卵形,圆锥花序,花白色或淡黄色;蒴果,宿存花柱喙状。花期5-6月,果期6-8月。
淫羊藿在中国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中品,有三枝九叶草、仙灵脾、牛角花等别称。淫羊藿在《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刚前”;《雷公炮炙论》云:“时呼仙灵脾”;《日华子本草》云:“千两金、干鸡筋、放杖草、弃杖草”;宋代《图经本草》 中记载:“淫羊藿,俗名仙灵脾。”;《本草纲目》根据叶型、功效和根型,将其命名为:“藿、仙灵脾、千两金、 放杖、刚前、鸡筋、黄连祖。”;《救荒本草》则继前本草的名称,新增了“三枝九叶草”。在《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等著作中,正名均为“淫羊藿”。
淫羊藿的基原在中国唐代的《新修本草》中记载为:“此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茎细亦坚”。在《救荒本草》中对叶的描述为:“苗高二尺许,茎似小豆茎,极细紧。叶似杏叶,颇长,近蒂皆有一缺。又似绿豆叶,亦长而光。梢间开花,白色,亦有紫色花”。《图经本草》中对基原的根、茎、叶等形态特征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叶青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杆;根为紫色有须;四月开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独头子;……湖湘出者,叶如小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苗高一、二尺许……”。结合历代本草的植物形态描述,其叶“如杏叶及豆藿”,说明历史上淫羊藿的药用品种较多。两类叶形描述为:一类颇长,近蒂皆有一缺;一类似小 豆而圆薄,这与现代淫羊藿的叶形大致相同。综上所述, 只能确定中药淫羊藿原植物包括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朝鲜淫羊藿、巫山淫羊藿。2015版药典把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作为中药淫羊藿列为药用, 并把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作为巫山淫羊藿列为药用。
淫羊藿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60厘米。根状茎粗短,木质化,暗棕褐色。
二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具9枚小叶;基生叶1-3枚丛生,具长柄,茎生叶2枚,对生;小叶纸质或厚纸质,卵形或阔卵形,长3-7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深心形,顶生小叶基部裂片圆形,近等大,侧生小叶基部裂片稍偏斜,急尖或圆形,上面常有光泽,网脉显著,背面苍白色,光滑或疏生少数柔毛,基出7脉,叶缘具刺齿。
花茎具2枚对生叶。圆锥花序长10-35厘米,具20-50朵花,序轴及花梗被腺毛;花梗长5-20毫米;花白色或淡黄色;萼片2轮,外萼片卵状三角形,暗绿色,长1-3毫米,内萼片披针形,白色或淡黄色,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花瓣远较内萼片短,距呈圆锥状,长仅2-3毫米,瓣片很小;雄蕊长3-4毫米,伸出,花药长约2毫米,瓣裂。蒴果长约1厘米,宿存花柱喙状,长2-3毫米。
淫羊藿原产于中国中北部、中南部、东南部等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青海、湖北、四川等省区。
淫羊藿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多生于海拔650-3500米的山坡阴湿处、林下、沟边或灌丛中。
淫羊藿为典型的阴生植物,其生长受光照、水分、土壤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对光照较为敏感,要求遮光度为80%左右,忌阳光直射;适宜生长在土壤湿度25%-30%,空气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其对土壤要求严格,适宜在微酸性、中性或稍偏碱性,有机质丰富、含腐殖质、疏松的沙壤土中生长。花期5-6月,果期6-8月。
淫羊藿的地下根茎繁殖简便可行,成活率高,生长迅速,适合实际生产。通常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选择无病虫害、根系发达、须根多、越冬芽饱满的根茎作为繁殖的材料,将所选的根茎切成适宜长度的小段,每段上需保留一些越冬芽,按照根茎的不同等级分别栽植;栽植时,按适宜行距开沟后再按合适的株距栽植,栽后覆土,并盖上一层落叶。
在5月下旬,当种子外露呈褐色时应及时采摘,随采随播。通常选择无病菌霉变、饱满完整的种子来播种;播种主要有条播和撒播两种方法。采用条播时,应按照合适的行间距在床面上横向开沟,并按照合适的播种量来播种,播后覆土压实,并用杂草或落叶覆盖;采用撒播时,按照一定的播种量在床面上均匀撒种,播种后覆盖上一层细腐殖土并压实,浇透水,同样在其上面用落叶覆盖。
通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湿润的微酸性沙壤土,半阴半阳坡或阴坡来栽培淫羊藿,也可以在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下栽培;整地后,顺坡做成适宜的条床,并施入农家肥作底肥,均匀撒于畦面,翻入土中,耙细混匀,也可在开畦后、定植前,挖定植穴或沟,均匀施入农家肥,并与土壤混匀。
可在每年春季4月上旬萌芽前或秋季11月初,地上茎叶停止生长期,挖取淫羊藿地下根茎。移栽前将苗按不同大小分级,按照合适的株行距分别栽植;栽植时使须根舒展;栽后需覆盖上一定厚度的土层,并用脚踩实,之后再覆盖上一层树叶。
淫羊藿栽植后次年春季,可检查苗木成活情况,缺苗则补栽,确保苗齐、苗全;每年6-8月,淫羊藿苗圃地要进行3次除草,分别为出苗后、6月上旬、采果后,松土深度需适宜。淫羊藿不耐旱、不耐涝,土壤含水率应保持在20%-30%,低于20%时需及时喷灌,雨季需注意排水,防止积水。施肥的肥料主要是以农家肥和有机复合肥为主,移栽后第一年进行根外追肥,第二年在秋季进行叶面喷肥和侧根追肥。林下栽培1-2年生幼苗需保证适宜的林分郁闭度,3年生以上幼苗林分郁闭度也需适宜,在平地园区栽植的可搭建遮阴棚,根据生长年限适当调节光照强度,透光率保持在40%-50%。
红叶病和白粉病是淫羊藿上发生的主要病害,白粉病可通过喷施粉锈宁或者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红叶病则可通过调节光照强度、遮阴等方法进行防治。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是淫羊藿上发生的主要虫害,可采取毒饵诱杀、人工捕捉等方法来进行防治。
仿野生栽培或规范化移栽种植的淫羊藿,种植2年后,便可对其进行采收,采收时期通常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镰刀割取地上茎叶,切忌将刀深入土中,防止损伤根系,切勿连根拔起,影响来年生长。将采收好的淫羊藿剔除杂质、粗梗及异物,捆成小捆,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晾干。晾干后应进行精选,剔除杂质和霉变株等,打捆集中仓储,库房需配备防潮、防虫、通风设施。
2013年,淫羊藿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保护名录中,被评为近危(NT)物种。
淫羊藿与粗毛淫羊藿、柔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藿及朝鲜淫羊藿等植物都是淫羊藿属植物,其区别主要如下:
淫羊霍为中药淫羊藿的原植物之一,其根与根茎、茎、叶均可入药,其性温,味甘、辛,归肝、肾经,有祛风除湿、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的功效,主治慢性气管炎、阳痿遗精、支气管哮喘、虚冷不育、冠心病、尿频失禁、肾虚喘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等病症。除了医学药用之外,淫羊藿还具有奇特的姿态,叶和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新型园林植物,具有广阔的园林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