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李家五经魁

更新时间:2024-06-26 19:24

清流李家五经魁,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传统舞蹈,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清流李家五经魁历史悠久。相传,此项活动始于明朝正德年间末叶或嘉靖初期,船冈村(即今李家村)有位老翁名叫李得保,他有4个儿子、11个孙子。得保父子颇有文才,且怀忧国忧民之志,虽深居山区,却好谈论时政,说古论今。有一年正月,得保的次子用纸壳做了五张“五金魁”面具,由五个孙子戴着,手里各拿写着“恭贺新喜”“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红布条,去向老人拜年,以博老人高兴。其它孙子见了,也吵着要。得保的次子就索性又做了五张,没有面具的那一个就当领队,并为他们设计、排炼了简单的舞蹈动作。村民看到他们的表演,非常喜欢,约定每年正月初三及正月十四,为“出行日”,邀请他们出来为本村各户“拜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共享快乐,从此约定成俗。随着时光的流逝,“五经魁”的服装、道具经精心设计,越来越精致,舞蹈动作也越来越完善,契合人物性格。由于其人物装扮色彩丰富,动作优美,活动又具有独特的寓意,因而历久不衰。

舞蹈特色

表演内容

“五经魁”指的是传说中的五个人们崇敬的历史人物。这五个人物分别是:雷震子(亦叫雷公)、钟馗(民间信仰中的正义之神)、包拯(传说他是阴曹判官),寇准(宋代名相,故叫天官),李广(汉代名将,匈奴称李广为飞将军,故叫将军)。雷震子扶明主,辅助周文王兴兵伐纣,救民于倒悬;钟馗,捉鬼除妖,消除人间鬼魅魍魉之祸害;包拯,不畏权势,铁面无私,伸张正义;寇准为名相,刚直不阿,力排众议,促成宋真宗抗击入侵强辽,造福国家,造福人民;李广平匈奴,威震边陲,保卫国土,爱戴人民。人们根据五个不同历史人物的不同性格,做成五个不同的面具,画上不同的脸谱,设计了不同的舞蹈动作,穿上不同的服饰,在正月及庙会期间表演,体现了百姓传统的忠君报国思想,寄予人民希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厚望。

表演形式

清流李家五经魁一年只有两次与群众见面,每年正月初三叫“经魁出行”,给群众拜年。正月十四是清流县李家乡当地的“盛会佳期”(亦即庙会),“五经魁”再次出来巡演,队伍后面还跟随着唢呐、十番锣鼓伴奏以及镇武祖师神像、花笼等。所到之处,户主必须焚香鸣炮迎接,并赠送红包,红包留作“五经魁”活动经费。巡演在李村、鲜水、河背三个村之间进行,路程近10公里。在长期民俗活动中,不同人物之间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类似擒拿格斗的成套动作,扮演者边走边对舞,舞姿优美,动作利落,配合默契。

演出队伍

演出队伍由10人两组组成,每两人扮演同一角色,队列由原来的两列演变为现在的一列,人物排序有规矩,“雷震子”在前,后面跟着“钟馗”,随后是“包拯”、第四个是“寇准”,最后“李广”压镇,剩下5人再依次排序。

角色特征

雷震子,红长脸,鹰嘴,身穿红色彩衣,左手执铜锣,右手拿九节锣锤,鸣锣开道;钟馗,青面獠牙,身穿绿色衣裙,手握铁笔,手舞足蹈;包拯,黑脸长须,身穿黑袍,手摇一把铁骨绸扇,仪态威严,凛然不可侵犯;寇准,黄红脸,身穿黄色莽袍,手持特制拐杖,老成持重;李广,白脸清秀,身穿甲胄,手挥大刀,威武雄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五经魁”表演体现了历史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发掘、保护和发展“五经魁”表演,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传承人物

李炳洪,汉族,三明市清流县人,1955年12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流李家五经魁”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炳洪幼年接触到五经魁,即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每年正月的盛会佳期,他都会组织人员编排表演五经魁,并亲自参与表演。多年来,李炳洪一直致力于清流李家五经魁的传承与弘扬,不仅通过对当地老一辈艺人的采访,重制五经魁道具、服饰等,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等活动,使五经魁再度兴盛。他还利用农闲时间,向村民传授五经魁表演技艺,并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表演队,率队到各地表演,使他们成为五经魁名副其实的后继人才。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8年7月21日,清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展暨第二届长校水果采摘节与电子商务上行推介会在长校镇举行。活动中,“非遗”风采展环节,表演了清流李家五经魁等独具清流特色的“非遗”项目。

2019年6月15日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在县龙津广场举行。“非遗”项目展示部分,有清流李家五经魁等表演节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