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7 19:30
清茶馆,北京市的茶馆。
前门四合茶院建成于2004年,它是在楼宇中建起的一座四合院,茶院内独具匠心地穿插了江南的亭台风韵,各
个茶室错落有致、虚实相间,增添了空间的朦胧感;小小的院落中花鸟鱼虫一应俱全,绿茵点点,芳草依依,宛若桃源一般在都市的喧嚣中保持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幽静与闲适……
北京的清茶馆,饮茶的主题较为突出,一般是方桌木椅,陈设雅洁简练。清茶馆皆用盖碗茶,春、夏、秋三季还在门外或内院高搭凉棚,前棚坐散客,室内是常客,院内有雅座。到这种茶馆来的多是临闲老人,有清末的遗老遗少、破落子弟,也有一般市民。早晨茶客们在此论茶经、鸟道,谈家常,论时事。中午以后,商人、牙行、小贩则在这早谈生意。专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设备虽简陋,却朴洁无华,人们喝着不高贵的“茶茶”、“高末”,把棋盘暂作人生搏击的“战场”,则会减几分人生姜末如意带来的烦恼,添几分人生的乐趣。
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广陵耆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寮,它可说是现今茶馆的雏形。而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字记述,则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其中谈到“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辅,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自唐开元以后,在许多城市面上已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以志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已很普遍。反映宋代农民起义的古典名著《水浒传》里,就有王婆开茶坊的记述。作为南宋京城的杭州,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巷陌街坊,自有提茶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凶吉一事,点水邻里茶水。”专营的茶馆已经遍布全市。在闹市区清河坊一带,就有“清乐”、“八仙”等多家大茶坊,其室内陈设讲究,挂名人书画,插四时鲜花,奏鼓乐典调。在街头苍尾,还有提茶卖茶的。
据张岱《陶阉梦忆》记载:“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移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专利号”。表明当时茶馆已有进一步发展,讲究经营买卖。对用茶、择水、选器、沏泡、火候等都有一定要求,以招徕茶客。与此同时,京城北京卖大碗茶业兴起,并将此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
满族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坐茶馆便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形式,因而促使茶馆业更中兴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小城镇,茶馆遍布。特虽是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使得茶馆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及贩夫走卒的重要生活场所。
在我国,东南西北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无论是大道沿线还是偏远乡村,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
清茶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清”字,首先是只卖清茶(清淡花茶),兼营各种茶点、茶食也或不备佐茶食品,更不伺候茶后进餐的酒饭。其次是“清静”,馆中无丝竹说唱之声,也就是说没有“艺人就馆设场”。再其次就是“清贫”,不但茶馆的设施简陋,而且茶客亦是清苦之士,基本上是“短衣帮”之人,即便有“长衫帮”之士混迹其中,亦多属“孔乙己”者流。清茶馆也有供给各行手艺人作“攒儿”、“口子”的。手艺人没活干,到本行茶馆沏壶茶一坐,也许就能找到工作。清茶馆也有供一般人“摇会”、“抓会”、“写会”的。也有设迷社的,也有设棋社的。全是清茶馆的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