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遂溪北坡游鱼)

更新时间:2024-09-25 13:07

元宵节(遂溪北坡游鱼),也称“鱼龙舞”,流行于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北坡镇的民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清朝康熙年间,当时,遂溪县北坡镇老圩常受旱灾之苦,有一年春天,数日连降暴雨,雨水没过北坡老圩所有旱坡地,村民们在雨水渗透的坡地上欢呼雀跃,小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打闹。这时,成群结队的鲤鱼游到坡地边嬉水觅食,村民们便要伸手捕捉。人群中有位长者大喊一声:“不准捉,它们是水神,今天的雨水是它们带来的!”人们纷纷住手。说来也怪,鱼儿们根本不怕人,泰然自若地觅食和嬉戏,小孩们抱着鱼玩耍,大人们伸手抚摸鱼鳞,坡地上出现了一幕人鱼共舞的欢庆景象。

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当地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遂用竹条砂纸包扎成鲤鱼形状,并在鱼腹点上蜡烛,寄寓“游‘鱼’带水、年年有余”,代代相传。

经过传承发展,以吴健明、杨松、肖日猛、陈胤杰等为代表的传承人,在传统技艺上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工艺巧妙融合。遂溪北坡游鱼的造型和种类由起初单一的鲤鱼灯,发展到现在的各类鱼灯、龙灯、虾灯、水母灯、青蛙灯和生肖灯等上百种。手工也更加精美、细致,增加LED灯带、闪片等材料。

民俗内容

鱼灯制作

大年初三之后,老圩家家户户就开始备竹篾、做鱼灯,为游鱼活动做准备。鱼灯制作分为扎鱼、糊纸、彩绘、安装等工序,使用砂纸、竹篾、木枝、绢稠、丝绳等原材料,用竹篾绑扎好外形,拿纸或布糊裱,以彩色颜料着色和手工绘制鱼鳞,点蜡烛照明。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北坡游鱼的造型和种类由起初单一的鲤鱼灯发展到现在的各类鱼灯、虾灯、青蛙灯和当年的生肖灯等五六十种。

游鱼流程

正月十五早晨,村民们就各自到村四周的二圣庙、华光庙、白马庙、土地庙和南天宫祭拜祷告。晚上全村男女老幼,手举鱼灯到村广场集中,大家相互行礼,自觉排序,结灯成队沿着村道小巷,浩浩荡荡,且舞且游,约四个多小时游遍全圩。

伴随着锣鼓和爆竹声,鱼灯轻盈游动,活灵活现,神胜于形,气氛异常热闹。游鱼时舞鱼的花式也很有讲究,有龙鱼出海、鳌鱼吐水、鲤鱼摆尾、翻江倒海、跃龙门、寻尾等。游鱼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才结束,大家把完好的鱼灯拿回家收好,来年再用,受损的则烧掉,以求吉利。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遂溪北坡游鱼是民间传统信俗的产物,是当地百姓生活的写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其中蕴含着岭南地区传统海洋文化遗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传承人物

杨松,男,1968 年生,汉族。受当地元宵节游鱼风俗的熏陶,他自小就喜欢并参加村里每年的游鱼活动,并逐渐成为遂溪北坡游鱼活动传承和发展的主要组织、策划、推动和实施者,制作的鱼灯工艺精美、造型多样、栩栩如生,并在传统基础上,把北坡游鱼造型和种类由单一鲤鱼灯发展出虾灯、青蛙灯和生肖灯等五六十种。多年来,他积极承担起遂溪北坡游鱼这项民俗活动的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宣传、推介等工作,还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每年游鱼活动中都注意组织、培养、辅导年轻人参与,为该项目传承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元宵节,遂溪孔子文化城举行“万人鱼龙舞、醉美孔圣山”的元宵鱼龙展演巡游活动。

2020年,遂溪北坡游鱼出现在中央电视台“2020年元宵节特别节目”上,展示了北坡游鱼的非遗文化魅力——在其开场歌舞之后的首个节目《卖汤圆》里。

2024年2月22日-24日,2024首届广东(遂溪)北坡游鱼文化周活动在北坡镇举办。

2024年7月20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江苏宜兴开幕。其中,遂溪北坡游鱼应邀参加了展演展示活动。

此外,遂溪北坡游鱼也先后参加了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南宁青秀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湛江开渔节、一小时民俗文化精品展演等活动,以北坡游鱼为主题的新编大型民俗神话舞蹈《海国英风》。

文化轶事

据说,古时北坡大旱数月,农田失收,村民集结谷场,备三牲供品,鲜果香烛,奉天恭祭,祈盼上苍恩泽圣水,造福人间。忽然间,暴雨急倾,千百条活生生的锦鲤从天而降。村民们纷纷拿出盆桶,把鱼盛于水中,捧着沿村欢庆,以后,北坡村民便彩扎鱼灯巡游以谢神恩。寄寓“鱼游得水,灯耀乡梓”之意。

另一传说为,北坡有一位叫黄昱的青年人,在择日破土开耕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一条硕大的金鳞鲤鱼从天而降。黄昱欣喜若狂,抱着鲤鱼回家养于缸中,鲤鱼原来是公主所变,现为人形后,两人结为夫妇。心灵手巧的鲤鱼公主看到村民们早出晚归,两头摸黑,便用竹篾结扎成鱼形灯笼,画上鱼鳞鱼眼,用鱼油点亮鱼肚,再用竹枝或小木棍缚上,可手提亦可挂着,取名“鱼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