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0 10:02
清声门过渡音,通常称为“清喉擦音”,是一种口语中常见的声音,多数被视为辅音使用,可是有时亦会当成元音,甚至是介乎两者之间的声音使用。国际音标中代表此音的符号是h,X-SAMPA音标中则是h。虽然此音经常被称为擦音,但此音并不是擦音的一种,保留这称呼只是出于习惯。
清声门过渡音的特征:
此音并无特别的发音方式。此音和浊声门过渡音的发音方式自成一格,并不属于现有的发音方式类型的任何一种。过渡音的意思是喉咙处于一个过渡的状态,让气流流出。发此音时声腔并无任何动作令气流受阻产生湍流,故大部分语音学家都不再将此音列为擦音。
此音并无特别的发音部位。声门音或者喉音都只是形容此音发音时喉咙处于转变的状态,喉门打开让气流流出。而事实上,所有声音,包括辅音和元音,发音时均需要打开喉门。不同的是,发辅音时除了喉门打开外,舌头或者唇部(主动发音部位)要抵住一个被动发音部位来发音;而喉音下的三个音:清声门过渡音、浊声门过渡音、和清喉塞音,还有所有元音,均不需要被动发音部位发音。
此音是清音,即是发音时声带并不颤动。
此音是口腔辅音,发音时气流只从口腔流出。
发此音时气流流过整个口腔,所以它既不是中央辅音,亦不是边音。
气流特点是从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从口腔或喉门流出。
中国语的南方韵派、吴语、粤语、闽语、客家语中均有此音,出现在音节开首,拼音时以h代表,全部可追溯至宋朝广韵及更前之韵书。其中以喉音晓声子母为依据,其他作清喉擦音者大部分由喉音匣声子母清化而成。
值得留意的是,有些普通话中以h作开首的字,在粤语中的对映字会以清唇齿擦音[f]代替,如花(huā→fa1)、火(huó→fo2)、虎(hǔ→fu2)等,故此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学习粤语时读这些字可能会遇上困难。另外,普通话和广东话中拼读感叹词“哼”时,会以hng拼写。
阿拉伯语中以字母هـ代表此音。
一些巴斯克语的口音中有此音,以h代表;一些则已经摒弃此音,但串字时仍然写出h;但又有口音连串字时亦不串出h。这使统一巴斯克语的工作变得相当困难。
大部分英语的口音都有此音,以h表示,通常出现在音节开首,在音节结尾则极少出现。在两个元音之间出现的h则可以是浊声门过渡音。有些英国里的口音,如在伦敦,[h]已消失。
法罗语中有此音,以h表示;但在字母j后的h则读成[j]或[ʧ]。
芬兰语中音素h的读法是根据它所在的位置而变化。在字母e、ö、ä和o后,或者在字的开首,读成清音[h]。但有时,这种读法会有些微的差别:[h]会变成浊音,直至声带打开至最大才回复清音。这种读法并不是浊音的[ɦ],只是因为读音的环境而变成漏气浊音。
由于芬兰语中[h]常见于音节末,而发音时为了令音节末的[h]更易被听出,声带会收紧以制造微弱的磨擦,听上去就像以在h前或后的元音的发音部位发出轻微的擦音。例如paha中的[h]因为前后面的元音[ɑ],会在喉壁造成微小的磨擦(这种磨擦太微弱,不算是一个喉壁擦音);vihne中的h受/i/影响,硬颚出现磨擦;puhu中的[h]则因为圆唇的/u/而在双唇间发生磨擦。在以前的串字中较强的磨擦会以ch表示,但到现代则通通以h表示,如在以前的huchta现在会串成huhta。
德语中有此音,以h表示。如Hand(手)。
爱尔兰语中有此音,但和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不同,除了外借字,是不会以单独h表示此音的情况。出现此音的地方,是在爱尔兰语中出现的辅音弱化(lenition)的情况。原本读成[s]、[t]和[tʲ]的地方,加上h在后面,成sh、th之后,会读成[h]。
哈萨克语中有此音,如果用西里尔字母书写,会用Һ(小楷字母һ)表示(此字母不在俄文出现);用拉丁字母书写,用h表示;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则用ھ表示。
罗马尼亚语中有此音,以h表示。如hăţ(缰绳)。
在现今尚存的罗曼语族的语言中只剩下罗马尼亚语保留拉丁文中的/h/音素。其余像西班牙语的语言会用其他音素代表此音;而法语更弃用此音。
西班牙语中一些口音,特别是在美洲的口音,会有此音,以字母j代表,例如人名José,或者在e或i前的g表示。这些读法在欧洲会读成[x]。而字母h在西班牙语中是不发音的,如感叹句¡Hasta la vista!。
乌兹别克语中有此音,如果用西里尔字母书写,会用Ҳ(小楷字母ҳ)表示(此字母不在俄文出现);用拉丁字母书写,则用h表示。
维吾尔语中亦有此音,但在拉丁拼写系统中写作:“h̡”,而“h”则用来表示/x/音。采土耳其字母的人则用“h”来表示/h/音,并用“x”来表示/x/音。这个音在中国大陆的阿拉伯字母系统中用“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