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12:02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是湖南省人民政府直管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创新,以及作物栽培、植物病虫草害防控、植物营养与土壤环境治理、农业信息与工程、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工作。
1901年,在长沙先农坛创办湖南省农务试验场,由湖南省农务局主管。
1906年,湖南省农务试验场更名为湖南中等农业学堂附属农场。
1912年,湖南中等农业学堂附属农场更名为湖南省农事试验场,办公地点移至岳麓山,转隶湖南省建设厅。
1929年至1938年,先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第二、第三农事试验场(1936年增设增设湘米改进委员会)。
1938年,更名为湖南省农业改进所。1938年至1949年,所办公地点经东塘先后迁至沅陵、芷江、耒阳,抗战胜利后又迁回东塘。
1950年,湖南省农业改进所转隶湖南省农林厅。
1952年,更名为湖南省农业试验总场,办公地点移至马坡岭。
1955年,更名为湖南省综合农业试验站。
1957年,更名为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1964年,更名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转隶湖南省人民委员会。
1967年,转隶湖南省革命委员会。
1970年,更名为湖南省农学院北院,转隶湖南省人民政府。
1972年,仍使用旧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转隶湖南省革命委员会。
1979年,转隶湖南省人民政府。
2003年11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与中南大学于联合组建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
2005年2月,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正式挂牌。博士生和硕士生学位及教育接受中南大学研究生院管理。
2015年3月31日,南华大学核农学与辐照技术·核科学与技术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科学院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及浏阳辐照中心挂牌成立。
2017年11月,发起成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
2021年3月,协同共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
2024年9月24日,湖南省“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动员会议在长沙召开。会上公布《湖南省“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省农业农村厅所属6个科研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归省农科院,与省农科院原有科研事业单位进行优化重组,建设“大农科院”。
根据2017年10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在职职工1453人。在职员工中,正高职称(研究员、教授)193人,副高职称425人,中级职称470人;博士115人,硕士339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9人,“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2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农业部“100个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个,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农业部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光召奖获得者、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省科技领军人才、省优秀专家等4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共70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袁隆平、邹学校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4名):柏连阳、邹学校、罗赫荣、单杨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名):袁隆平、柏连阳、邹学校、单杨、曹孟良、罗孝和、戴雄泽、马艳青、刘 勇、包小村、张亚莲、赵政文、夏胜平、邓华凤、肖庆元、余崇祥、郑圣先、向德明、皮相鹏、刘庚峰
国家百千万人才人选(2名):邹学校、邓华凤
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名):邹学校
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5名):邹学校、张亚莲、赵政文、邓华凤、郑圣先
根据2017年10月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下设有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植物保护研究所等15个研究所(中心)、2个科研辅助工作机构和隆平研究生分院等5个院直属单位;建有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57个,2个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野外试验台站和试验示范基地49个,专业示范点200多个。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1个):柑桔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研究基地(3个):国家茶树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国家柑橘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湖南)、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试验站(4个):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试验站、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试验站、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
农业部研究基地(1个):农业部柑橘综合利用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
农业部实验站(6个):农业部湖南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华中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长沙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华中地区省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湖南科学观测实验站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湖南省杂交水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柑桔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下游籼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园艺作物病虫害治理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植物微生态制品湖南省工程实验室、茄果类蔬菜资源创新与应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省级检测中心(6个):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化检测中心、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国家柑橘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湖南省茶叶出口检测服务中心、农业部柑橘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省级研究基地(10个):湖南省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湖南省油菜原原种扩繁基地、长江中下游转基因水稻中试与产业化基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基地建设、湖南主要农作物育种南繁研发共享平台湖南省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辐照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常德柑橘基地、湖南省水稻所海南南繁基地
省农科院研究所(15个):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信息与工程研究所、茶叶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园艺研究所、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作物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
根据2017年10月科学院官网显示,院内有9类文献资源可供搜索。
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于1989年建成,是湖南省最早的中期保存植物种质资源低温低湿库。该种质库位于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挂藏室内,占地4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有中期库、短期库和可调库。
自1992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至2013年该种质库累计低温保存来自全国23个省(市)、全球53个国家(地区)的稻种资源18738份。并根据不完全统计,累计为水稻、油菜、玉米、大豆、辣椒等湖南农作物短期保存资源、亲本及中间材料23945份次;16个省市80家科研、教学、生产、政府质监等单位分发稻种资源22438份。
根据2017年10月科学院官网显示,1949年建国以来,全院取得科研成果1340多项,育成良种480多个,其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16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成果46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品种权、软件著作权789项。2000年国家实行新的科技奖励制度以来,我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杂交水稻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迄今唯一的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湖南农业科学》先后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CSTPCE(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库期刊、等国内多家著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
《杂交水稻》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知网等网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辣椒杂志》(原名《中国辣椒》,创办于2001年6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
《辣椒杂志》辟有专家论坛,专题综述,试验报告,工作研究,信息通报等板块,涵盖辣椒遗传育种,栽培技术、新优品种,病虫防治,产品加工,国外瞭望,辣椒文化,辣椒名人等栏目。
《茶叶通讯》主要刊登茶树栽培、品种、植保、生理生化、茶叶加工、经营管理和茶文化等内容,介绍科研新动态、新成果,推广茶叶新技术、新方法,提供各种茶叶信息。
根据2017年10月科学院官网显示,院内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有博士导师20人,硕士导师63人。截至2013年底,已经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41名。
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生态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植物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作物学、生态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植物学、植物营养学、蔬菜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植物病理学
根据2017年10月科学院官网显示,院内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有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其中研究员193人,副高职称425人;博士115人,硕士335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6人。
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化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生物学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分为三个等级。
国家奖学金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2万元;名额分配:硕士研究生1人,博士研究生1人。
院内奖学金
院内助学金
备注: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与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为合作大学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组建并共同培养(非挂牌,为单独机构),研究生由合作大学进行管理,毕业研究生授合作大学学位。
2000年10月至2010年10月,研究所与乌拉圭甘德里亚公司、巴西派罗蒙公司进行了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及推广合作。科学院每年派出4名专家到乌拉圭和巴西进行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与技术研究,并在当地推广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培育了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不育系1个,新组合4个,并研究出了配套栽培技术,探索并初步研究出了适合杂交稻工程化制种的技术1套。
2002年,科学院与文莱华山农业合作公司、湖南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在文莱成立了文中华山农业开发公司。科学院作为农业技术依托单位,派出了3名专家在文莱进行了为期2年的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为当地筛选了一批适宜种植的杂交稻品种,并解决了当地土壤极酸的难题,效果显著。
2006年,受柬埔寨政府邀请,科学院派出3名专家到该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水稻生产技术指导,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好评。
2009年至2012年,科学院承办了国家科技部主办的四期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培训了亚、非、南美三大洲14个国家的77名杂交水稻技术学员,积极推动了科学院与上述国家在杂交水稻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加快了杂交水稻在全球的推广与应用。
2013年至2014年,科学院承担了中国科技部和泰国外交部共同主办的中泰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长期合作项目(杂交水稻技术),与泰国农业与合作部水稻司开展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合作研究。
务实创新,精诚奋进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标为绿色“H”与红色“S”相结合,周围斜绕一圈黄色光环。绿色“H”如同一座大山,红色“S”类似蜿蜒向上的盘山公路,寓意着要不断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克服困难,直面挑战。外部的黄色光环象征着无尽的动力,鼓励科研人员奋勇向前。
2021年3月25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被湖南省文明委授予“2020届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称号。
2021年6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12月21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