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莺啼残月

更新时间:2024-07-03 21:14

《清平乐·莺啼残月》是晚唐五代诗人韦庄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离情小令。词的上片写别离时的愁绪与依依深情,下片写别离后的孤独与凄寂。词人把叙述性情节贯穿于词的首尾,把环境、氛围和人物的情绪心态交融为一体,突出了女主人公的痴迷郁苦的心境以及思夫之念的深切。

作品原文

清平乐①

莺啼残月,绣阁②香灯③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④,含愁独倚金扉⑤,去路香尘莫扫⑥,扫即郎去归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等。

②绣阁:旧时女子闺房。

③香灯:闺中的灯。

④蛾眉:形容女子细长而柔美的眉毛。蚕蛾的触须细长而曲,故称。

⑤金扉:闺阁房门的美称。

⑥香尘莫扫:香尘,指遗留有郎君香气的尘土,古代民间习俗,凡家中有人出门,是日家人忌扫门户,否则行人将无归期。

白话译文

拂晓时分,早莺初啼,残月西沉,绣阁里才刚刚吹灭了香灯。门外马儿嘶鸣,情郎又要离别,何况正是这春暮落花的时节,更让人惆怅难堪。

她梳妆之后却无心描画蛾眉,满含愁怨地独自倚着金扉,思念远去的情郎。她不愿扫去他离去路上的那些香尘,行迹长留还能告慰相思,只怕扫去香尘,他就会久久不归。

创作背景

韦庄一生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这首词收于《浣花集》,作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情侣的惜别之词,词人用清秋、残月、莺啼、马嘶等画面与声响,交相渲染秋天早晨的凄凉气氛,映衬出女主人公离别时悲痛欲绝的感情。

词的上片写别时的情景。在个清秋的早晨,女主人公的丈夫就要远出。枝头响起紫莺啼晓的叫声,西边天空中,尚挂着一弯淡淡的月亮,留连不肯隐去。即将的离别使相爱的人儿有诉说不尽的情思,以致于夜无眠。然而离别的时刻终于来到。门外响起凄厉的马嘶,在催促行者赶快动身。后柳永《雨霖铃》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概括性她表达了同样的人生感受。语序安排也十分精致,传达出极深的意蕴。首先,“莺啼残月”,点出时闻是早晨;“绣阁香灯火”。说明二人沉浸于离别的痛苦之中,于灯下互诉衷情,竟不知黑夜已经过去。是早莺的啼鸣,西斜的弯月,唤醒了这对爱人,始知吹灭燃着的油灯,离别的早晨已经来临。接下来的“门外马嘶郎欲别”,以不通人情的马儿偏又在门外长声嘶叫,来描写离别时刻的迫近和二人的难舍难分之情。而“正是花时节”一句,既交代了季节是在秋天,又描画出秋风瑟瑟,落红纷纷的景色。女主人公出门送郎,觅此凄凉之景。哀伤痛苦之情倍增。“正是”二字,同时总结以上的场景描写,强调出景物对人的感染。张炎《词论》曾云:“词之难于令曲,犹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不得闲。”这首词的语言就显现了韦庄运用词这种艺术形式的造诣之高深。

下片抒写了女主人公的离别之思。“妆成不画蛾眉”,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态。离别后的一个早晨,她在对镜梳妆。云髻高耸,零簪横插,脂粉薄埯。她拿起黛笔,正待画眉,却端详着镜中那张青春美丽的脸庞,唤起心中无限酸苦。困挠她的,不仅是为谁梳妆、为谁打扮的烦恼,而且有青春易逝、容颜易老、独守绣户、虚度年华的痛楚。这就是下句中“含愁”的内涵。她因而一阵心灰意懒,放下画笔,走到门边,凝视着门外的那条小路,然而,小路空空,不见人影。思念之情是这样折磨人,所以女主人公吩咐道“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那小路上还留着郎出行时的足迹。千万不能扫去,她要时时看见,仿佛郎才刚刚离去;扫去它,便使人觉得郎去已久,迟迟不归,思念之情更难忍受。留着它,纵使郎没有归来,这足迹也聊可慰人情怀。少女的痴心痴情令人怜悯。《长干行》曰:“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疑韦庄的词意即从此化出,但李白诗是叙述口吻,韦庄词则以祈使语气,在表达女主人公的情感上更加强烈。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情景交融,下片抒情而情致深婉。词人把这种洋溢着生活气息,植根于民间习俗的语言、运用到词中来,既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又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集中体现了这首词的“无理而妙”。全篇语言秀美,情真动人。

名家点评

清代词论家许昂霄:三、四句与飞卿“门外草萋萋”二语,意正相似。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情与时会,倍觉其惨。如此想头,几转法华。

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乾宁元年(894年)进士,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诗以七绝见长,题材多为伤时、感旧、怀乡、吊古,艺术上含蓄婉约。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是花间词派代表词人,对以后词的发展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韦庄集》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