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

更新时间:2024-07-03 20:29

《清明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排律,是一组触景伤情、感慨入怀的作品。

作品原文

清明二首1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2,湖色春光净客船3。

绣羽衔花他自得4,红颜骑竹我无缘5。

胡童结束还难有6,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7,长怀贾傅井依然8。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9,浊醪粗饭任吾年10。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11。

寂寂系舟双下泪12,悠悠伏枕左书空13。

十年蹴踘将雏远14,万里秋千习俗同15。

旅雁上云归紫塞16,家人钻火用青枫17。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18。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19。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其一

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

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

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

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

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其二

此身漂泊令人苦痛的是今天在西,明天又在东,右胳膊已经瘫痹,耳朵也一半变聋。

生涯寂寂,如此拴着一只小船,常不禁使人双泪俱下,岁月悠悠,总是卧病枕上,只能够再用左手“书空”。

十年来,在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携带着子女是一天比一天流落得遥远,但万里他乡到处都戏荡秋千,那风俗和习惯却是与故园相同。

当望到旅雁入云,我知道它们又飞回了北方的关塞,然而,家人取火却是仍在使用着这江南的青枫。

想呵,在这清明时节,那长安城里的一些楼台殿阁该都掩映在如烟的繁花丛里,而我们大汉君主的这偌大山河,则已闪耀在这片灿烂夺目的锦绣之中。

呵,一个春天去啦,一个春天又来啦,洞庭湖上的风光水色显得是更加辽阔,但默对着繁生的白苹,却偏偏愁坏了我这个白头老翁!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杜甫自夔州出峡后,流落湖湘。第二年(大历四年)春天,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到长沙后,正赶上过清明节。诗人有感于节日气氛,异域风物,个人遭际等等,写下了他诗集中仅存的连章七言长律诗——《清明二首》。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清明节令图。清明节前,刚刚过完寒食。清明节始,从早晨便升起了新火新烟,仿佛在冷寂中透出一股暖气,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天空里新烟缭绕,这是清明节候的气氛;湖水中客船漂游,更映衬着烂漫的春光。忽然,色彩斑斓的翡翠鸟口衔鲜花,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飞翔,似乎也受这节日气氛的感染,为清明节助兴。逢春过节,最高兴的莫过儿童了。他们一派天真,骑着竹马,欢天喜地的游玩、嬉戏。杜甫是很注重节令的,诗集中以“清明”、‘寒食”等为题的诗作不少。今年漂泊到此,本来心情是凄苦的,但在这一派节日氛围中,他也为之解颐,以轻快的笔调描绘着这一清绝的景致。不过,这时的杜甫实在太不幸了,衰老、疾病、贫困、漂流无依,所以他感慨“红颜骑竹我无缘”“我无缘”包含了无数辛酸的人生经历。诗人竭力渲染的节日气氛,是为了反衬自己的悲苦情怀。而“我无缘”三字的轻轻化入,既与“他自得”作对工稳,又为后面抒发感慨埋下伏线,这样安排是很巧妙的。

中间两句写诗人在“红颜骑竹我无缘”之后便可以直接抒怀,但他把笔轻轻荡开,眼光注意到了打扮得格外新异的胡童,犹有着细腰馀韵的楚女,头脑里悬想着定王城。在结构上为后面抒怀起到过渡作用,通过对本地游人、本地胜迹的叙写,增加了在此时此地度过清明节的特定内容,使全诗的含量增大了,境界扩展了。楚地苗汉杂居,杜甫对少数民族的服装有着浓厚的兴趣,“还难有”,显示出一种欣赏的目光,杜甫此诗的“胡童”,曾为陈寅恪徽引为当时湖南地区民族杂居的证据。一方水土一方情,从这里可以看到杜甫对少数民族的友好态度。杜甫在《丽人行》中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赢得“善于形容”(王嗣奭《杜臆》卷一)的美称,这里的“楚女腰肢”,是“善于形容”的一个好例子。然而,却有不懂诗味的假道学,骂杜甫“正自孤舟老病,牵情楚女腰肢,甚无谓矣”(朱瀚语)。正是这“胡童结束”、“楚女腰肢”,顶承前四句的节日背景,使全诗更具楚地清明的独特情调,也更为“孤舟老病”的诗人抒怀创造了浓郁的反衬气氛。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刘发的母亲唐姬,本是出身低微的侍女,所以刘发也不受宠爱,只封作地域偏僻卑湿的长沙王。杜甫在定王身上寄寓了对不幸者的同情,从而隐含了自身的悲惨遭遇。“长怀贾傅井依然”,可以看出,杜甫到长沙以后是前去凭吊过贾谊遗迹的。

最后两句写即使有周举那样的人开了火禁,然而杜甫自己客寄他乡,囊贫如洗,纯粹“虚沾”而已。表面上用周举故事,内涵却丰富得多,因为“新火”是赐给百官的,闹闹热热的清明节也与自己“无缘”,留给自己的又是什么。“实藉君平卖卜钱”,君平卖卜,似实有所指。杜甫虽没有卖过卜,却曾经卖过草药。“虚沾”“实藉”两句,不仅切题紧扣“清明”节候,更是婉转道出了诗人贫困的艰辛。接下去便有“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击钟而食,列鼎而烹,那是富贵人家的好尚;而山林隐士,处贫贱而自甘,不以事虑,不为物牵,浊醪粗饭,任其天年。显然,这里杜甫是以严君平自况,用超然的笔调抒写一种超脱的情怀,表现得颇像旷达。第二首抒发的漂泊之感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的超脱,是清明节引起的尖锐惰感冲突的复杂表现,是被遗弃者的穷途之哭,痛苦至极反强作欢笑,人情无聊反多为排解,这是感情的辩证法。这种超脱,实际上浸透了椎心刻骨的愤患,潜藏着深层意识的强烈悲哀。但是,杜甫把不可解的情感出之以轻描淡写,无可奈何的感叹化作冷寂声调,这便是杜诗深折婉曲的特点。传统的诗歌理论讲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追求含蓄蕴藉,崇尚中和之美。杜甫这样的结句,既是他复杂情感的表现,也是他具有上述审美心理的具体特征。

第二首诗中,诗人具体追忆了自己的漂泊生涯,把抒怀的笔调推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久远的往昔。

前两句总写了因漂泊而病废,诗人还未尽兴。他那漂泊之苦,漂泊之愁,犹如乱麻一团,缠绕在诗人心中。接下去又映带“清明”节候,从时间上、地域上极力叙写自己的漂泊之感。唐肃宗乾元二年(760),杜甫携妻带子,为避关中饥馑前往秦州,自那以后到大历四年(769),时光已过十个春秋,诗人也从四十八岁到五十八岁了。“十年”漂泊,“万里”漂泊,自然是“苦西东”,感慨万端。诗人却巧妙地写“蹴嘲”、写“秋千”通过这些清明节的游戏,来概括自己漂泊的长久和遥远。

中间两句以一持万,“蹴鞠”、“秋千”,既紧扣“清明”题意,又包含了无数丰富的内容。“万里秋千”之后缀以“习俗同”三字,“习俗同”,又时地双绾,把彼时彼地与此时此地联系起来,把漂泊的往昔与现时的处境联系起来,自然地回到了现实的境遇之中,有“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的感慨。旅雁,本来是候鸟,南来北去,并无固定的栖息之地,但在杜甫眼里,它们向北飞去是“归紫塞”,一个“归”字,充分体现了杜甫此时此地的心境。青枫钻火感叹羁滞,但青枫的意象又暗含“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楚辞·招魂》)的意味。楚地多青枫,时间又正值春天,杜甫感物伤怀,目极千里,内心悲伤。

最后两句写尽管杜甫吃尽了漂泊之苦,从时间上、地域上追忆了漂泊之感。但是,牵情政治,系心朝廷,是他一贯的心理定势。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摆脱不开这种苦恋式的心境。“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秦城楼阁”、“汉主山河”,正是他身在湖湘,遥念京国的具体体现。诗人家远归不得,朝廷远被遗弃,既不能摆脱旧有的悲剧命运,又在无望的境遇中进退维谷。诗人曾经试图超脱如第一章,但一切努力均告失败,情感矛盾进一步加剧,陷入了幻灭、绝望的境界之中。春水春来,洞庭波涌,广阔的空间背景似乎充满了诗人的愤懑;春风摇荡,白苹飘忽。白苹,屈原写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常用的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而这里茫茫的白苹又映衬着诗人的白发,使他更增加了愁怀愁绪。浓厚的愁云环绕着诗人病废的躯体,使他不胜愁,不堪愁,简直要把他摧毁了,“愁杀”了。这是诗人的心灵悲剧,命运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该组诗抒写的情感状态,带有封建时代有志之士共同的情感悲剧特征。本想经邦济世,兼善天下,但个人的命运却随着政治的变迁沉浮,到头来往往报国无门,彷徨苦闷。这是自屈原以来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大不幸。因此,这组诗的悲剧情感既是杜甫的,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这种情感包含了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特征。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当然可以支配社会,支配自然,但是人在另一方面又受制于社会,受制于自然,当受制的力量大于支配的能动性,人的命运便会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从而产生悲凉心理。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十六:(杜)又有《清明》二长句,云大历四年作,恐即是此诗(按指《小寒食舟中作》)之后二日。后云:“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皆壮丽悲慨。诗至老杜,万古之准则哉!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七言排律创自老杜,然亦不得佳。盖七字为句,束以声偶,气力已尽矣,又欲衍之使长,调高则难续而伤篇,调卑则易冗而伤句,合璧犹可,贯珠益艰。

明杨慎《千里面谭》:七言排律,唐人亦不多见。初唐有此。三首(按指谢偃《新曲》、崔融《从军行》蔡孚《打毽篇》)可谓绝唱。其后,则杜工部《清明》二首。此外,何其寥寥乎!

明孙月峰《唐风怀》:苍郁稳密,当为七言排律第一。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起四句,竟似贫病孥舟,乞嗟来之食者,有一字近少陵风骨否?因右臂偏枯,而以左臂书空,既可喷饭,只点“左”字,尤为险怪。“蹴鞠”“秋千”,坊间对类:“将雏”、“习俗”,属对殊难。“钻火”句,又犯“朝来新火”。“秦城”二句,街市灯联耳,“汉主”更不可解。“风水”句,亦是吴歌,结句无聊。铺陈情事,则有五言百韵等作;格律精严,则有七言八句,集中偏缺此体,无须蛇足,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

清张谦宜《缆斋诗谈》:又如“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以感愤对悲怆,亦是各意对。诗家得此,出奇无穷,然须无意得之,强造反有痕,又必字字相当,分两一样。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风致自足,气亦逸宕,何可妄加訾议?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全乎“漂泊”之感,《清明》只用点逗。起四,言“漂泊”而病废,分承说下,但“左书空”似稚。而“莺花”、“锦绣”,亦映带《清明》。

清杨伦《杜诗镜铨》:七排聊备一体,元、白颇祖其风调。刘梦得《嘉话》赏此末二句,以为不可及。前首从湖南风景叙起,说到自家;后首从自家老病说起,结到湖南,亦见回环章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