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9 18:17
清格尔泰先生 (1924 .06.12~2013.12.27),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人,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蒙古语言学大师,我国现代蒙古学奠基人之一。1939—1940年就读于呼和浩特蒙古学院;1941年东渡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善邻高等商业学校、东京工业大学和仙台东北帝国大学。1946年参加工作,曾任内蒙古军政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主任、中央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教研室主任、蒙古语族语言调查队队长暨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主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兼蒙古语文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蒙古学协会副主席等职。 长期从事蒙古学的教学与研究,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在蒙古语族诸语言、满语、契丹的语言和文字等领域均有着极高的学术造诣,对蒙古语语音学、语法学、方言学,以及蒙古语族亲属语言、文字改革、标准音、语言规范化、语言的发展道路、新词术语的创制等问题都有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学术著作《蒙文文法》《现代蒙古语语法》《契丹小字研究》(合著)《土族语话语材料》《土族语和蒙古语》 等在学界均有重要影响。2013年12月27日逝世。
1924年,清格尔泰出生在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中旗(今赤峰市宁城县)。幼年的他在家乡的蒙文私塾受到良好的教育。 清格尔泰14岁考取了呼和浩特蒙古学师范班。17岁毕业后,怀揣着人生的梦想,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他远渡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涯。初到日本入预科班学习,1943年考入东京工业大学理工部理工专业。由于当时政治的动荡和战争的原因,清格尔泰转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部继续学理工科专业。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每一个热爱民族的热血青年都会义不容辞地选择祖国的利益。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1945年,清格尔泰结束了4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抗战胜利后不久,乌兰夫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赤峰办起了内蒙古自治学院,21岁的清格尔泰既懂蒙语又懂汉语,就被选派去讲授蒙语文课。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自治学院的一半人奉命到齐齐哈尔办内蒙古军政大学,清格尔泰在此承担了讲授蒙文课、政治课等任务。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清格尔泰在军大建立了内蒙古历史上第一个蒙古语文研究室,此间他着手编写了蒙文教材《蒙文文法》,教材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依据,比较通俗地论述了蒙古书面语语音、语法、正字法和正音法的蒙文语法。这是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简明蒙古语语法教材,在当时,很受蒙古语文工作者欢迎。其英文版分别在香港、纽约出版。
1955年到1956年,全国进行了各个语族的大范围调查,先后在内蒙古东部、甘肃、新疆、青海的蒙古语族语言区考察调研了两年。清格尔泰担任蒙古语族语言调查队队长。他所在的小分队因为有受聘于我国的前苏联著名蒙古学家布·哈·托达叶娃,被称为专家工作组。当时清格尔泰30岁出头,就已经肩负起这样的重任。他沉稳细致的工作作风连苏联专家也非常佩服。遇到危险的事、尴尬的事他表现得沉稳、机智和聪敏。在对东乡语及保安语进行调查时,由西宁去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时险象环生,汽车一直行驶在高山峻岭的盘山道上,时不时会看到翻掉在深谷中的汽车,这给司机和队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大家不由自主地转头去看清格尔泰,清格尔泰却若无其事地与专家谈论工作或讨论某一语言现象,大家好像吃了定心丸,情绪安定多了。
1957年,清格尔泰在《蒙古语文》上连续撰写了长篇论文《中国蒙古语族语言及其方言概述》,介绍了我国蒙古语言方言土语的划分及蒙古族语言情况。这是中国学者对境内蒙古族语6种语言及蒙古语方言进行全面研究的第一个公开发表的成果,具有划时代意义。可以说,以蒙古语调查为标志,中国的蒙古语族语言研究在国际蒙古学界异军突起,形成了以清格尔泰为学术带头人的实力雄厚的中国蒙古语言学派,开创了中国蒙古语语言研究的黄金时期。 也就从这个时期始,清格尔泰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对蒙古语言学产生了一种不可隔阻的情怀。从开始的“服从祖国需要”变成“抱有个人志趣”,成为他投入到蒙古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1957年成立内蒙古大学的时候,清格尔泰奉调到内大工作,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蒙古语言文学系。 筹建之初,清格尔泰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激情。师资力量数量尚少,学术水平尚待提高,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等等一系列的非常现实也非常严峻的一个接一个的困难摆在了清格尔泰的面前。 当时,内大的其他各系,得到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支援,建系工作都已落实。而蒙语系在我国属于首创,没有哪个大学能在这方面支援内大。而且乌兰夫提出:内大除了按照全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人才,还要担负起发展内蒙古民族科学文化的任务。这点对蒙语系的压力特别大。当时师资力量薄弱是蒙语系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格尔泰等人想出了种种办法。如:除从蒙古国请来两名专家外,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员的积极性;从当时的学员中物色后备力量,定向培养,边学习边作教学辅助工作等。经过一些年的艰苦工作,清格尔泰带领的科研队伍编写出了《现代蒙古语》《蒙古文学史》,并编译了《语言学概论》和《文学概论》等高水平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重点教材。 清格尔泰在教学领域辛勤工作,他把巨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工作之中。曾讲授《现代蒙古语》《语言学概论》《语音学》《语言调查》等重点课程。他的学识渊博,讲起课来幽默风趣,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从不“满堂灌”,听过他课的学生都说“那简直是一种享受”。
他从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又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5名,为自治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和少数民族干部,有的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通过清格尔泰为首的蒙语系师生的不懈努力,内大蒙古语言文学学科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发展成为“蒙古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和“蒙古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蒙古语言学和科研工作奠基人,他说:“有影响的著作都是集体的成果,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如团队的实力。” 为了促进蒙古语文研究,在清格尔泰的建议下,1962年建立了蒙古语文研究室,1982年扩建为蒙古语文研究所。他倡导建立蒙古文学研究所和蒙古文化研究所,并积极参加了蒙古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 清格尔泰非常重视资料建设工作和研究手段的更新。他认为资料中心的建设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从建校以来他一直建议图书馆购置国内外新出书刊资料,并要求收集社会上的民间古旧书籍并派人去抄录重要的孤本;他强调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图书交换关系的重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开始用于各项工作中。蒙古语文研究所当时还没有这方面的经费,清格尔泰感到在蒙古语文研究工作中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于是他把在日本讲学期间省吃俭用节省下的100万日元,为语文研究所购买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之后把《蒙古秘史》等中期蒙古语资料输入这台计算机,为研究生撰写论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台电子计算机现在虽然已经落后,但它是蒙古语文研究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的开端,也为蒙古语文信息处理打下最初的设备基础。 清格尔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古语族语言的语音语法和契丹文字等领域。在进行蒙古语言学的研究时,他非常强调团队精神,主张在学术领域人人平等,反对以势压人。他说:“要发挥团队的实力,最好不要单打独斗,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如团队的实力。”《现代蒙古语》和《蒙汉词典》都是清格尔泰领头集体完成的成果,他自己完成了《现代蒙古语语法》、《蒙古语语音系统》等成果。
清格尔泰先后主持完成了若干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对蒙古语族语言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1985年承担第六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阿尔泰语系语言比较研究”。 1998-2001年承担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契丹文字研究”。1999-200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蒙古学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2002年以后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契丹小字再研究”。 清格尔泰等人在蒙古语文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二十世纪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一书评介清格尔泰教授等编写的《现代蒙古语》时说:“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写现代蒙古语的科学著作……突破了过去研究蒙古语仅仅取材于书面语的局限性,大大丰富了对现代蒙古语语音系统的认识” “……总之,以清格尔泰为首的内蒙古大学的蒙古语言学家们在现代蒙古语的描写研究上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代蒙古语》一书以其全面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蒙古语研究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蒙汉词典》,《二十世纪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评价说:“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编撰的《蒙汉词典》,收词5万条,同音同形异义的词分别列出。这部词典主要收录现代蒙古语词,同时也选收了一部分阅读经典著作、古代文献时会遇到的古旧词。在收录书面上已经定型的词语的同时,也选收了一些具有一定不变形、富于生命力、有利于蒙古语丰富发展的方言口语词。此外,还收录了一部分常用成语。这部词典的一个优点是为了帮助读者掌握词的意义和用法,除罗列汉语相当的词语和加注解释型的词语外,必要时还举出例句,对翻译工作和教学工作大有好处;另一个优点是在正文之后附录了《蒙语简要语法》、《难读词口语读法表》、《蒙文标点符号表》、《蒙文基本笔划表》、《回纥蒙文字母表》、《八思巴字字母表》、《托忒文字母表》,为掌握蒙古语言文字的系统知识提供了简便的工具。”
辽代使用的契丹文字失传几百年后,20世纪20年代在赤峰巴林右旗开始被发现。30-40年代一些学者认识了其中一些字的意义,但是其读音无法知道。50-60年代一些外国学者重点研究其读音,但都没有成功。70年代中期,内大蒙古语文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学者,共同组织了一个“契丹文字研究小组”,联合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清格尔泰、刘凤翥、陈乃雄、于宝林、邢复礼等人的集体著作《契丹小字研究》等陆续发表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清格尔泰为蒙古族语言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蒙古语族语言研究奠定了严谨、科学、缜密的基础,主持编写了10多部专著,100多篇学术论文,当之无愧地被学界誉为蒙古语言学泰斗,我国高等院校蒙古语言学和科研工作奠基人。但清格尔泰深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常说:“实际上我作为一名教师、博导,也常感到先天不足,后天也不充裕。” 一生节俭,却为蒙古语基金会捐款60万元,他说:“这是我的事业。”
清格尔泰的节俭是出了名的。 清格尔泰的学生、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吴英喆讲述了1998年陪清格尔泰去北京看病的经历。“到了北京,清先生住的基本是最便宜的旅店,120元的标间,按清先生的住房标准能住五六百元的,他说得给单位节省。他在旅店用自来水开得细细的,用卫生纸也不会拉长长一条,而是够用就行;出门坐地铁或公交车,不是急事从不打车;订饭吃水果这顿剩下了,下顿再吃,他告诉我,这些都来之不易,不能浪费。” 在家里,清格尔泰也是简朴持家,不该花的钱绝对不花,单位为他换了新房子,他把能用的家具和物品全搬到了新家继续使用。 就是这样一位节俭与惜金的人,却捐出60万元给了内蒙古清格尔泰蒙古语言文化基金会,支援家乡的文化建设。清格尔泰说:“这是我的事业。” 2008年10月,在清格尔泰的家乡宁城县,成立了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蒙古语言文化基金会——内蒙古清格尔泰蒙古语言文化基金会。基金会成立之初,清格尔泰即为基金会捐了20万元。
2012年12月13日,在中国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蒙古学研究的最高奖“中国蒙古学奖”首次颁奖,清格尔泰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外第一位学者,荣获“中国蒙古学奖”10万元。2013年2月5日,在自治区民委、乌兰夫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学奖”表彰大会上,清格尔泰又荣获20万元突出贡献奖。2013年7月19日,清格尔泰将以上获奖的30万元及自己积攒的10万元,共计40万元再次捐赠给内蒙古清格尔泰蒙古语言文化基金会。 清格尔泰还将自己的2500册珍稀藏书捐给了基金会。如清格尔泰所愿,基金会成立5年多,完成了宁城县蒙文地名的普查补正工作,开办了清格尔泰蒙古语言文化网,编印了《蒙古语会话手册》,奖励了近百名学习、使用蒙古语的优秀学生和先进人物……基金会的社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影响力也逐步得到提升,正在“起于宁城,但不止于宁城,起于内蒙古,但不止于内蒙古。”
2013 年12 月 27 日,清格尔泰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