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晏舫

更新时间:2024-06-17 20:15

清晏舫(Qingyan Boat),又称石舫,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原是明朝圆静寺放生台,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

历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石舫始建。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焚毁清漪园,石舫被烧毁。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石舫重建,并按慈禧太后意图进行改建,取河清海宴之意,改称清晏舫。

1999年4月5日,清晏舫维修工程开工。同年9月6日,清晏舫维修工程竣工。

建筑格局

清晏舫全长36米,三面临水,船体为青石雕刻而成,船头靠岸,船尾朝湖面。船舱部分仿法国游艇“翔凤号”,船楼为两层西洋式,约8米高,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船体两侧各有一个石质机轮。头舱约占舫长的二分之一,歇山顶,实为敞轩,供赏景使用;中舱最矮,其内有一堂隔,以分作内外两舱,顶为两披式,两旁为和合窗,其形类似水榭,舱的两侧开长窗,是休息、宴饮的主要场所;尾舱最高,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舱顶船篷式样,船头一侧置石条仿跳板,供人登船。舱底花砖铺地,西洋五彩玻璃窗,顶部砖雕装饰。每逢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周的空心柱子,由船身上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建筑特色

中国园林里面有水就有舟,古时称两船相并为舫,而石舫是外形、内构似舟船的建筑物,是由船、轩、榭、楼等组合建筑而成。在江南文人写意山水园中,石舫是最富情趣的建筑物,它既要求组合精巧、浑然一体,还必须与园中其他建筑物协调呼应,构成美景;不仅可以展现水乡地域的特点,又能使人获得置身舟辑的感受。因其形象与舟相类似,筑于水滨,人们俗称为旱船、“不系舟”等。古诗中说“野渡无人舟自横”,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为的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造型优美的石舫,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则用于寄托“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的归隐心态。

历史文化

由来

乾隆皇帝在清漪园中建造的这艘石舫,原意是仿江南文人私园中的石舫。但乾隆皇帝并不满足于用石舫来表现“不系舟”式的田园生活,他写的《石舫记》,记叙了自己修建石舫的原委。乾隆还引用唐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象征清朝政权稳如磐石“永不能覆”。

活动

清乾隆时期,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帝要陪其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来清晏舫放生,仿隐居之士在湖中垂钓。

文物价值

清晏舫是颐和园中独特的水上建筑,对研究乾隆和光绪时期的皇家园林建筑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包含清晏舫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清晏舫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74、374、437路公交车,在颐和园新建宫门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西郊线,在颐和园西门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距离清晏舫约4.1千米,驾车约19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