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1:26
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脉南段与沅麻盆地的交接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3′56″~109°35′18″,北纬27°57′58″~28°11′32″,行政区划上属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面积157平方千米。
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脉(南段)与沅(麻)盆地的交接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3′56″~109°35′18″,北纬27°57′58″~28°11′32″,行政区划上属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面积157平方千米。
公园所在的凤凰县属中低山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三级台阶递降。第一级台阶为西北部,一般海拔在800米以上(最高处八公山顶1059.9米),地形以中山原为主,地表起伏和缓,边缘地带峰峦连绵,谷深坡陡。第二级台阶是从东北至西南的中间地带,一般海拔500-800米,地形以中低山原(台地)和峡谷为主。第三级台阶为东部及东南部,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最低处340米),地形以低山沟谷、丘陵为主,兼有岗地及部分河谷平原,地表切割较为破碎。
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为公园内特有的地貌。这种地貌是在特定地理位置、特定岩性构造、特定地壳运动等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貌。这种岩溶地貌的特点是岩溶台地与峡谷相间分布,且台地边缘(峡谷两侧)发育着峰丛、峰林,台地上发育着溶沟、石芽、岩溶洼地、漏斗和落水洞。从地貌形态来看,这种地貌与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塬峁沟谷地貌较为相似,但它们又是两种在地层岩性、构造成因等方面完全不同的地貌。因此,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是我国一种较为罕见的地貌,是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内特有的地貌,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意义。
公园所在凤凰县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西北中山原带有北亚热带性质),气候季节变化大,四季分明,冬季少严寒,夏季少酷暑,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27.1℃,一月平均气温4.4℃,七月平均气温27.1℃,极端低温-12.2℃,极端高温40.2℃。年平均日照1266.3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77天。年平均降水量1308.1毫米,主要集中在3-8月。受台阶地貌和垂直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气温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最高、最低气温年平均值相差约5℃ ,最长、最短无霜期相差约70天;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最高、最低降水年平均值相差约300毫米。
公园所在凤凰县水系属于长江水系,经洞庭湖上溯为沅江水系,再上溯属武水水系。河流自西南向东北呈树枝状分布,其中流经公园的两大河流为沱江和万溶江。
沱江为凤凰县境内最大河流,为武水一级支流。上有二源:北源为乌巢河,长31千米,流经公园八公山景区,其滩险流急,天雨水涨,行旅多阻;南源为龙塘河。两源合流后自西向东横贯凤凰县中部,并自北向南纵贯齐梁洞景区,流至吉首市与峒河合流后始称武水,然后注入沅江。沱江在凤凰县境内长96.9千米,流域面积732.42千米,多年平均水位300.93米,多年平均流量11.89米/秒,自然高差533米。
万溶江为武水二级支流。上有两源:北源发源于龙角洞东,向东流3千米到天星山,又东南8千米至叭仁与南源合流;南源发源于八公山麓高朴,向东12千米至叭仁与北源合流。支流有西门江、大田河、泡水河、湾溪等。江流流至吉首市与峒河汇流后注入武水。万溶江及其支流流经公园北部四大景区,在凤凰县境内长38.7千米,流域面积340.26千米,多年平均流量7.53米/秒,自然高差302米。
公园内岩溶地貌发育,故其土壤是在碳酸盐岩成土母质的基础上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植被是以喀斯特原始次生林为主。但受台阶地貌和气候垂直性分异的影响,公园所在地区土壤与植被垂直性地带规律也很明显,分布情况如下图:
(表格资料来自于:)
公园所在区域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历经了雪峰运动、云贵运动、加里东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等多次性质各异、强弱程度不一的构造运动。
地台基底形成阶段(晚震旦世以前)
发生在晚震旦世以前的雪峰运动,使该区经历了由海到陆,又由陆到海的多次海陆变迁运动。雪峰运动时期,该区北北东向规模较大的保(靖)—铜(仁)—玉(屏)断裂、乌巢河断裂以及古(丈)—吉(首)断裂等均已具雏形,控制着以后的沉积,建造特征及岩相分布,并成为以后构造发展与演化的一种边界条件。雪峰运动的结果,是结束了该区地槽发展历史,开创了地台发展的新纪元。
地台沉积盖层发展阶段(晚震旦世至早志留世)
从晚震旦世-寒武纪-奥陶纪-早志留世,区内皆为连续沉积,古气候温暖,为地台沉积盖层发展阶段。沉积建造由老至新为碳酸盐岩建造-硅质岩建造-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碎屑岩建造,厚度大于2500米。
寒武纪可分为两个较大的海退旋回,即早寒武世海退旋回和中晚寒武世海退旋回。早寒武世早期,本区由于浅海闭塞还原环境沉积黑色页岩。中晚期寒武世为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建造,产少量的三叶虫化石。发生在早寒武世末期的云贵运动,使保(靖)—铜(仁)—玉(屏)断裂、乌巢河断裂以及古(丈)—吉(首)断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上述断裂为界,区内各小区的古地理环境各异,沉积环境不同,导致了地层厚度、岩相及古生物的差异。
奥陶纪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此时,保(靖)—铜(仁)—玉(屏)及乌巢河断层仍然控制着两侧的岩相,岩性特点及沉积厚度。早志留世沉积为碎屑岩建造。
褶皱断裂强烈活动阶段(志留纪末至白垩纪末)
从志留纪末至白垩纪末,本区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为区内沉积盖层褶皱断裂强烈活动阶段。
发生于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使本区上升为陆。自晚古生代至中生代侏罗纪,本区未接受沉积,故缺失泥盆系至侏罗系地层。加里东运动,使本区受到北西—南东方向挤压,产生微弱褶皱;同时使保(靖)—铜(仁)—玉(屏)等古北北东断层重新活动,且初步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田坪断层等近东西向断层。
燕山运动为区内主要构造运动,包括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和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
发生于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使加里东期形成的北东向吉首~铜仁向斜的中段改造成北北东向的千工坪向斜,并初步形成了来龙山倒转向斜、乌巢寨背斜及吉信向斜等北北东向褶皱。保(靖)—铜(仁)—玉(屏)断层等早期形成的断裂重新复活,并形成了老江田等北北东向压性断层及一些北东向压性断层。某些北西向及近南北向断层也可能在该期形成。另外,在由本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北北东向构造盆地中沉积了早白垩世陆棚相的类磨拉石建造。
发生于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受到近东西向的反时钟剪切应力,形成沿乌巢河断层两侧呈北北东向雁形排列的北西向一级横跨褶皱及一系列低级别的北西向小褶皱。本区沿北西-南东方向拉张,不但使早北北东、北东及北东东向断裂再次活动并具有张及张剪性质,而且新形成一些上述方向的张、张剪性断裂。上述断层热液活动强,热液蚀变明显,脉石相当发育。
新构造强烈活动阶段(老第三纪末以后)
发生于老第三纪末的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在南北向反时钟剪切应力的作用下,北北东-北东向构造又受到挤压,北北东、北东、近东西向断层又一次活动,并表现出压或压剪性特征。
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全部上升为陆,造成第三纪地层缺失。地壳的间歇式掀斜隆起,使本区形成多级夷平面。侵蚀、溶蚀等外力作用,使本区形成台地、峡谷、山峰、溶洞等多种地貌形态。公园内保存完好的地质遗迹,是反映地球历史和构造运动的真实记录,与全球地壳运动具明显的可对比性。
公园所在地区出露地层简单,均为沉积岩系。主要地层单位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在地层分布上,以寒武系出露面积最广,发育最完全,公园境内基本上为寒武系,震旦系、奥陶系、白垩系仅出露于公园外围,第四系冲洪积物、残坡积物仅有零星分布。由于公园所在地区位于杨子沉积区与江南沉积区之间的过渡带(属中国扬子地台东缘特殊的浅海斜坡相沉积环境),故该区寒武系在岩相和岩性及古生物面貌上都具有典型的过渡特征,下部以粘土质碎屑岩为主,中上部则以碳酸盐类组成,总厚度大于1790米。根据化石和沉积旋回,本区寒武系可分下、中、上三个统。公园内出露的寒武系有下统杷榔组、清虚洞组;中统敖溪组、花桥组;上统车夫组、比条组、沈家湾组,分别阐述如下:
寒武系下统杷榔组(∈1p):主要分布于公园峡谷群区域西南部乌巢河断层东侧的乌巢寨、火麻坪等地,构成乌巢寨背斜的核部。其岩性主要为一套泥砂质的碎屑岩沉积,下部以黑色、黄灰色、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局部夹粉砂岩或细砂岩;上部为黄、灰色、灰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顶部有少量的薄层泥灰岩,泥质灰岩及灰岩透镜体。产三叶虫化石。
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主要分布于公园峡谷群区域西部的乌巢寨、火麻坪、岩坎寨、关牛洞一带。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1q)为灰岩段,主要为薄层至中厚层灰岩,顶部和底部夹少量页岩;上段(∈1q)为白云岩段,主要为薄层至中厚层细粒结晶白云岩。产较多的腕足类化石碎片。
寒武系中统敖溪组(∈2a):主要分布于公园峡谷群区西南的古丈坪、八公山、鬼门关、东北的泡水以及齐梁洞景区的大部分。在岩性上可以明显地分为下、中、上三个岩性段。下段(∈2a):灰黑色、黑色薄层页岩夹泥质白云岩,与上下的碳酸盐类岩石有显著的差异,在地貌上常形成缓坡、平台,区内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层。中段(∈2a):主要由灰黑色、灰色页岩、薄层、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夹灰岩、泥灰岩及少量的白云岩、砾状白云岩组成。上段(∈2a):为白云岩、层纹状白云岩和灰岩,其中夹少量的砾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洞穴化白云岩。系脆性岩石,断裂构造发育,多形成一些高山、峡谷、悬崖、峭壁之独特地貌。
寒武系中统花桥组(∈2h):广泛分布于公园各景区内,多沿峡谷呈条带状分布。在岩性上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2h)为薄层至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夹少量炭质页岩、含泥质白云岩。上段(∈2h)主要为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砾岩(竹叶状)灰岩,以及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产较多的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
敖溪组和花桥组在区内都有这样一个总的特点,由东往西白云质成分逐渐增加,白云岩增多,泥质成分则有所减少,而厚度由薄逐渐增厚。
寒武系上统车夫组(∈3c):广泛分布于公园峡谷群区域内。主要由薄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夹厚层砾状、竹叶状灰岩,岩性较为单一。产较多的三叶虫化石。
寒武系上统比条组(∈3b):大面积分布于峡谷群区域的台地部分。岩性下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和灰岩,泥质灰岩中夹灰岩透镜体,中上部为灰色中厚层至厚层姜状(瘌痢状)灰岩夹灰岩,产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寒武系上统沈家湾组(∈3sh):分布于峡谷群区域的追仁等地。在岩性上,下部为灰色中厚层至厚层姜状(癞痢状)灰岩夹灰岩,以及少量的含砂质灰岩、白云岩灰岩;中部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灰岩、泥质条纹灰岩;上部为中厚层至厚层泥质条纹灰岩夹数层黄绿色页岩。产较多的三叶虫化石。
公园所在地区位于杨子准地台之八面山褶皱带与江南地轴的过渡区。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均较发育,尤以断裂发育最甚。由于区内经历了数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多数构造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不同类型、不同形态、不同规模的构造相互交织复合,互相牵制、干扰、穿插,错综复杂,构织成一幅复杂的构造图像。
区内褶皱,以规模较大的北北东向褶皱为主;其次,尚有由岩层沿走向方向的起伏而构成的北西向褶皱。规模较大,级别较高的多呈短轴状,宽缓开阔。规模较小,级别较低的一般呈狭长型。上述两个方向的褶皱,按各自的特点分级,北北东向褶皱分为三级,北面向褶皱分为五级。
区内断层非常发育,且多为北北东、北东及近东西向,而北西西、北西及近南北向断层发育微弱。区内断层按延伸长度、断距大小可分为三级。一级,延伸长大于20千米,断距大于500米;二级,延伸长5-20千米,断距数十米至数百米;三级,延伸长小于5千米。区内一级断层共3条,均为北北东向,即保(靖)-铜(仁)-玉(屏)断层、古(丈)-吉(首)断裂带以及乌巢河断层,它们自西向东平行排列,组成几个醒目的断裂带,构成区内主要构造格架。
区内断层带中次一级高角度(65~90°)的节理、裂隙发育,为区内地貌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区内的节理、裂隙分布在多组断层之间,有平行于各组断层的,也有交切各组断层的,它们之间有交叉的,也有共轭的。
地质遗迹景观
根据原“地矿部第21号令”中对地质遗迹景观的定义以及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实际情况,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可划分为五类:即基础地质类、地质地貌类、水文类、古生物类、岩石矿物类。现根据各地质遗迹点的分布(参见附图6:景区景点分布图),分类简述如下:
一、基础地质类
1、天星山峡谷区:微褶皱、微断层、节理组等构造遗迹点;
2、天星山峡谷区: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飞来石、“阶梯坡”等构造遗迹点;
3、猫岩河峡谷区:微褶皱、微断层、节理组、节理系等构造遗迹点;
4、猫岩河峡谷区:方解石脉沉积建造点;
5、两岔河峡谷区:微褶皱、微断层、节理组、网格状节理等构造遗迹点;
6、两岔河峡谷区:“万卷天书”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等沉积建造点;
7、乌巢河峡谷区:乌巢河正断层(北北东向,一级)构造遗迹点;
8、屯粮山:屯粮山断层(北东向,三级)构造遗迹点;
9、象鼻山:断层、共轭节理等构造遗迹点;
10、象鼻山东南侧峰柱:共轭节理构造遗迹点。
公园内地质地貌类地质遗迹,又可划分为峡谷(及其崖壁)地貌、峰丛、峰林地貌、岩溶洞穴地貌、其它岩溶地貌等四大类。
峡谷(及其崖壁)地貌
峰丛、峰林地貌
岩溶洞穴地貌
其它岩溶地貌
水文地质类
古生物类
岩石矿物类
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5%(峡谷群区域达85%以上)。截止2013年,公园内有珍稀树种31科91种,古树名木37科10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水杉、珙桐、银杏等4种,二级保护树种25种。
截止2013年,公园内有野生动物有179种,包括兽类55种,鸟类79种,爬行类26种,两栖类1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白颈长尾雉2种,二级保护动物26种。
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由天星山景区、三门洞景区、泡水峡景区、八公山景区、奇梁洞景区、天龙峡景区、西门峡景区、长潭岗景区八大景区组成。
天星山景区
天星山景区在凤凰城北35千米,是乾嘉苗民起义的根据地,为苗族聚居区腹地。因交通闭塞,虽有名但见其真面目者极少,附近的苗寨古木参天、民风淳朴。天星山兀然独立,藤萝密布,周围山多林茂。
三门洞景区
三门洞峡谷位于湖南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境内,是以岩溶峡谷、峰林、溶洞、瀑布构成的综合地质遗迹景观。
奇梁洞景区
奇梁洞景区位于凤凰县城北四千米处,属典型的碳酸盐岩洞,该洞以奇、秀、阔、幽四大特色著称。洞长6000余米,共分五大景区:即古战场、画廊、天堂、龙宫和阴阳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连。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飞瀑于一洞,由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石钟乳构成。开发出来的景区景点还只是前洞沿河不到2000米深的部分。
天龙峡景区
天龙峡景区位于凤凰古城西部的阿拉镇境内,在黄丝桥古城和中国南方长城之间,距凤凰古城24千米,离贵州铜仁飞机场仅7千米,交通便利。 天龙峡风景区由当地村民在2005年自己开发,同年5月正式开业,天龙峡以其险、奇、峻、秀、幽著称。两岸峰峦重叠,山高水险,草木幽深,峡谷最窄处不过2米,地势险要。
西门峡景区
西门峡景区位于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仅20千米的吉信镇,它傍邻209国道,交通极为便利。西门峡漂流全程6千米。属万溶江流域,发源于两头羊自然保护区的群山之中;沿途危崖夹峙、树木葱荣、水质清澈、急流险滩星罗棋布。共有虎跳涧、白龙滩、卧龙滩、青龙滩、鬼见愁、龙王滩等急流险滩30余个。其中以青龙滩最为著名,它全长400余米,落差20余米。
为了充分利用、保护和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凤凰县县政府先后邀请了国家和省内有关专家和领导进行实地考察,并委托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凤凰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地质技术支持工作。凤凰县国土资源局自2003年起,先后6次派出考察组对县境内的禾库天星峡谷、山江凉登峡谷、火炉三门洞峡谷、廖家桥白泥江峡谷以及茶田九重岩等地质遗迹集中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凤凰古城区,总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分为展板、标本实物、模拟沙盘、多媒体四大展区,主题各具特色,互相呼应,全方位地展示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历史沧桑的演变。馆内展出了7大类古生物化石、各类矿石标本560余件,均达到国家级标准。浓缩展现了157平方千米凤凰国家地质公园的地形地貌、地质遗迹、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及道路水系。
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开馆以后,将成为大中小学生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是民众了解地学科普知识、解读自然奥秘、领略凤凰神奇山水和璀璨人文的理想场所,为凤凰旅游事业增添新的亮点。
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是以苗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
边边场
族青年婚前恋爱比较自由,青年们赶场、聚会,往往是男的两三个一伙,女的五六个一群,或坐在树荫下,或坐在草坪中,有说有笑。散场回家的路上则挑中意的对象,以歌表情,以歌结友,谓之“边边场”,整个过程充满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
唱苗歌
唱苗歌是苗族表述心迹、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苗歌博大精深、构式严谨、种类繁多。在或激越高亢或委婉缠绵中表情达意。青年男女苗歌唱答时陶醉在一种艺术氛围中,求含蓄多比兴,绝无淫词烂调;赶“边边场”必须避开同宗父老兄弟,偶而相遇也必须马上规避,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同姓男女皆为兄弟姐妹,不能谈情说爱,更不能通婚,同姓通婚将被视为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