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5 16:15
清定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内最西段的平安峪,是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和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的合葬陵寝。清定陵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告竣,共耗银313万多两。
清定陵地形陡峭,所以从神路石像生、神道碑亭、三孔桥直达隆恩门,里程短,布局紧,层层叠落在一条直线上,一目可观全貌,其布局富有节奏感。同时在风水布局方面,清定陵也是整个清东陵陵区中,除了首陵顺治帝清孝陵外,“三山”俱备的皇帝陵寝。定陵以蟠龙山为“朝山”,天台山为“案山”,昌瑞山为“后宝山”,是一座符合理想状态的、符合传统风水学布局的皇家陵寝。
定陵妃园寝位于定陵以东的顺水峪,完全按标准妃园寝规制兴建。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建有:一孔拱卷桥及平桥各一座、东西班房各一座、大门一座、左侧燎炉一座、享殿五间一座、园寝门三座、(其中琉璃花门一座,随墙门二座)。后院建有宝顶三排,共计划5座,环以朱垣。整个定陵妃园寝共葬有咸丰帝的15位妃嫔,其中皇贵妃2位、贵妃2位、妃4位、嫔4位、常在3位。
清定陵大体恢复了清朝关内祖陵(顺治帝清孝陵)的陵寝规制,但在实际营建中又吸取了道光帝清慕陵的许多做法,如不建圣德神功碑楼、不建二柱门、后院收小改窄、取消地宫内的经文和佛像雕刻、地宫顶改用蓑衣顶等。同时,定陵也有一些独创,如取消隆恩殿东西北三面的石栏杆;在方城的月台和礓磋两侧增加石栏杆;方城前礓磋改为上下两段,中间设缓步平台等。另外,修建清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十分空虚,清定陵的修建不得已选用了清东陵内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料,所以陵寝的建筑质量上大不如前。
清文宗咸丰皇帝名奕詝,爱新觉罗氏。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九日生于圆明园湛静斋(后更名基福堂)。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密建为皇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继位,年号咸丰。咸丰帝继位时,恰逢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广西,不久,太平军进军湖南、湖北,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被迫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奕訢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清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终年31岁。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定陵。
清文宗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生年不详—1849年),太常寺少卿富泰之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清文宗为皇子时,清宣宗赐册为嫡福晋,次年卒。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清文宗继位,诏追封为皇后。十月,册谥为孝德皇后,梓宫暂安于田村。清穆宗继位上谥。清同治元年(1862年),梓宫又移静安庄。清同治四年(1865年),合葬于清东陵之定陵,祔太庙。光绪、宣统朝累加谥,为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恪慎徽懿恭天赞圣显皇后。
由于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清泰陵形成了清朝关内的第二个陵区,所以乾隆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昭穆而建”的方法,规定之后的帝陵总体以京城为中心,以遵化的东陵为昭,易县的西陵为穆,后世的皇帝按需要照昭穆的礼法顺序,在东西两个陵区分别建造陵寝,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方法只执行了一代,他的孙子道光皇帝就打乱了这一次序,选择了在清西陵建陵。到了咸丰帝继位,由于昭穆的礼法顺序已经被道光帝打破,所以咸丰帝改为在清东陵和清西陵同时寻找合适的陵址,最终选择了清东陵的平安峪。
咸丰帝的陵寝计划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开工,但是到了清咸丰九年(1859年)却没有实际建下去。之所以造成陵寝迟迟未建的缘故,根据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李寅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的确没钱建。因为修建帝陵需要耗费几百万两银子,而道光皇帝并没有给咸丰帝留下多少钱财。第二,咸丰帝有迁都的想法,之所以想要迁都,主要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正值外患时期,英法联军已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攻占广州、清咸丰八年(1858年)攻占大沽,清咸丰十年(1860年)形势更加严峻,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继续向北京进发并烧毁了圆明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帝陵也就没法及时兴建了。
清代关内帝陵从第一帝顺治帝的清孝陵,到第五帝嘉庆帝的清昌陵,规制上一脉相承,可是第六帝道光帝,不仅打乱了“昭穆相建”的顺序,而且在陵寝规制上也刻意标新立异,独出新裁。慕陵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大殿和配殿都由五间缩为三间。陵寝门由琉璃花门改为四柱三间的石牌坊。道光皇帝这样做的用心就是想让他的子孙都以他的慕陵为模式去建陵。他在一首诗中也道出了这一用心“岂敢上沿诸制度,或能后有一规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长期主抓修建工程的工部侍郎宋晋,由于对陵寝规制比较熟悉,首先挑起了这场争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他上书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提出了“慕陵规制万古可法,定陵工程可否仿照办理”的建议。他的主要理由是慕陵朴实轩敞,可以隐功德,免锯费、恤民艰。现值时势多艰,加之文宗帝后亟需早日入葬山陵,所以建议咸丰帝的陵寝按照慕陵规制修建。而礼亲王世铎则提出了反对意见,建议按照旧的祖制修建陵寝。根据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李寅的分析,礼亲王世铎之所以提出反对意见,主要是因为他看穿了当时的执政者慈禧太后的想法,因为道光帝的慕陵形制太特殊,不仅裁撤了石像生、大碑楼、方城明楼等建筑,还缩小了建筑的体量,而这些裁撤的建筑都属于清朝传统帝陵规制中的典范式建筑。慈禧太后觉得如果帝陵修建寒酸,未来的他的皇后陵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最终决定主要参考传统帝陵,即顺治帝孝陵这样的建筑规制去修建定陵。
清定陵的建造既没有全部承袭清代关内前五陵(孝陵、景陵、泰陵、裕陵、昌陵)的规制,也没有完全摒弃道光帝慕陵的做法,而是兼而有之并进行了创新,最终形成了新的规制。例如,按传统做法,陵寝大殿及月台的周围安设石栏杆。道光帝慕陵则完全取消了石栏杆。而定陵却两者兼顾。石栏杆只将月台的东、南、西三面围过来。大殿两侧和后面则不设石栏杆。清朝帝、后陵方城前的月台越来越高,这样月台前的礓磋也就越来越陡。上下礓磋则既吃力又危险。定陵的设计师们于是就把礓磋分成上下两段,中间设一段平台,相当于现代的楼梯缓步台。为了增加安全感和美感,在礓磋的两侧安设了石栏杆。定陵的规制对以后惠陵、崇陵的陵寝规制影响很大。这两座帝陵除了未建石像生,其他方面完全仿照定陵规制而建。所以清定陵在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清代陵寝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同时清定陵的存在也为后世研究晚清陵寝制度、清代总体陵寝规制的变化提供了相应的实物依据。
清定陵所在的清东陵景区设有中国国家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唐山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历史文化遗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负责相关旅游业的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
清定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内最西段的平安峪。
清定陵属于清东陵内的陵寝和景点,不对外单独开放,通用清东陵开放时间,清东陵开放时间为:09:00—16:00。
注:根据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的说明,目前清定陵陵宫内区域暂未对游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