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30 11:55
渚口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大北河由东北向西南绕村而过。村前平畴轩敞,风光无限。旧时有十四景,均秀丽如画,清雅有致,惜历尽沧桑,现大多已难窥全貌了。只有那幸存下来的一些古树,高大挺拔,翠盖如云,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村中。
据老人们说,从整体上看,渚口村形似“铜锣”,为易出名人的风水宝地。为了使铜锣地形免受破坏,千百年来,渚口村只挖两口井,寓铜锣有两个穿绳的眼之意,决不允许再多挖井。同时,村子的“来龙”是活的,来龙山高低起伏,如同蜿蜒的巨龙。先人特地在村前种了两棵银杏树,寓意龙之双须高高竖起;村中前街相邻两户人家的天井中各有一个小水池,终年不涸,寓意龙之双眸永远明亮。祁门西乡有“文堂的水口、渚口的来龙”之说法,足见其名声很大。如此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古人朴素的风水理念和创造理想居住环境的追求,实为古徽州村落风水观的典型。
渚口全村主要3姓人家:倪氏、吴氏、胡氏。其中倪氏人口最多,居90%以上,是新安公认的望族。倪氏一族为了鼓励族人上进,形成读书之风,采取了许多褒奖制度,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村里每当一个读书人取得功名后,族人就为他打造一堆旗杆墩,置放于祠堂的门口,并插上旗杆,悬挂幡旗。由于考取功名的众多,以至于如今贞一堂前石墩环列,仍有十八对之多,记录着村子昌盛的文风。
渚口村古朴雅致,古建筑很多,一府六县和贞一堂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村布局严谨,分为前、后街,屋连着屋,墙靠着墙,前街青石路方正宽大,是旧时的主要商业街道;后街石阶很多,极富情趣。街巷幽幽,纵横交错,没来过的人转来转去,常常又回到原地。
渚口还是曲艺之乡,祁门有名的民间舞蹈《扑蝶舞》和《姐妹看灯》都与之密切相关,村里文艺演出风气一直兴盛,近年来,游人纷纷前来,游文化古村,观古建民居,看乡土戏曲,其乐融融。
渚口位于祁西,距县城30公里。因其溪水潆洄,环映如锦;背靠成峰,障蔽如城,故别号锦城。唐乾符年间,祁门倪氏始祖康民与郑传集众抗黄巢,加封检校兵部尚书,其五世孙三六、社五约于宋中期由伊川迁居渚口。
渚口为倪姓聚居地,后发展为倪、吴、胡三姓融合共居,是徽州人聚族而居又融合发展的典型村落,现有284户1005人。“渚”为万山丛中一小洲,村落一面靠山,三面环水,村人称铜锣形、腰带水。村前平畴轩敞,古树参天;村内粉墙黛瓦,街巷宛若迷宫。
渚口村自古文风昌盛,历代名人辈出,旧时书塾众多,古有举人5人,文武科进士5人,七品以上官员16人。明代倪思辉,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明史有传。清代倪望重,历任浙江诸县知县,以府官致仕,其藏书楼“万卷楼”闻名遐迩。胡士著,清康熙进士,官至翰林院詹事,他与江南诸多名士之往来,拓展了徽州的人文空间。吴书升独穷经史,开祁门一邑文风。明清两代,村人远游淮泗,经商者无数。倪本高,明万历业盐两淮,起业巨万;清末民初粮商倪尚荣,因修县积谷仓而受民国总统黎元洪“泽被乡闾”的匾额嘉奖。
村内“贞一堂”、“一府六县”两处古建筑,极为独特,堪称经典。贞一堂为倪氏宗祠,始建于明初,曾两度遭火灾重建,现存为民国建制。被誉为“徽州民国第一祠”。祠堂座北朝南,前、中、后三进,内置五开间,前后天井,面积1200余平方米。整座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撑,空间开阔宏大。门前广场两侧18对巨大的旗杆石鼓,规模壮观,是倪氏宗族为子孙考取功名者而立旗杆所留。贞一堂因其历史悠久,体量宏大,用材精良,雕刻精美,规模完备,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1998年5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府六县”即倪望重宅,村人称“新屋里”,建于光绪十年(1884)前后,占地1600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1个府厅,6个县厅,恰合古徽州一府六县建制,同时暗合宅主6任浙江5县知县的特殊经历。
倪宅建筑,府厅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县厅小巧玲珑,起居方便;花厅幽静典雅,格调别致。与府厅相连的为东花厅,是宅主倪望重的藏书楼,号“万卷楼”,其藏书1950年移送国家文物部门。2004年11月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民间文化遗存丰厚,器乐演奏《十番锣鼓》堪称乡村“迎宾曲”;民间舞蹈《扑蝶舞》被誉为祁门旋律;《姐妹看灯》曾进京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