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2 07:16
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自2007年1月11日经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批准在怀化学院建立,基地坚持“立足本土,整合力量,重在建设,服务社会”的原则和宗旨,力求建设成为在西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以及人才培养中心。
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自2007年1月11日经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批准在怀化学院建立,基地坚持“立足本土,整合力量,重在建设,服务社会”的原则和宗旨,力求建设成为在西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以及人才培养中心。
基地目前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遗产研究、民间宗教与民俗文化研究、民间歌舞戏剧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下设侗学、苗学两个研究中心。现有成员45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41人、讲师9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3人。在此基础上,还聘请了在非物质文化研究和保护上有突出贡献的6位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担任客座研究员或来校传授民间技艺。首席专家吴波教授现为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南省“百人工程”专家,有代表性专著《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明清小说创作与接受研究》等。四个方向的带头人分别为吴大顺教授、王文明教授、杨彬修教授、王又凡教授,在各自领域都有突出的成绩和贡献。
基地已完成和在研的国家级课题有:“改革后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健康影响的研究”、 “侗族节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对策研究”2项。省部级课题“古镇搬迁中非物质文化抢救性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以托口为例”、“人类学社会整合理论视角下‘七姓瑶’地区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研究”等8项。市厅级课题“怀化市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等14项,“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审美特征研究”、“湘西侗、苗族祭祀仪式舞蹈比较研究”等校级课题21 项,“芷江石雕工艺现状及发展研究”、“湘西苗族银饰与现代设计的研究”等基地委托项目8项。
基地成员目前出版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61 篇,获得各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二十多项。
基地坚持“文化与田野”的学术理念,在通道、辰溪建立两个“田野调查基地”,分别对民俗、文学艺术及歌舞戏剧进行研究。
基地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教学工作,先后为学生开设“民族文化史”、“民族学调查方法”、“生态旅游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等近十门课程。基地还倡导学生利用寒暑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民间民族文化,切实参与到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来。
基地在《怀化学院学报》设立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专栏,成为学术争鸣的前沿阵地;基地成员与客座研究员携手,把本土学术杂志《五溪》、《鼓楼》等打造成非物质文化展示的窗口和研究的平台;基地开通了“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网站,即时反映国内外非物质文化研究情况和基地活动,加强和兄弟单位的交流沟通。
基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继续开展对本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和研究活动,建立数据库,设置陈列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着力提升基地理论建设水平,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