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街

更新时间:2023-07-10 09:24

渔梁街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

简要概述

歙县秦末置县,历为歙州(后更名徽州)的首县和郡州府路治所在,已有2200多年历史。

唐宋以后,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是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画家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 歙县曾让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等文人雅士魂萦梦牵,曾孕育了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孕育了徽州文化流派。

渔梁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渔鳞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号称江南第一水街。

地理位置

这里因形态似鱼而得名。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号称江南第一水街。

渔梁街所在的歙县,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曾孕育了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同时也是中国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国粹京剧就是发源于此。1986年被中国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自古繁华

出了歙县城南门一里,渔梁镇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练江旁。古时徽州的交通运输主要沿练江从渔梁启程,入新安江直达杭州等地,渔梁老街商业繁荣盛极一时。

文化古迹

鹅卵石

渔梁街是一条古街。我们脚下的鹅卵石密而不乱,一块块镶嵌成一条条鱼形状,一路蜿蜒,为行人添了情趣。听导游介绍,满街的鹅卵石是防雨防滑的。渔梁街靠着码头,在繁华喧闹的年代,来往穿草鞋的劳动者,一路荷重踩着鹅卵石,脚底有了踏实感。街两旁的老房子鳞次栉比,两扇大门或洞开,或紧闭。大门洞开的人家,是昔日商号店铺货栈,粗大的屋梁,陈旧的搁栏,处处留着岁月的斑驳。而紧闭的房屋则静谧神秘。只有两旁泰源盐栈、元和堂道地药材的门额都已依稀难辨,可它们还在细数着来往的脚步,编织着古镇绵长幽远的岁月。

巴慰祖故居博物馆

渔梁街中段有一座水磨砖雕门楼、黑漆大门的高宅大院,这便是巴慰祖故居博物馆。巴慰祖是乾隆年间声名显赫的篆刻大师。他年少时就喜欢刻印,对钟鼎款识、秦汉石刻等“务穷其学,努力钻研”。其印作构思精巧、典雅工稳,有流畅挺秀、工致细润的美感。除了精篆刻,巴慰祖还善书画、工诗词,被世人誉为诗、书、画、印“四绝”。

巴慰祖故居坐北朝南,二层三进,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高大敞亮的客厅四周挂满字画,玻璃柜中陈列着各式名家印章,小小阁楼因为众多的宝物而光芒四射。

巴氏第十三代直系后裔巴雨为了不让历经300年风雨的老宅破败不堪,1998年他和同是徽人的夫人胡丽萍一起投巨资修葺古屋、扩大展厅和充实展览精品,并成立安徽省首家民办博物馆——巴慰祖故居博物馆。修葺古屋时,建筑师傅曾挖到一块石碑,巴雨顺着石碑上文字的记载居然找到一罐价值百万的巴慰祖印章。据说坛子是巴慰祖孙子辈埋下的,后面几代人都没见过,这些印章大大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李白问津亭

渔梁街和练江平行,朝江一面的小巷都通往码头,靠江一边的店铺往往也是前街后江,可直接到达公共码头或私人码头。走出渔梁街,渔梁坝上游,一座三角形的小亭挑檐入江,显得十分孤寂。这便是著名的太白问津处。离三角亭不远,是白云禅寺。据宋《太平广记》记载,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在洛阳同华传舍看到许宣平的一首题壁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来饮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被李白惊赞为“真仙人诗也”,于是欣然动身寻访许宣平。

李白沿新安古道来到渔梁古镇,登上一翁独撑的渡船。在船上,李白向老翁打听许宣平的住址,老翁笑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访仙心切,一时竟没有悟出话中含义,待下船后才突然想到“门前一杆竹”不就是渡船吗?原来撑船老翁便是仙人许宣平。回头再找,老翁和渡船早已不知去向,后人便在此修建了李白问津亭。

紫阳书院

在江对面的紫阳山,介绍山上仍然有紫阳书院的遗址,说朱熹的父亲从小在上面读书。望过去,山间果然烟树迷茫,让我们觉得那儿似乎是仙人隐居的场所。

渔梁坝

沿着鱼鳞样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从石级顺坡而下就到了古老的渔梁坝。现存古坝为1501年建,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街,全选用一两吨重的整块花岗岩砌成,石块之间石锁环扣。坝上水位落差很大,坝下河床乱石嶙峋,练江由此飞流直下,形同瀑布,浪花如雪,涛声如雷。

文化传承

当地民谣

“一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睡睡添;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沿坐坐添……”这支叫做《十送郎》的小调在渔梁古街上流传了几百年,当地很多老婆婆还能哼出它的调子来。闲坐门墩儿的老婆婆说,以前渔梁镇上吃饭的桌子都是两个半圆拼对起来的,如果哪家的丈夫到外地做生意了,这家的女人就只能用半张桌子来吃饭。留守的女人不仅要照顾老小、养家糊口,更要终日为出门在外的丈夫提心吊胆。

当地美食

在渔梁街,有一种集香、黄、酥、脆为一体,味美可口,风味独特的传统珍馐食品,叫石头馃。这是当地人节庆必备美食。它采用山泉和上好的面粉团,包上各种配料独特的馅子,做成两面厚薄均匀并撒上黑芝麻的馃,放在平底铁锅中,馃上面放一块圆形青石头,用木炭文火烤制而成。

相传乾隆南巡,来到徽州府渔梁坝,见一老翁馃摊的平底锅内,有许多乌黑发亮的圆石头压在一个个馃上,很是好奇,就买了一个吃,连声赞赏“好吃”。

老翁听见叫好声,便双手捧起一个放有香椿嫩头还“嗤嗤嗤”作响的石头馃,送给乾隆说:“这个送给客官,不要钱。”乾隆吃罢无比高兴,临走送给老翁一枚福字小印说:“以后有难处,拿去找官府。”有一天当地恶少寻衅滋事,踢翻了老翁的平底烤锅,因用力过猛,锅片飞起自伤了左眼,便抓老翁到官府评理。

老翁急中生智,忙将那枚福字小印呈给知府。知府见刻有“乾隆御制”字,马上喝令退堂,然后向老翁赔礼道歉。从此,老翁的馃摊生意在徽州府独占鳌头,徽州石头馃也随之身价百倍了。

当地曲艺

单有石头馃美味还不够,渔梁的春节里,抬阁戏是必不可少的。抬阁戏又称“台戏”,是在台上塑造戏剧角色。其台是木制的带有栏杆的平台,约有二平方米大小,离地面高约一米。前后有杠台两个,以长木穿过,四人或八人杠抬。

平台由基阁、中阁架和上盘架组成,周围饰以雕栏,挂上青纱帐幔,形成一个小舞台。演员是装扮成各种不同戏剧人物的孩童,他们在抬阁上表演节目中的人物造型,并随着戏剧情节的变化不断地改变着造型和动作。“二十四架抬阁接得长,喧天鼓乐奏笙簧;扮得全本《和番记》,尽是孩童装扮貌轩昂。”春节时渔梁的台阁戏就是这样的热闹欢乐,而且隔天就有一场,难怪民众要如痴如狂。

保护现状

如今,现代化的春风吹进了渔梁古镇,迟暮美人又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渔梁,去瞻仰徽商叱咤商场的出发之地,领略悠悠古镇宁静悠远的风情。据当地旅游部门介绍,旅游旺季时,每天可接待游客1000人左右。2011年,渔梁古街还入选了第三届全国历史文化名街。

渔梁老街,正以她故有的旋律,摇曳着迷人的风情,从桨声水影里走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