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文学院

更新时间:2024-08-07 15:41

湖北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湖北大学中文系,有着92年的办学历史,是湖北大学最早的院系之一。曾拥有一大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朱祖延、祝敏彻、张国光、李悔吾、王陆才、周勃、郁源、王敬文、汪耀楠、舒怀等在中文系任教。

学院介绍

湖北大学文学院,孕育于1931年建校时的两系一科(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之农事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之乡村师范专修科的国文组。先后经历:1944年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之国文学系,1949年湖北省教育学院之语文科,1952年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之中国语文,1954年湖北师范专科学校之语文科,1957年武汉师范专科学校之中国语文系,1958年武汉师范学院之中文系,1984年湖北大学之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年湖北大学之人文学院,2003年9月成立湖北大学文学院。近百年来,湖大中文人秉承研中国语言、读中国文学、传中华文化、启中国民智的教书育人本心,播扬文化,薪火相续,涌现出了像朱祖延、祝敏彻、张国光、李悔吾、王陆才、周勃、郁源、王敬文、汪耀楠、舒怀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产出了一批卓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成为全国性学会“中国水浒学会”、省级学会“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的驻会单位,主办有《中学语文》(1958)、《水浒争鸣》、《中文论坛》、《大学语文论丛》等专业学术期刊(集刊)。

文学院现有三系一所: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编辑出版学系、古籍整理研究所,是一个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含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班)、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编辑出版四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出版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有七个二级学科方向: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另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出版三个专业硕士二级学科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湖北省高校第一批本科品牌专业(2003年)、国家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湖北省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08),“中国语言文学与哲学文化”为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8)。

学院拥有一支学养深厚、团结奉献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79人,专职教师69人,教授18人,副教授22人,讲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2人,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人才7人,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在籍全日制本科生86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690余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近20人。本着中文“立德立言”的优秀传统和学科培养“核心素养”的育人追求,立德树人,激扬学术;开办“中文基地班”和“人文讲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999年7月,当时的国家教委审批文学院建设文科基地:“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同年文学院开办“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班”,做好“中文基地班”和学校“十年树人计划”的衔接。从本世纪初开始,持续举办“人文讲坛”,延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业界精英和中学名师到文学院讲学,启发思想、交流学术、知情行业、促进发展。

躬耕学术,薪火相传。学院先后参加及主持完成了《汉语大字典》(第一版)《尔雅诂林》《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文字分典》等大型古籍辞书的编纂工作,编辑出版有《中学语文》《水浒争鸣》《红学新潮》《湖北作家论丛》《中文论坛》《大学语文论丛》等学术期刊。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2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古籍校注7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多项。

经世致用,服务社会。学院自觉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发挥智库作用等方面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在修纂汉语大型辞书之余,积极开展荆楚地方文献和长江流域文献的整理研究,为湖北文化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服务国家语言文字战略,申报获批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汉字文化传播、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服务“文明湖北”建设和湖北文学强省战略,用好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湖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平台,聚焦当代湖北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实践,出版“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做好咨政建言。

长期以来,文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秉持“核心素养,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营造“立德立言,经世安身”的育人文化;致力于培养核心素养突出、实践能力强大、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卓越优秀人才;是湖北大学拥有文科重要席位、发挥综合性大学文科优势特色的柱石,为国家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生生不息的资源和血液。

师资力量

文学院现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6人,博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政府专项津贴3人、市政府专项津贴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8人、湖北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责任教授、湖北大学省级品牌专业责任教授、湖北大学省级精品课程责任教授等7人。

学科建设

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十二五”湖北省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拥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四个“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编辑出版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2003年被省教育厅列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品牌专业,2009年10月被批准为国家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201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还获批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语文)、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语文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高校教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

师资队伍

朱伟明

朱伟明,女,1982年元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湖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12月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琴园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负责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戏曲及古代小说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戏曲文学、中国古典喜剧及汉剧研究。曾多次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鉴赏、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研究等多门课程。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文学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引用或收、摘录。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喜剧史论》(独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中国古典戏曲论稿》(独著,台湾:国家出版社,2006);《汉剧研究资料汇编》(主编,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年)。其中《中国古典戏曲论稿》已获“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宋克夫

宋克夫,男,1955年5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湖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称号和荣誉称号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要学术兼职有: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

先后出版过《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心学与文学论稿》、《宋明理学与明代文学》、《长江小说略》等学术著作6部,主编论文集2部,教材1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晚明文学思潮的消歇》、《诸宫调体制源流考辨》、《徐渭与唐宋派》、《论章回小说中的人格悲剧》等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30余篇论文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cssci转载、收录。承担省部级教学和科研项目多项,其中,《以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1997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适应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培养方案研究》200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提高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09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1996年获第九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心学与文学论稿》2004年获第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晚明文学思潮的消歇》2007年获第五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何新文

何新文,1953年9月生,湖北通城人。曾在武钢工程公司、《武钢工人报》当过工人、记者。1979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湖北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琴园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及硕士生导师,全国赋学会副会长。

先后讲授《先秦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目录学》、《赋论史研究》、《先唐文学史料学》、《先唐文化与文学》等课程,主编或参与编写《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教学研究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等教材或教研论著,获得过湖北大学教书育人奖、服务标兵、师德标兵,湖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先后主持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赋论史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历代赋话丛编》、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古辞赋研究》、湖北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研究项目《楚辞与中国文学》及《湖北作家研究》,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参与完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关于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布局问题研究》课题,该成果曾为国家行政部门制定学位授予单位布局政策所参考。

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有《中国赋论史稿》、《辞赋散论》、《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左传人物论稿》、《历代赋话校证》、《中国赋论史》、《见星庐赋话校证》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学术成果,曾获湖北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二等奖1次。

童向飞

童向飞,男,1973年6月生,湖北鄂州人。 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唐宋诗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主持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湖北省、湖北大学科研项目十余项。学术研究方面,以词学研究和唐宋诗词研究为主,已出版《天机余锦》、《纳兰词注》等著作数部,在《江海学刊》、《古籍研究》、《湖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曾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被评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2003-2004学年度优秀任课教师。

韩晓

韩晓,女,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研究专长为元明清文学。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等课程,授课富有激情,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技手段,力求熔知识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炉。

2004年获湖北大学第四届“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获湖北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迄今已主持和参加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共10余项,并在《文学评论》青年学者专号、《中国典籍与文化》、《复旦学报》、《明清小说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心学与文学论稿》(合著)2004年获湖北省第四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专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空间卷)》2010年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09年获湖北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的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提高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于2009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参与的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激活正能量——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科研多元互动研究”于2013年获湖北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邹福清

邹福清:生于1970年,湖北安陆人。199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自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进入中国故事杂志社、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从事编辑工作。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2008年7月,进入湖北大学文学院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讲授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唐代诗歌研究、唐代散文研究等课程,研究涉及楚辞、唐五代笔记、唐代诗歌等领域,先后在《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湖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唐五代笔记研究——以文人风气、文学风气为考察重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已结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已结项)等。

何海燕

何海燕,女,1975年10月生,湖北钟祥人,汉族。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2年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自2005年7月至今,在湖北大学文学院任教,并从事先唐文学研究工作。自2000年以来,参加了《续汉口丛谈》、《四库提要》等古籍的点校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如个人主持的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清代《诗经》学研究”、参加了章开沅先生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荆楚全书》编纂”。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专著两部,参编著作多部。代表著作有《清代〈诗经〉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在水一方:追绎〈诗经〉动人往事》(中华书局2013年)。并先后在《中国文化月刊》(台北)、《孔孟月刊》(台北)、《中国典籍与文化》、《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王星

王星,男,武汉人,副教授,2009年获得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纽约诗词学会访问学者,“诗词讲座”导师;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亚美系访问学者。先后任教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武汉工程大学政法学院及外语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曾获武汉工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教学优秀三等奖、青年岗位能手,湖北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等。

彭安湘

彭安湘,女,1974年生,湖南湘潭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中国屈原学会、中国辞赋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古代辞赋及其理论研究,对楚辞及先秦两汉散文也颇为关注。主持有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及青年项目等科研课题三项。已在《湖北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文化中国》(加拿大)、《汉声》(澳大利亚)、《云梦学刊》、《中国楚辞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已出版有《中国赋论史》(合著)、《中古赋论研究》两部专著。

刘川鄂

刘川鄂,1961年出生。1978年春考入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中文系,1985年就读湖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负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2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古籍校注7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多项。

学生培养

学院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努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讲坛”被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高校百佳社团”称号。海路文学社发起并承办的“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评为“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大赛优秀作品选《天使的歌声》《作别西边的云彩》《芳草碧连天》《开往春天的火车》等已结集出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很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外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重点中学、文化传播等单位的中坚力量。

学院领导

院党委书记:万明明

全面主持学院党委工作。分管工会、离退休工作。

院 长:张鹏飞

全面主持学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专业建设、人事和财务工作。

院党委副书记:余 澜

分管学工、宣传、校友工作。完成书记、院长交办的其他相关事务。

副院长:刘继林

分管科研、研究生教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完成书记、院长交办的其他相关事务。

副院长:邱庆山

分管本科教学、外事、留学生教学、继续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完成书记、院长交办的其他相关事务。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