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

更新时间:2024-03-24 16:43

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前身为“蟾秋图书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32号,1932年成立。

概况

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的前身“蟾秋图书馆”,是1932江津名绅邓蟾秋向青年会捐款3万元成立的。1949年由基督教会接管改名为青年会通俗图书馆公园路分馆。1959年6月由重庆市市中区人民政府接管,成立重庆市市中区图书馆,1995年随区划调整更名为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市中区图书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春天,藏书量不断增长,藏书范围由单纯的社会科学图书扩展到马列、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等各类图书报刊,成为藏书门类齐全的综合型图书馆,先后获得了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市级文明单位等称号和荣誉。

2010年12月26日,渝中区图书馆新馆在文图大厦落成开放。新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中山三路32号,交通便捷,环境优雅。馆舍建筑面积10541平方米,馆内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是重庆市一流的区级公共图书馆。新馆采用“借、藏、阅、网”一体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图书为重点,兼顾地方文献、盲文图书的藏书体系;在保证收藏纸质文献的同时,兼顾电子资源的配置,形成了纸媒资源和电子资源互为补充的藏书体系。截至2015年底,图书馆内拥有纸质图书40万余册,报刊1000多种,数字资源25TB,包括文化共享工程资源、自建讲座资源、外购万方、超星、方正阿帕比等厂商资源三部分,资源类型包括电影、讲座、专题片、科技视频、少儿英语、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方志等,能满足读者文献借阅、信息查询、休闲阅读的需要。馆内设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室、儿童图书借阅室、视障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参考咨询、古籍书库、学术报告厅等服务窗口。开展个人外借、集体外借、预约借书、馆际互借、报刊阅览、资料(代)查阅、资料编印、复印、送书上门、街头借阅、知识讲座、读书活动、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社区图书室业务辅导等特色服务。

为实现渝中区“10分钟文化圈”目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11年渝中区开展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渝中区图书馆为核心总馆,以地区文化中心为分馆,以部分社区、行业图书室为图书服务站,同时以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流动服务车为延伸服务手段,从而构建管理、流通、服务一体化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的畅通阅读渠道。已建成大坪、望龙门、大溪沟等7家分馆和人和街、竹院福利院、57中学、重庆聋哑学校、Taste cafe乌托邦概念店、解放碑保利电影院、王家坡社区等15家图书服务站、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

2013年5月,渝中区图书馆加入了重庆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2016年初,全馆20余万册外借的中文图书及各分馆和部分对外开放的服务站也一并实现一卡通用,图书通借通还(但少儿图书、期刊及视听资料只能在本馆借还)。市民可在重庆图书馆、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2家市级图书馆和渝中区图书馆、巴南区图书馆等12家区图书馆就近办理一卡通借书证,享受主城14家公共图书馆之间的通借通还服务。

2024年3月19日,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中华路小学分馆成立,区图书馆为学校首批提供价值5.1万余元的图书1000册,另提供图书借阅系统一套,可实现中心城区九区公共图书馆和渝中区图书馆总分馆间的“通借通还”。

服务守则

一、按规定着装,服装整洁,佩戴工作牌,接受读者监督。

二、精神饱满,谈吐大方,举止文明,态度亲切。

三、尊重读者,热情服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四、对读者一视同仁,敬老、爱幼、助残,为弱势读者提供便利。

五、解答咨询,要耐心细致,尽力为读者解决问题。暂时不能满足读者要求时,要向读者表示歉意,说明原因,提供解决建议或可行的帮助。

六、接待读者应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七、保持借阅环境整洁、安静,不大声喧哗。在服务区域内走动时要保持轻声,不得影响读者。

八、维护良好的阅读秩序,及时巡视,规劝、纠正不良行为。

九、不得与读者争吵、打架,即使遇到个别读者不文明行为,也要尽力耐心劝阻和说服。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与相关领导联系,做出妥善处理。

十、遵守劳动纪律,不擅离岗位,因故暂离岗位时须设立提示牌或由其他工作人员替岗。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32号文图大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