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08:49
湖北中医药大学(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湖中医”,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的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1954年5月,经湖北省文教委员会批准,成立“湖北中医进修学校”。校址位于武昌花园山10号,第一任校长为门竹轩。作为湖北中医学院的前身,湖北中医进修学校建校之初,即为湖北省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心。1954年至1958年期间,湖北中医进修学校共举办各种进修班(级)18个,培养脱产学习学员1446人,函授学员6369人。
1958年7月16日,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向湖北省卫生厅报送了《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转湖北省中医学院的规划草案》,年底湖北省卫生厅发出(58)卫教孙字第381号文,同意在编报人员编制计划时“按照改建为中医学院名额报出”,后经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建立“湖北省中医学院和附属中医院”。建院伊始,校本部有教职工91人,其中教师61人,全院各类在校生500多人。
1959年1月8日,湖北省中医学院成立,后于2月2日在武昌熊廷弼路51号召开了成立大会,并同时举行了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第一届武汉中医研究班学员毕业典礼。2月13日,学院举行了首届中医本科学生开学典礼。此后六年间,学院共招收中医专业本科生481名,接受转入本校的本、专科生251名,毕业194名。
1961年3月1日,湖北省委决定学院党的组织机构由总支委员会改为党委会,由刘志远同志任书记。1964年4月13日,学院更名为湖北中医学院。1966年1月25日,学院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40人。大会期问,选举产生了湖北中医学院第一届党委会和党委常务委员会,由陈任远任书记。
1971年至1976年,湖北中医学院招收了五届共1080名中医专业工农兵学员和563名西学中班学员。并于1972年5月成立了中医系、中药系,开办中药学专业。1978年,学院成为全国最早开办研究生教育的中医院校之一,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学院创办针灸学本科专业,招收首届学生51名。1986年,筹建骨伤科专业。1993年,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
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是省属普通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9月的省立护士学校。之后学校几经变更,在1939年11月至1943年5月为湖北省省立高级护士学校;1943年5月至1944年10月为省立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1944年11月至1952年10月为省立医学院附设高级医事职业学院;1952年10月至1958年12月为省武昌卫生学校;1958年12月至1972年3月为武昌药检专科学校;1983年3月更名为湖北省药检干部进修学校(鄂政函【1983】12号);1983年9月更名为湖北省药检高等专科学校(鄂政函【1983】45号)。
2003年6月2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湖北中医学院、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新的湖北中医学院(鄂政函【2003】77号)。2010年3月18日,国家教育部同意学校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发函【2010】53号)。201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8年1月,湖北中医药大学进入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湖北中医药大学协议。2023年3月,湖北中医药大学加入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11月19日,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成立。
截至2024年2月,学校设有14个学院,开设3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
截止2024年2月,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有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拥有4个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14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1670人,其中,专任教师121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07人。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4人;长江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1人;拥有一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青年岐黄学者、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拥有一批湖北名师、湖北中医大师、湖北中医名师、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1名教授家庭入选全国教育世家,拥有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北省道德模范、全省师德先进个人、“荆楚好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8人。
截至2024年2月,学校建有5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省级重点专科。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湖北省品牌专业4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中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首批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
截至2023年6月,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8项;全国中医药高校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5项。“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荣获“全国百强实践团队”,一批作品获“挑战杯”等国家级奖励、省级奖励,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项目夺得 2020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
截至2021年8月,学校有实践教学基地184个:1所直属附属医院;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1所教学医院;41所实习医院;50个教学基地;41个合作实习点。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辖区各地、市、州、县,涉及高等院校、医疗卫生单位、卫生主管部门、医药公司、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等不同性质单位。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拥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2月,学校与20余个市(县、区)以及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共建“中药产业研究院”,设立30余项社会奖助学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和留学生教育;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
截至2024年2月,学校建有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老年脑健康中医药防护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重点研究室;牵头组建、运营管理湖北时珍实验室(第十个湖北省实验室);拥有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针灸治未病国际合作基地、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他15个省级、武汉市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及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图书馆提供中外文电子图书148万余种、数据库资源40余种。有纸质藏书171万余册,古籍文献1.9万余册,纸质中外文期刊1千余种。
《湖北中医杂志》,创刊于1979年,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湖北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99年,旨在报道学校及各教学医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的新成果,2008年6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图案外形:整体为圆型图案,分外圈和内圈。外圈部分为中英文校名,上为中文校名,下为英文校名;内圈部分为方型主体建筑图案。
图案内容:外圈上部为中文校名,外圈下部为英文校名。内圈为校大门和图书馆正立面图案,下有“1958”字样,代表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年份。
勤奋 求实 发掘 创新
校训含义:
勤 奋:好学上进,苦干实干,具有顽强拼搏精神。
求 实:尊重科学,办事认真,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讲求实效。
发 掘: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使之发扬光大。
创 新:尊古不泥古,广泛运用现代医药学理论和实践成果与现代科学技术开拓创新。
学校校歌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校歌》,由吕文亮、刘成汉作词,赵曦作曲。
湖北中医药大学有摄影协会、野草音乐社、绿风环保协会等学生社团。此外,各学院还组建了志愿者协会,如:医学人文学院文馨志愿者协会、第一临床学院濒湖爱心联志愿者协会、国际教育学院三叶草青年志愿者协会、护理学院天使在行动青年志愿者协会、针灸骨伤学院涌泉志愿者协会、信息工程学院晨光志愿者协会、药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体育健康学院向日葵志愿者协会等。
2024年4月23日,校团委召开2023年度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评审会,多家志愿者协会展示了志愿服务教育成果。
截至2024年5月,湖北中医药大学设有昙华林校区和黄家湖校区,占地总面积1610亩,建筑总面积54.3万平方米。
昙华林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特1号,原址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文华学院。该校区与附属医院连为一体,主要用于临床教学。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黄家湖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6号。距昙华林校区13.5公里,交通便利,占地面积1410亩,2004年3月启动建设,2005年秋季启用,2008年11月整体落成。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道踏绿化40万平方米。
昙华林校区校园建筑历史悠久,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独具特色,校内有小礼堂(原文华大学礼拜堂)、7号楼名医工作室(原文华大学理学院)、8号楼(原文华大学文学院)、14号楼职工宿舍(原文华大学女生宿舍)、翟雅各博物馆(原翟雅各健身房)等湖北省高校首批优秀历史建筑。
小礼堂是原文华大学礼拜堂,湖北省高校首批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始建于1870年,为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文华大学内建造的校园礼拜堂,是湖北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整体为西式建筑,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教堂外观由下至上为小、大、中三层几何图形,显得严肃庄重,富有哲理。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7号楼名医工作室是原文华大学理学院,湖北省高校首批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建于1909年前后,为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建筑。抗战结束后,因战时文华大学大量房屋被毁,遂成为教工楼。经学校修缮后,现辟为名医工作室。该楼改造工程受到湖北省市相关领导高度赞扬。
8号楼是原文华大学文学院,湖北省高校首批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建于1903年,为西式内天井回廊式砖木结构二层建筑,风格奇特。1920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到文华大学演讲时,曾在此楼住宿。现为学校保卫处、离退休工作处、后勤管理处等办公楼,除内部稍做修缮外,其外部结构保持不变,历经百年而不朽。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旋律电影《穿越时空的呼唤》,曾取景于此。
14号楼职工宿舍是原文华大学女生宿舍,湖北省高校首批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建于1912年。
翟雅各博物馆是原翟雅各健身房,湖北省高校首批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建于1919年,2016年11月改造竣工后成为武汉设计之都客厅。为二层砖木结构,最特别之处是中国式重檐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太和殿即此种殿顶。该建筑为当年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室内运动场地。杜威、侯仁之等中外著名学者都曾在此讲学。
黄家湖校区建设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是一座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生态型、园林式校区。校内有五行柱、明德楼、图书馆、人体标本馆、中药标本馆、李时珍广场、药用植物园、黄家湖医院、体育馆等建筑。
五行柱位于黄家湖校区正门,是代表五行相生相克的“木、火、水、金、土”五根浮雕石柱。
明德楼是学校的行政楼,一楼的学术报告厅,是学校举办大型会议、报告讲座等的场所之一,也是同学们汲取“精神食粮”常常会来的地方。
人体标本馆位于4号楼杏林阁二楼,馆内收藏有仿古针灸铜人、全身动静脉铸型人、动脉铸型人等人体标本。
中药标本馆始建于1984年,2007年迁入8号楼文华楼五楼。馆内收藏系列腊叶标本10000余份,各种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标本600余种,其中珍稀罕见药材60余种。
李时珍广场位于南区,是学校地标式建筑。广场正中心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铜像。铜像后建有大型浮雕——“九九图”中医文化墙,上面刻有九大名医、九大名图和九大名方。
药用植物园占地面积近100亩。这里亭台、假山、水榭掩映其间,曲径通幽,还引种栽培湖北地道药材、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等近6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