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都督府

更新时间:2023-08-30 21:18

渤海都督府又称渤海国、忽汗州都督府唐朝武则天时,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乘“营州之乱”,率靺鞨人等东进,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筑城以居”,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仍称靺鞨,史称“旧国”。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朝遣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旧唐书·渤海传》)。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易称渤海国。由此而成为唐朝统治区域内的地方民族政权。

历史沿革

渤海都督府又称渤海国、忽汗州都督府。唐朝武则天时,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乘“营州之乱”,率靺鞨人等东进,于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内),筑城以居”,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仍称靺鞨,史称“旧国”。713年(唐开元元年),唐廷遣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旧唐书·渤海传》)。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易称渤海国。由此而成为唐朝统治区域内的地方民族“自治”政权。

渤海国王传15代,公元926年(后唐庄宗四年)为辽国所灭,共存229年。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自立为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也就是渤海都督府,在今天的吉林敦化和牡丹江上游一带,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从此,粟末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762年,唐朝中央政府诏令渤海为国。

渤海国都城

渤海国曾四易都城(府治),初驻敖东城(今吉林省敦化市之敖东城);不久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子);755年(唐天宝十四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785年(唐贞元元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794年(唐贞元十年),复迁上京龙泉府。因渤海都城位于忽汗河东,又称“忽汗城”。

渤海国地域

渤海国的行政区域位于唐河北道的管辖范围之内,初受幽州节度使节制,后隶平卢节度使。渤海国所辖范围,北至黑水靺鞨(松、黑二江下游),东濒日本海,南以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与新罗为邻,西接契丹(今开原、铁岭一带),渤海全盛时期,“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仿行唐朝的府州县制度,并创立“五京”。设有5京、15府、62州、130余县。五京,即: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东京龙原府(今珲春市八连城)、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县城)、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北道镜城西南之南山城)、中京显德府(今和龙县西古城子)。除京府之外,在今黑龙江省境内还有鄚颉、率宾、东平、铁利、怀远、安远等府和直辖的铜州、郢州等府州建制。

历史文化

渤海都督府的设立,加强了唐朝中央政府和东北粟末靺鞨民族的来往,有利于唐朝中央政府对偏远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内地与东北的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此后,不断有粟末靺鞨的贵族子弟前往唐朝长安学习,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名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就是写的送别一位在长安学成归国的渤海国王子的事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