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声

更新时间:2022-09-16 20:20

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特殊状态下歌唱发出的声音,俗称“假嗓”。发假声时声带作纵向椭圆形开启,边缘发声。这样虽然可以发出较高的声音,但音色单调、不自然,泛音少而没有个性,表现力较差。

发声方法

歌唱的真声,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自然状态下歌唱时所发出的声音,俗称“本嗓”。发真声时声带闭合,整体横向发声,用的气息量较小,发出的音色响亮、雄壮、音量较大、泛音较多,音色自然而且个性鲜明,中低音区发声方便,表现力较强。发声音域一般在10度左右。这种发声方法的缺点是:高音困难,不适应音域较宽的歌曲演唱,歌唱适应能力较低。

真假声混合发声,是指真声和假声两者相结合的发声方法,简称混合发声。混合发声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发声方法。它即是美声唱法的基础发声方法,又是我国民族新唱法采用的主要发声方法。通俗唱法为了提高音色的美感和音域对歌曲的适应能力,正逐步吸取混合发声技巧。

发声特点

1、由于声带发声时处于真假声结合的发声状态,克服了由中音到高音的“换声”困难,使音域增宽,高低音过渡自然;

2、由于真假声结合较多使用头腔共鸣,加强了泛音成份,使音色冰凉、空灵,高、中、低三个声区音色统一;

3、由于整个歌唱音域声音贯通方便,使咬字器官得到较充分“解放”,容易做到吐字清楚,增强了歌唱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由于较少使用“本嗓”,减轻了喉肌和声带的负担,对保护嗓音、延长唱龄有着积极作用。

发声原理

1、发声保持吸气状态,牙关松开,软腭提起,声带呈缝隙状纵向开启(声带不要完全合);

2、气息从声门呼出时,声带边缘纵向发声;

3、当音调升高时,声带变短;当音调降低时,声带变长。

发声要领

混声发声法是指喉头的位置和咽腔打开的长短、宽窄和收缩的比例调节到恰当好处的意思,就是无论唱哪个声部、无论节奏的变化快慢、音色始终统一没有痕迹感,并且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结合的密切。

方法是: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喉头,一边小声哼,一边使喉头向下移动。声音往高进行时,喉头要相应的向下慢慢移动。经过这种仔细而严格的练习后才能找到喉头稳定的自我感觉。

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声音要有高位置的要求。最能体现高位置的声音是“假声”。唱假声的时候,喉咙一般都是开的、松弛的,气息也不僵,上下容易连成一条垂直的气柱感觉,所以声音比较柔和圆润、通畅、统一,演唱时也相对省力。但声音不够响亮。如果根据假声的特点,发挥假声的优点,即可在保持假声演唱时的基础上把声音放出来,以增加声带的张力,掺入真声成分,就会形成圆润的混合声效果。同时音域也得到扩展。

也可以这样理解和体会,就是把假声放大,变成热情有力的声音,但一定要在不改变唱假声的歌唱状态下来放大声音,使所有的字都统一在假声的位置转换,字的转换动作要小,而且每个字都是在相同感觉下转换的。同时也要与气息配合好,保持气息深度,否则声音就会发虚,反而放不出声音。

开始使用假声位置时,可能有些不习惯,也可能一下子难以把声音放大,这个过程是正常的。只要坚持练习就能掌握。

用假声位置发声的练习,一般宜自上而下,因为高音容易找到假声的位置,从上至下,保持位置来带声音,一直唱到低音时仍然是假声位置的感觉,加上气息的配合,便能得到混合效果。

训练方法

混合发声法难度较大,要耐心琢磨、耐心体验、坚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一旦正确掌握就会终身受益,既可以唱中国民歌,又可以发展美声唱法,还可以兼通俗唱法,使歌唱适应面更宽、更广。

1、哼鸣训练

哼鸣训练有大哼鸣和小哼鸣两种方法。大哼鸣在声带、口咽腔内部开启、共鸣强度上比小哼鸣动作要大些,适合美声唱法发声训练。小哼鸣比大哼鸣动作要小,适合民族新唱法作混声训练。关于哼鸣训练方法,在前面“发声共鸣”中已作了介绍,请按照混合发声方法要领结合前面讲的哼鸣训练方法练习。混合发声哼鸣训练要音量小而轻柔缓慢,从较高的音往下哼唱,注意始终保持吸气状态和声门开启的适度感觉。哼鸣训练要贯穿学习歌唱的始终,坚持长期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并养成高位置发声和“面罩”共鸣的习惯。

2、子母音结合训练

用混合发声方法要领,参照前面的“发声共鸣”中相关训练方法练习。

3、母音训练

母音基础练习一般采用“i”和“0”,因为“i(衣)”为窄母音,发声位置靠,“0(欧)”为宽母音,发声位置靠后

高位置容易获得冰凉、空灵的声音;低位置容易获得火热、热烈的声音。高音的声音容易出现冰凉,低音的声音容易出现火热。结合练习,可以体验出冰凉和火热声音的发声交汇点,应用这个交汇点发出的声音既冰凉又火热,音色魅力较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