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岩

更新时间:2022-08-25 15:43

混杂岩是指由成分、时代、来源不同的岩块混杂堆积在一起的地质体(Hsü et al.,1974;Raymond, 1984),它通常由基质、原地岩块、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

岩性特征

基质一般是相对塑性的泥、砂质岩石。原地岩块是指曾经与基质互层但后来受到变形破碎的岩层碎块,岩性上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外来岩块指混杂岩中异地来源的岩体,在岩性、时代、变形特征等方面与基质和原地岩块存在差异,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与基质接触关系明显。

构造背景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界特殊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碰撞两种构造背景之下。如美国西海岸圣弗兰西斯科混杂岩(Hsü et al., 1974)为俯冲阶段形成的混杂岩;而台湾利吉混杂岩(Huang et al., 2000, 2008; Chang et al., 2001)、印度尼西亚班达混杂岩(Harris et al., 1998; 2009)为碰撞混杂岩。混杂岩研究对于理解大陆俯冲与碰撞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sü et al., 1974; Raymond, 1984;汪新等,1988;潘桂棠等,1997;Collins and Robertson, 1997; 张克信等,2004;史仁灯等,2004)。

成因机制分类

按照成因机制通常可将混杂岩分为两类(张之孟和金蒙,1979)。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混杂岩叫混杂堆积(olistostrome,有人翻译成泥砾混杂岩、沉积混杂岩),主要由岩崩、滑动、滑塌、碎屑流和重力流等沉积方式形成(张抗等,1994;张世涛和冯庆来,2001);而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混杂岩称为构造混杂岩(mélange),通常基质和岩块经历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Raymond, 1984;汪新等,1988)。沉积或构造性质不明的混杂岩,通称为混杂岩,属于广义的混杂岩。

总结

混杂岩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地层)体。它是受板块构造作用而变形并能在地质图上填绘出的特殊岩石体。又称混杂堆积。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基质三部分组成。外来岩块主要来自俯冲板块上的放射虫硅质岩、枕状熔岩和归属于洋壳和地幔物质的基性、超基性岩碎块,有时还有海沟内壁上的蓝片岩;基质一般是相对塑性的泥、砂质岩石。所有上述各岩石碎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彼此以构造关系相接触,且均经受了不同规模的剪切作用;它们与俯冲带大致平行的带状分布于特定的构造部位,带宽数十至数百千米,延伸可达数千千米,带内柔性褶皱和叠瓦状推覆构造发育。由于外来岩块以蛇绿岩套的各组分岩石为主,故也称蛇绿混杂岩,是鉴别古海沟的重要标志。板块构造学认为混杂岩是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综合产物。美国西海岸圣弗兰西斯科混杂堆积是一套典型的混杂岩。中国喜马拉雅山、天山、西秦岭等地也相继发现了蛇绿混杂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