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8 15:51
温压弹,亦称温压武器,是指采用温压炸药(富含铝、硼、硅、钛、镁、锆等物质的高爆炸药),利用温度和压力效应产生杀伤效果的弹药,装备使用的有温压炸弹、单兵温压榴弹、温压火箭弹和温压空地导弹等。
1966年,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就使用了名为BLU-82云爆弹,可以说是温压弹的前身,该型炸弹爆炸时可以将方圆500多米的地区炸成焦炭。
1984年,世界上第一种温压武器是苏联研制的PRO-ASHMEL“什米卡火箭弹”,装备部队后在车臣战争中,俄军曾多次使用PRO-ASHMEL“清剿”洞穴,对付车臣反政府武装的狙击手。
长久以来,美国一直没有合适武器打击加固掩体和地下工事(尤其是洞穴和山洞)内的目标,因为现役武器和发展中的武器都难以钻透足够的深度来直接摧毁有效目标。但是研究发现打击此类目标,可以通过攻击防护厚度比较薄的洞穴入口或外部裸露的山洞入口,使战斗部深入工事内部在地洞结构内部产生爆炸。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军越来越强调“非对称”战争理念,由于美军的对手越来越多地通过深藏在地下工事的办法来对抗美军的狂轰滥炸。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国防部提出了要研制一种能最大限度地打击地下洞穴加固掩体工事的新型武器,该种新式武器能够钻透地道上方较薄的岩层或穿过外部裸露的洞穴入口,让炸弹的战斗部深入地下工事内部后爆炸。进而使炸弹有可能摧毁整个地下工事系统,最大限度地杀伤其人员,并完全破坏藏匿在地下的武器装备。
2001年10月,美国国防部加速开发了先期概念技术演示(ACTD)研究项目,以期在阿富汗“持久自由”作战中可以使用新研制的武器。随即美国国防部威胁降低局(DTRA)组建了快速应对专家小组,包括海军、空军、能源部和工业方面的专家,加速研究反地下加固掩体工事的增强型武器。
美国海军水面武器研究中心的炸药专家研制出了温压炸药。美国空军精确打击项目办公室负责武器系统的集成、验证其安全性和允许的飞行高度,以及为新战斗部生产改进的引信。印第安海德实验场(Indian Head facility)负责测试引信的静态测试,检验引爆新型炸药的可靠性。最后在内华达测试中心进行静态测试和飞行测试,然后进行全规模洞穴试验。
2001年12月14日,在内华达测试中心成功进行了带温压弹头的BLU-118B激光制导炸弹测试。在测试中,第53飞行试验联队的F-15E战斗机投放了BLU-118B激光制导炸弹。激光制导炸弹“跳”入洞穴,然后延迟引爆,在洞穴内产生了显著的超压和高温。美国国防部说,该次试验成功标志着为生产一种能提高对地下工事杀伤力的武器验证。
2002年1月末,美国空军完成了使用BLU-118B温压弹战斗部的技术数据和飞行允许高度验证和鉴定,随即生产了10个BLU-118B温压弹装备美国空军。
温压弹炸药兼具高爆炸药和燃料空气炸药的特点,准确地说是一种富含燃料的高爆炸药,其爆炸速度一般为3000~4000米/秒,比高爆炸药的爆炸速度(典型值为8000米/秒)低许多;同时在爆炸过程中从周围空气中大量吸取氧气,造成缺氧的环境。由于在温压炸药中添加了铝、硼、硅、钛、镁、锆等物质粉末,在加热状态下多物质粉末起燃并释放大量能量,大大增强了温压炸药的热效应和压力效应。
温压炸药的爆炸过程由以下三个“反应”步骤组成:
1、最初的无氧爆炸反应。不需要从周围空气中吸取氧气,持续时间为数百万分之一秒,主要是分子形式的氧化还原反应。此阶段仅释放一部分能量,并产生大量富含燃料的产物。
2、爆炸后的无氧燃烧反应。不需要从周围空气中吸取氧气,持续时间为数万分之一秒,主要是燃料粒子的燃烧。
3、爆炸后的有氧燃烧反应。需要从周围空气中吸取氧气,持续时间为千分之一秒,主要是富含燃料的产物与周围空气混合燃烧。此阶段释放大量能量,延长了高压冲击波的持续时间,并使火球越来越大。
上述三个“反应”步骤确定了温压弹的基本性能:最初的无氧爆炸反应确定了其高压性能,以及对装甲的侵彻能力;爆炸后的无氧燃烧反应确定了其中压性能,以及对墙壁/工事的穿透能力;爆炸后的有氧燃烧反应确定了高压冲击和热性能,以对人员和装备的损伤能力。
温压弹使用的燃料空气炸药为固体燃料,是一种呈颗粒状的温压炸药,属于含有氧化剂的“富燃料”合成物。温压弹的战斗部炸开后温压药以粒子云形式扩散,其微小的炸药颗粒充满空间,爆炸力强,其爆炸效果比常规爆炸物和云爆弹更强,释放能量的时间更长,形成的压力波持续时间更长。
温压弹的通常作战投放和爆炸方式有4种∶
1、垂直投放,在洞穴或地下工事的入口处爆炸;
2、采用短延时引信(一次或两次触发)的跳弹爆炸,将其投放在目标附近,然后跳向目标爆炸;
3、采用长延时引信的跳弹爆炸,将其投放在目标附近,然后穿透防护工事门,在洞穴深处爆炸;
4、垂直投放,穿透防护工事表层,在洞穴内爆炸。
温压弹爆炸后形成3个毁伤区∶一区为中心区,区内人员和大部分设备会受爆炸超压和高热而毁伤;在中心区的外围一定范围内为二区,具有较强爆炸和燃烧效能,会造成人员烧伤和内脏损伤;在二区外面相当距离内为三区,仍有爆炸冲击效果,会造成人员某些部位的严重损伤和烧伤。
温压弹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可以向四面八方扩散,通过目标上面尚未关好的各种通道如射击孔、炮塔座圈缝隙、通气部位等进入目标结构内部,高温可使人员表皮烧伤,高压可造成人员内脏破裂。温压弹更多地被用来杀伤有限空间内的敌人,引爆后空间内氧气被迅速耗尽,爆炸带来的高压冲击波席卷洞穴,彻底杀伤洞内有生力量。
截至2013年,温压弹的弹药技术已经发展了三代,典型配方有俄罗斯的液固相体系和美国的全固相体系两大类。
液固相配方一般采用高能液体燃料与可燃金属粉末混合,其优点是毁伤能量大,配制工艺简单,输出能量易于调整。缺点是装填密度低,环境适应性和抗过载安定性差,弹药寿命也不易过长等。如俄罗斯什米尔温压药剂配方主成分是硝酸异丙酯/铝粉/镁粉/敏化剂,其炸药爆炸的化学能是1.6倍TNT当量,装药毁伤能量约是3.5倍TNT当量。
全固相配方一般采用高含铝的PBX炸药技术,其优点是毁伤能量大,装填密度高,抗过载及环境适应性好,弹药寿命长达20年以上,具有低易损特性等。如美国BLU-118/B温压弹装填的PBXIH135温压炸药,其配方由奥克托今普通军用炸药和聚氯酯燃料混合而成,加入了精确比例的铝粉,可在较长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在封闭空间内爆炸时能对数千米远的目标造成“功能性杀伤”,其炸药爆炸的化学能是1.9倍TNT当量,装药毁伤能量大约是4.7倍TNT当量。
第三代温压技术克服以往该类药剂需二次起爆的应用难题,大大简化武器结构,提高武器性能,拓宽了应用范围,增强自身生存能力,降低费效比,而且不受气象条件的限制,具备全天候作战的能力。当武器在密闭或半封闭空间如船舱、建筑物、地下工事内爆炸时,可加速爆燃反应的速度和温压作用的强度,从而扩大破坏作用效果,良好的“窒息”效应会产生其它弹药无法替代的杀伤效果。可见,温压炸药和弹药技术是武器装备实现高效毁伤的有效途径。
温压弹的结构随其种类不同而异,主要由弹体、装药、引信、稳定装置等组成。温压炸药是温压弹有效毁伤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药剂的配方尤为重要,需要模拟与试验最终确定。引信是温压弹适时起爆和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部件,当温压弹用于对付地下掩体目标时,则要求引信在弹药贯穿混凝土之后引爆,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对主要用于侵彻掩体的温压弹来说,要求有较好的弹体外形结构,弹的长细比要大,阻力小,且弹体材料要保证在侵彻目标过程中不发生破坏。以美国研制的温压弹BLU-82B为例,其结构仍与云爆弹BLU-82类似,由弹体、引信、稳定伞、含氧化剂的爆炸装药等部分组成。
温压弹的杀伤效应主要体现于高压冲击波和热杀伤上,其次是冲击波与建筑物等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碎片以及有毒气体与烟雾所导致的窒息。在这些杀伤效应中,对人员而言最致命的莫过于冲击波,世界军事研究表明,温压弹冲击波会导致神经、血液等组织发生化学异变。
温压弹主要是用来杀伤有限空间(洞穴和山洞)内的敌人,在洞穴和山洞内引爆后,氧气被迅速耗尽,爆炸带来的高压与冲击波席卷洞穴,彻底杀死洞内人员以及破坏关键设备和电子设施,同时不毁坏洞穴和山洞,保持洞口完好无损。温压弹爆炸时不仅可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热量,更可形成温度高达2500摄氏度、每秒2000米膨胀的高温高压炽热火球,同时还可在作用范围内形成缺氧区域,达到恐怖的杀伤效果。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局部战争中,均使用了高爆武器。
美国研制的BLU-82型温压弹,可由MC-130H特种运输机实施投放,该弹全长5.37米、直径1.56米,重达6804公斤,是个外形粗短的大胖子。然而,看似“颜值”不高的BLU-82型温压弹一旦引爆,可直接杀死半径600米范围内的人和动物,并形成直径200米的真空杀伤区,并将周边的草木燃烧成灰烬。
2001年9月11日的9·11事件后,为满足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作战需要,美国又开发了多种温压武器。
2002年3月3日,美国F-15E战斗机在阿富汗投下了新型BLU-118/B温压弹,是美国温压弹首次在战场投入实战,用于打击加德兹地区在山洞躲藏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成员。
随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陆续使用了空投BLU-118/B温压弹、XM1060型40毫米温压榴弹、SMAW-NE(肩射多用途突击武器/新型炸药)和AGM-114N金属增强装药“地狱火”温压导弹。特别是在阿富汗战争中,用温压弹武器铲除躲藏在洞穴和地道里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武装分子。
2015年12月3日,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发表题为《美军的致命温压武器》文章,报道了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境内打击恐怖分子时使用了温压武器的情况。
2017年4月13日,美国首次在战斗条件下使用了大威力非核炸弹GBU-43,目标为在阿富汗的极端组织武装分子。该炸弹重9.5吨,由MC-130飞机投放。美国总共装备有15枚此种弹药。
据悉,打击并摧毁地下洞穴目标,正在成为美军在战争中保持“非对称”优势和保证“零伤亡”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美军进一步改进温压弹,并计划发展温压弹摧毁地下核、生、化武器系统和战剂及其支持与储存设施的能力。
在苏联开发出PRO-ASHMEL之后,还研制了TBG-7和RShG-1温压榴弹,并为KORNET-E反坦克制导武器系统安装了温压战斗部。
截至2012年,俄罗斯军队装备的温压弹等武器型号较多,既有肩扛式短程温压火箭弹,也有火炮发射的温压榴弹,还有空射型温压炸弹。
俄罗斯研制的“炸弹之父”温压弹,采用了纳米技术和先进燃料,威力相当于引燃了44吨TNT,而其自身炸药装载量仅为7.8吨。该型温压弹杀伤范围达到330米。叙利亚空军使用的俄罗斯制ODAB-500PM型温压弹主要用于打击野战阵地上的人员和装备,并用于清除雷场和摧毁其他重要目标,已经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得到了重点应用。
2001年,俄罗斯把苏联时期研制的TOS-1喷火坦克升级为TOS-1A自行火箭炮,发射管数量减至24个,火箭弹射程增至6000米。经过叙利亚实战检验后,俄罗斯再次对TOS-1A升级,为其换装轮式底盘,并将发射管数量减少为18个。升级后的TOS-2重型喷火器不仅可发射温压火箭弹,还可兼容其他型号火箭弹。
俄罗斯对TOS-2重型喷火器配备的温压火箭弹进行国家测试,温压火箭弹不仅射程增加,而且更具杀伤力。TOS-2重型喷火器装备新型温压火箭弹后,杀伤力将大幅提升。
2015年9月以后,俄罗斯军队在叙利亚反恐作战中,不仅使用了便携式的单兵温压火箭发射器,还有射程为400~3500米的温压火箭炮系统。更远程的则是由射程达90千米的“龙卷风-M”火箭炮发射的温压高爆弹,对恐怖分子造成高温和破片双重杀伤。俄军装备的温压弹也实现了从近程到远程的无缝覆盖。
2024年8月10日据俄罗斯卫星社报道,俄罗斯国防部称,俄军一架苏-34战斗轰炸机10日凌晨使用ODAB-500炸弹打击了位于库尔斯克州边境地区的乌军有生力量和装备。
ODAB-500炸弹是俗称的“温压弹”。据俄罗斯卫星社此前报道,它是一种两冲程炸弹。它在启动后首先释放形成气雾云的爆炸液状成分,之后被大量引爆。由此产生具有强大冲击波的高温爆炸,冲击波会“灌入”战壕、掩体等工事,从而消灭敌人。每架苏-34战机可携带4枚这种炸弹。
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保加利亚、英国、瑞士等国也纷纷开展了温压弹研究。
保加利亚已经研制出采用温压战斗部的GTB-7G榴弹,并多次在武器展览会上展示。该榴弹可由RPG-7榴弹发射器发射,重4.7公斤,长1.12米,口径93毫米,爆炸威力相当于2公斤TNT炸药,足以破坏野战防御工事和轻型装甲车辆。从RPG-7榴弹发射器发射时,GTB-7G的初速为66米/秒,最大有效射程200米。
英国奎耐蒂克公司计划研制“步兵反掩体武器”(IASW),并考虑引入温压战斗部,使其在攻击掩体、地下工事等目标时具有良好效果。按设想,IASW可由单兵携带和发射,有效射程为150米,重量约为10公斤,主要用于城市作战,预定2005年装备部队。
瑞士RUAG弹药公司近年研制了一种温压战斗部,并于2004年初进行了首次技术性能演示。据称,这种温压战斗部可配用于俄制火箭弹,能摧毁按美军标准建造的土木结构掩体。
温压弹爆炸效果比任何常规爆炸物更强劲、更持久。温压弹在有限空间中爆炸时的杀伤效应比开放区域中高出50~100%。温压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超压,既能大面积杀伤有生力量,又能摧毁无防护或只有软防护的武器和电子设备。爆炸在洞穴和地道中产生的气流对关键的设备和系统有显著的破坏能力。通过这种方法破坏的关键设备,使其产生“功能损伤”,致使被损设备效能大幅下降、甚至完全失效。(新浪网 评)
温压弹将成为城市和山地作战对付地面大面积软目标、掩体内目标和地下工事的杀手锏武器。(光明网 评)
温压武器是对付地下隐蔽目标最有效的武器,最新类型的钻地武器能够从高爆武器变为温压武器,如Mephisto和BROACH战斗部。从国外现装备使用的温压武器品种看,美国既有适合攻击地面目标的大直径航空炸弹,也有适合攻击地下硬目标及地道、山洞的钻地炸弹;俄罗斯的花样更多,不仅有单兵便携式火箭助推云爆弹,而且多种反坦克导弹、不同口径的火箭弹都可配装温压战斗部,可以根据战术作战需要、目标特性,灵活选用适用的弹种,达到作战目的。(《现代兵器》《飞航导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