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0 22:15
深海移动工作站主要用于进行海洋科学探索,被喻为海洋里的“天宫一号”。
该工作站计划“十二五”期间研制完成。它可以长周期、全天候地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进行作业,成为开发利用深海资源、开展深海科学研究的有力平台。
2012年5月23日,第15届北京科博会主题展览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展,本届主题展览以“凝聚创新智慧、做强实体经济”为主题,其中首次设立了海洋科技展区,旨在全面展示中国在海洋技术和海洋经济领域的最新成就,促进蓝色国土开发与和平利用。
在北京科博会上首次亮相的“深海空间站”——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模型。
2013年11月3日,中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已完成总装,正在进行调试,并于近期开展水池试验。
该工作站外形类似一艘小型潜艇,但工作潜深远大于一般的军用潜艇,可达1500米;采用电池动力,可在水下连续逗留15—18昼夜,水下航速4节,最大载员12人,正常排水量260吨级,长24米,可携带多种水下机器人(ROV)、大型多功能作业机械手、重型水下起吊装置等。
该工作站研制成功后,可为中国深水油气田开发、海洋观测网络建设与运行维护、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深海作业装备。它与水面平台(6000吨级母船,可拖带工作站,支持其长期水下作业)、穿梭式多功能载人潜水器(往返于工作站与母船之间,具备输送、维修、通信、救生等功能)构成“一主两辅”的三元深海作业体系。
深海技术也可兼顾国防。不管是攻击还是防御,都可利用海底基地扩大探测能力。深潜科技能力的发展对国防有很大好处。未来若也能在1000、2000米的深海开发旅游项目,则深海空间站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中船重工702所所长翁震平表示:2013年这个35吨级的实验平台主要用于验证、演示深海工作站具有哪些功能,下一步中船重工还建造300吨级的实验型深海工作站,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研制出1500吨级和2500吨级的深海移动工作站。
根据中国深海空间站的“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小型深海空间站试验艇的研制已经完成;第二步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的研制正在进行中,计划“十二五”末完成;第三步可以水下逗留时间60天的未来型深海空间站,则还在理论研究阶段。
正在研制的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是中国深海空间站系统的第二步,整个工作站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工作站自身搭载有多种作业潜水器和作业工具,这些作业潜水器和作业工具可以互相配合,协同作业,提升了作业能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中国未来深海空间站总体技术方案包括工作潜深1000米,自持力60昼夜;总长60.2米、型深9.7米、型宽15.8米;正常排水量2600吨,人员编制33人;装备核动力系统;以模块化结构形式携带AUV/ROV等多类作业装备。
中国深海空间站雏形已现
2013年11月3日,记者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获悉,由该集团承担研制的我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完成总装,展开水下试验。
2013年11月,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正在进行调试,计划在近期进行水池试验。已完成总装的这个实验平台为35吨级,海底工作时间可达12到18小时,可载6人。
中船重工702所高级工程师邱中梁介绍:“这个实验平台底部装载着水下机器人,平台潜到海底后,驾驶人员可以释放机器人,遥控其进行独立航行作业。机器人最远可离开平台100米,工作深度最大可达1500米,可以完成一些物体的抓取和布放工作。”
中国是继美、法、俄、日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深海空间站代表了海洋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人类在太空建立的空间站已经运行了很长时间,而深海空间站则罕见报道。几个大国都在研究,这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把人类活动空间移向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