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1 04:23
湘南土话,湘南土语,又称之为湘南语,其内部是由一群十分复杂的语言群组成。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的郴州市和永州市,内部差异较大。与粤北土话,桂北平话有亲属关系,统称之为土话。湘南土话不同于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湘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言。湘南土话的形成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对于湘南土话的归属问题还没有一个定论。是湖南省四大方言(湘方言、西南官话、湘南土话、赣方言)之一。
在楚国未成立前的远古时代,应属于百越部落的地区。
周朝“楚”诸侯国建立至秦朝统一之前,发生在秦灭六国之战(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这片土地上,楚国与百越部落中的南越部落所接壤。楚国于楚吞百越之战(公元前740年)之前,最初是由一个周朝在长江流域的诸侯国于公元前1115年建国(楚语最初的成因)。经过春秋战国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形成“楚地千里”的国家直至秦灭六国,楚国灭亡。
在楚国建立至楚吞百越至秦朝统一(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来看,可以发现楚国是通过战争的方式使楚国的领土扩充到“楚地千里”的情况。那么,不可避免的,经过移民、文化融合、经商等方式通过时间的流逝。直接导致在先秦时期,当地语言就已经出现过语言过渡的情况。所以在湘南地区出现有史书记载中的客家人之前,就有过在史书无记载发生过的大规模移民情况。
湖南南部的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通常被称为“湘南地区”。这一地区东与江西省、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与广东省交界。其中的郴州市、永州市境内的不少县市,包括郴州市所辖的桂阳、嘉禾、宜章、 临武、汝城、资兴 6 县市,永州市所辖的芝山区、冷水滩区、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10县区一共 16 县(市、区)存在一 些与当地的“官话”截然不同的“土话”,我们统称之 为“湘南土话”。
湘南地区除少数民族语言外,主要使用汉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将这一地区的汉语方言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西南官话(列为西南官话湘南片),包含十六个市县区:桂阳、宜章、临武、嘉禾、北湖、苏仙、新田、蓝山、宁远、江华、江永、道县、双牌、东安、芝山、冷水滩。
(2)湘语,列祁阳一县。
(3)赣语,列安仁、永兴和资兴三县市。
(4)客家话,列汝城、桂东二县。
(5)土话,指“西南官话湘南片十六个市县区对外讲西南官话,对内讲土话。各市县区的土话不一致,彼此不易通话。”这一区域的土话系属不明,暂称“湘南土话”。
湘南地处五岭山脉,境内群山密布,这是导致湘南地区方言“五里不同音”的自然地理因素。湘南古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现仍居住着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有瑶族自治县1个(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乡25个。
(一)湘南土话在郴州市的分布
郴州市2区1市8县中,北湖区和苏仙区主要讲西南官话。永兴、安仁、资兴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划归赣语,资兴方言土话特点也很突出,本文将之纳入土话范围考察。桂东、汝城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划归客家话,有学者认为这二县方言属湘南土话,另有学者认为“汝城话与桂阳燕塘土话极为相似”,同时“汝城话的客家色彩尤为浓厚”,倾向于认为汝城话属客家话。本文暂将汝城话纳入土话范围考察。这样,郴州市的土话主要分布在嘉禾、临武、宜章、桂阳、资兴、汝城6县市,每县的土话又可划分小片,嘉禾5小片,临武5小片,宜章3小片,桂阳5小片,资兴5小片,汝城2小片,共25小片。
1、嘉禾县
(1)广发土话小片分布在嘉禾县西部的城关镇(珠泉)、广发乡、坦坪乡、莲荷乡、盘江乡、钟水乡、石羔乡、车头镇、田心乡、袁家镇(北部)10个乡镇。
(2)石桥土话小片分布在嘉禾县北部的石桥乡、肖家镇(部分)2个乡镇。
(3)普满土话小片分布在嘉禾县东部的普满乡、龙潭乡、行廊镇、肖家镇(部分)4个乡镇。
(4)塘村土话小片分布在嘉禾县南部的塘村镇一带。
(5)伴头土话小片分布在嘉禾县东南部的洋头乡、袁家镇(南部)2乡镇。
2、临武县
(6)城关土话小片分布在临武县南部的城关、武水、南强、土桥、双溪、西山林场、花塘(部分)等乡镇。
(7)楚江土话小片分布在临武县西部的楚江、武源、花塘(部分)等乡镇。
(8)麦市片分布在临武县北部的麦市、三合、镇南、万水、东山林场、大冲(部分)、香花岭(非矿区)等乡镇。
(9)汾市土话小片分布在临武县东部的汾市、土地、同益(部分)、大冲(部分)等乡镇。
(10)金江土话小片分布在临武县东北部的金江、接水、水东等乡镇。
3、宜章县
(11)赤石土话小片分布在宜章县东北部的瑶冈仙镇、长策乡、里田乡、新华乡、平和乡、赤石乡以及杨梅山镇的部分村庄,当地叫作“上乡话”。
(12)梅田土话小片分布在宜章县中部铁路沿线的麻田镇、梅田镇、浆水乡等乡镇。
(13)一六土话小片分布在宜章县南部的迎春镇、一六镇、岩泉镇、黄沙镇、栗源镇以及长村乡、东风乡、白沙乡、笆篱乡、天塘乡、关溪乡、莽山乡等乡镇,当地叫作“下乡话”。
4、桂阳县
(14)流峰土话小片分布在桂阳县西北部的流峰、欧阳海、莲塘、光明、华泉、华山、杨柳、白水、塘市、四里、板桥、洒洲等乡镇。
(15)飞仙土话小片分布在桂阳县西部的飞仙、余田、十字、古楼、六合、樟木等乡镇。
(16)洋市土话小片分布在桂阳县北部的洋市、东成、雷坪、青蓝、和平、敖泉、桥市等乡镇。
(17)仁义土话小片分布在桂阳县中东部的仁义好、银河、樟市、浩塘、黄沙坪、方元、燕塘、团结好、城郊、正和等乡镇。
(18)荷叶土话小片分布在桂阳县南部的荷叶、太和、清和等乡镇。
5、资兴市
(19)兴宁土话小片分布于资兴市中部兴宁、坪石、何家山、青市、连平、厚玉、旧市、龙溪等乡镇,当地叫作“街上声”。
(20)东路土话小片分布在资兴市东北部的皮石、汤市、兰市、彭市、烟坪、州门司、波水等乡镇,当地叫做“东乡音”。
(21)南路土话小片分布在资兴市南部的东坪、黄草、滁口、渡头、清江等乡镇,当地叫做“二都调”。
(22)西路土话小片分布在资兴市西部的碑记、木根桥、鲤鱼江等乡镇,当地叫做“文昌话”。
(23)北路土话小片分布在资兴市西北部的团结、七里、寥市、三都、香花、高码等乡镇,当地叫做“北路腔”。
6、汝城县
(24)城关土话小片汝城县除南部的盈洞、延寿、东岭、热水等乡镇确认为客家话,西部文明一带接近宜章土话,可独立成片,其他乡镇的土话与城关土话差异不大,可合为城关土话小片。
(25)文明土话小片分布在汝城县西部文明乡一带。
(二)湘南土话在永州市的分布
永州市除祁阳县(划入湘语)外,永州市其他十县市都有土话分布。谢奇勇(2002)将永州市的土话分为南北两大片,北片7小片,南片26小片,共33小片土话。
永州市北片土话分布在北部东安县、冷水滩区,芝山区等3县区,可分为7小片土话,其中东安4小片,冷水滩2小片,芝山1小片。
1、东安县
(1)花桥土话小片分布在东安县北端南桥镇、大盛镇、花桥镇。
(2)新圩江土话小片分布在东安县北部的新圩江镇。
(3)井头圩土话小片分布在东安县中、东南部的井头圩镇、白牙市镇(部分)、大江口镇(部分)、石期市镇(部分)、水岭乡(部分)。
(4)高峰土话小片分布在东安县南端的横塘镇部分村庄(多属原来的高峰乡)。
2、冷水滩区
(5)普利桥上话小片分布在冷水滩区北端的普利桥镇(部分),花桥街镇(部分)。
(6)岚角山小片分布在冷水滩区南部的岚角山镇(部分)。
3、芝山区
(7)接履桥小片分布在芝山区北部的接履桥镇的部分村庄。按照地域与语音接近的标准,普利桥小片可以并人花桥上话,接履桥小片可以并入岚角山小片。
永州市南片土话分布在南部7县:新田、蓝山、宁远、道县、江永、江华、双牌。可分为26小片,其中新田4小片、宁远7小片、蓝山4小片、道县4小片、双牌1小片、江永3小片、江华2小片。
4、新田县
(1)南乡土话小片分布在新田县南部的城东(部分)、枧头、十字、金盆圩、茂家、三井、石羊、知市坪、大坪塘、高山、新圩、新隆、陶岭等13个乡镇。
(2)北片土话小片分布在新田县西部的田家、冷水井、毛里三个乡。
(3)“桂阳土话”小片分布在新田县东北部与桂阳县(属郴州市)相邻的莲花、金陵、门楼下、知市坪、大坪塘、新隆6个乡镇。因与相邻的桂阳县土话相同,当地称为“桂阳土话”。
(4)“嘉禾土话”小片分布在新田县东南部与嘉禾县(属郴州市)相邻的新隆(部分)、陶岭两乡镇。因与相邻的嘉禾县土话相同,当地称为“嘉禾土话”。
5、宁远县
(5)东路平话小片分布在宁远县中部的舜陵、天堂(部分)、冷水三镇(《宁远平话研究》一书记录了逍遥岩村土话,逍遥岩村属舜陵镇)。
(6)北路平话小片分布在宁远县北部清水桥、鲤溪、柏家坪、保安、仁和、禾亭、太平7个乡镇。
(7)西路平话小片分布在宁远县西部的中和镇各村。
(8)南路平话小片分布在宁远县南部的水市、湾井、天堂(部分)三镇。
(9)张胡贺刘土话小片主要分布在宁远县东部冷水镇的部分村落。因村庄和姓氏不同,这种土话在当地分别被称为“张家土话”、“胡家土话”、“贺家土话”、“刘家土话”。
(10)王骆单土话小片主要分布在宁远县东部太平镇的部分村落。因村庄和姓氏不同,这种土话在当地分别被称为“王仲胡话”、“骆全土话”、“单家土话”。
(11)下坠土话小片主要分布在宁远境内东端太平镇的部分村落。当地称“下坠土话”(“下坠”为村名)。
6、蓝山县
(12)楠市土话小片分布在蓝山县西北端的楠市镇、祠堂好乡、蓝屏乡以及正市乡、总市乡的一部分地区。
(13)城关土话小片分布在蓝山县中部的城关镇(塔峰镇)、竹管寺镇、龙溪乡以及总市乡、火市乡的大部分地区。
(14)太平土话小片分布在蓝山县东北部的太平坏乡、土市乡、大洞乡、洪观乡,另有毛俊镇的栗江头、沙溪等村和尚屏乡的禾家田等村的唐姓村民均说此种方言。
(15)新圩土话小片分布在蓝山县东部的新圩乡、早禾乡、田心乡(即新圩镇)以及大洞乡部分村子。
7、道县
(16)小甲土话小片分布在道县东部的白芒铺乡和蛤坝镇(小甲村属白芒铺乡)。
(17)祥林铺土话小片分布在道县西南部的祥林铺、新车、清塘(部分)、营江(部分)、万家庄(部分)、审章塘(部分)5个乡镇。
(18)仙子脚土话小片主要分布在道县西北部的仙子脚镇。
(19)梅花土话小片主要分布在道县北部的梅花镇、寿雁镇。
8、双牌县
(20)理家坪土话小片分布在双牌县南端的理家坪、打鼓坪、江村三乡,这些地方原属道县,当地称这些地方的土话为“道县土话”。
9、江永县
(21)城关土话小片分布在江永县东北部的城关、厂子铺、井边、允山、千家垌、上江圩、铜岭山7个乡镇(场)。
(22)引夏层铺上话小片分布在江永县南部的夏层铺、冷水铺两乡。
(23)桃川仁话小片分布在江永县南部的桃川、蓝溪、城下、粗石江、清溪、上洞、源口7个乡镇。
(24)松柏土话小片分布在江永县东南部的松柏、黄甲岭两乡当地又称“七都话”(松柏一带)、“六都话”(黄甲岭一带)。
10、江华县
(25)“梧州话”小片主要分布在江华县西部的沱江、大路铺、桥市、白芒营、涛好、河路口、小抒、大好以及东南部的码市,共9个乡镇。又称“寨山话”。
(26)“八都话”小片主要分布在江华县西部的大路铺、桥市、白芒营、大石桥4个乡镇。
《宜章县志》中有一段话具体描述了当地方言的复杂情况:
民多汉语,亦有乡谈。军音类茶陵,商音类江西,新民音类福建。除土话外,其操官音者亦积久而讹,骤聆之不解为何字,……轻重清浊略异。近城方二十里内皆操官话,惟语尾轻重,章水流域与黄岑水流域稍异。平阿一洞十余村皆土话,其中杨性独操官话。……各区乡各有特殊之土语。
所谓乡谈,即土语;汉语、军音即官话,军音是守军带来的官话,表明这里土语与官话并存,且土语复杂,“各区乡各有特殊之土语”,官音在此也产生了讹变,以至“骤聆之不解为何字”。此外还有类江西的商音,类福建的新民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该地方言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从而形成了土话的复杂局面,这种情况在整个湘南极具代表性。湘南土话的构成成分中,还有古代少数民族的底层遗留、古方言、古通语成分,以及湘语、客家话成分。这种种成分堆积在一起,使得湘南土话的面貌显得复杂斑驳。显然,这些成分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若能用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分析这些语言成分的历史层次,将有利于认识土话的面貌。本章拟从词汇角度分析湘南土话的历史层次。
第一节:湘南土话词汇的底层分析
底层语言成分的产生必须有民族底层作为前提,在分析湘南土话词汇的底层成分之前,先回顾一下湘南地区(并湖南)的民族底层。考古成果证明,商周时期湘资流域与玩澄流域分布着两个不同的部族集团,前者属百越集团,即后来发展为壮侗语族的先民,后者说法纷纭,童恩正认为“应该是楚地蛮族之后,也是近代苗瑶语族各民族的先民”。去、关一于湖南(尤其是湘南)有过百越分布的历史,傅举有曾认为:“湖南古代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湘南地区,是经过越文化的一支-杨越文化,再向楚文化发展的。”②史书的记载如,《战国策》卷五秦策:“吴起为楚悼王罢无能,废无用,……南攻杨越,北并陈蔡”。《后汉书·南蛮列传》:“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战国策》具体指出是南平杨越,而《后汉书》则更明确地指出是洞庭、苍梧。洞庭在湖南的北部,苍梧即今湖南南部的九疑山一带。湖南有过苗瑶等族先民分布的历史则史书多有记载,史书记载湖南蛮叛的历史,多提到桂阳蛮、零陵蛮、长沙蛮、武陵蛮,桂阳、零陵即包括今湘南地区。这些蛮族即今苗瑶等族之先民。至战国时,越族、蛮族受到楚国的吞并,“至诸夏势力之侵入湖南,则要始于战国初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取洞庭、苍梧之地,于是湖南之东部湘、资二流域人于楚。其后复西向并吞玩、澄二流域,曰巫中,而湖南之全部皆入于楚矣。”③这些被吞并的民族一部分滞留原地,慢慢被强大的华夏民族汉化,一部分则退避到偏远山区,其领地日渐缩小。湘南地处偏僻山区,少数民族滞留的时间比湘中、湘北要长,湘南地区的偏远山区中,还居住着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后裔。因此底层民族遗留下来的底层语言成分,湘南地区明显多于湘中、湘北地区。“底层语言成分”的含义是:当一个地区的语言被另一种新来的语言取代的时候,“战败”语言的某些成分有可能残留下来成为战胜语言的底层成分。④底层语言理论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语言学家雅科夫·布列兹托尔夫(J.H.Berdsofrf,1790-1841)最先奠定的。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研究语言底层的著作很多,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研究较多的是今南方方言吴、闽、粤语中的古越语底层成分。为与同源词现象相区别,一些专家研究古越语底层词、底层现象一般遵循以下一些原则,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湘南土话底层词汇现象的原则。
1、这一类型底层母语与习得语言的关系属于“战胜”与“战败”的关系,而且底层母语已死亡。所以,有必要假设一个与“战败”语言有血缘或直接继承关系的现行语种为研究的参照点。拟议中的古百越语是指今侗台语族及其他东南亚语种分化之前的母语,所以可以以现今侗台语族或其他东南亚语种作为研究的参照点。
2、底层成分必须有历史人文背景。即古百越语的底层只能在古百越族活动栖息的范围内寻找。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表明,古百越活动、栖息的范围大致在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所以,汉语里的古百越底层成分只能在今长江以南的汉语南方方言中寻找。
3、在文献记载中,这些成分仅使用于南方,仍为汉语南方方言和侗台语族、东南亚有关语种所共有,而不见于汉语北方方言。
4、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为汉语南方方言和侗台语族、东南亚有关语言所共有。
5、古代字书、韵书等虽有记载,但未说明通行区域,从汉语本身的发展历史又无法说明和解释的,不见于汉语北方方言。
由于湘南地区的底层民族有古百越与蛮族两个民族集团,研究湘南土话的底层成分时,用子比较的现行语种是与这两个民族集团有继承关系的壮侗语族与苗瑶语族的语种。湘南土话的底层词汇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1)底层残留现象体现在词语的语音形式上;(2)词汇意义上的底层词;(3)语法意义上的底层词。
第二节:湘南土话词汇中的古语层
一种方言的基本词汇中,不仅有古代共同语(古通语)词,也有古方言词,当然也有不少近现代共同语的词语和方言词语。湘南土话中,不少古通语词与古方言词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口语中,体现了土话存古的特点。下面分别分析土话中的古方言词与古通语词(古通语词只分析那些不为现代共同语通用的词语)。
一、古方言词语
扬雄的《方言》记录了秦汉时期的汉语方言,书中多次出现“南楚”、“江湘之间”、“南楚江湘之间”、“湘玩之会”等地名,记录了这些地方的方言词语,这些地点大致就在古楚语流行的范围之内。古楚语包括湖北、湖南(南楚江湘之间)和长沙中游南岸一带,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今天湘语的前身。古楚语同时也是湘南土话的前身,这从《方言》所记载的古楚语词至今仍为湘南土话沿用得到证明,例如:
二、古通语词
见于古籍记载却又没注明使用范围的,一般是古通语词。有一些古通语词现代汉语已不使用,或不能独立成词只能作为语素使用,在湘南土话中却仍然作为词语沿用。这其中有三种情况:(1)不见或少见于外区方言的古通语词;(2)普遍见于其他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的古通语词;(3)只在少数点或个别点使用的古通语词。下面分别说明。
1、在湘南土话中普遍使用却不见或少见于外方言区的古通语词
词汇特色词中的“隘”(窄)、“觑”(看)、“恐”(害怕)、“憷”(痛)、“樵”(柴)、“铛”(铁锅)、“领”(件,量词)等,均为古通语词,今普遍用于湘南土话,却不见或极少见于外区方言。特色词中的部分古通语词或见于个别外区方言,如“话”(说)又见于赣语,“息”(曾孙)、“食”(吃)、“着”(穿)、“岭”(山)又见于客家话,“钁头”(锄头)又见于客赣方言,“卵”(蛋)又见于闽、客赣方言等等。这些古通语词在湘南土话中的分布及源流考释见第二章词汇特色词分析,此不赘。
2、在湘南土话中普遍使用同时也见于其他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的古通语词
有一些古通语词,湘南土话普遍使用,同时也见于其他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这些词如:
索绳子。《广韵》入声铎韵苏各切:“尽也,散也,又绳索。”今湘南土话绳子多说“索”、“索子”或“索仔(崽)”。
面脸。《广韵》去声泉韵弥箭切:“向也,前也,颜前也。”《说文》:“颜前也,从百象人面形。”今湘南土话脸说“面”。
扌刍执持。端。《集韵》上声有韵侧九切:“持也。”今湘南土话把屎、把尿多说“扌刍屎”、“扌刍尿”。
炙烤。《广韵》人声昔韵之石切:”说文曰炮肉也,从肉在火。”今湘南土话烤火多说“炙火”。
徛站立。《广韵》上声纸韵渠绮切:“立也。”今湘南土话站立多说“徛”。
淋浇。《说文》:“以水沃也。”《玉篇·水部》:“水浇也。”今湘南土话浇水、浇粪多说“淋水”、“淋肥”。
圞圆的,完整的。《广韵》平声桓韵落官切:“团圞,圆也。”今湘南土话沿用“圞”,如鸡蛋吃整的,整“圞”。
3、只在少数土话点甚至个别点使用的古通语词
廒《五音集韵》豪韵五豪切:“廒,仓廒也。”《字汇·广部》:“廒,仓廒。”按:廒即粮仓,见于蓝山太平、新好、嘉禾行廊、宜章赤石、资兴兴宁等土话中。
东司厕所,见于宋代。《宗门武库》:“钱弋郎中访真净,说话久,欲登涵,净令行者引从西边去。钱遵云:“既是东司,为什么却向西去?”《张协状元》十出:“做殿门由闲,只怕人掇去做东司门。”乡厕所说“东司”,见于湘南下述土话点:嘉禾塘村、蓝山太平、蓝山新好、桂阳银河。银河还有“东司麻拐”一词,谓“蟾蛛”,因蟾蛛常伏厕所旁得名。本地人解释“东司”是因厕所位于住房的东方而得名,即“东方的厕所”。“司”本字当为“茨”,《广韵》脂韵疾资切:“茨,茅茨。”“茅茨”本为“茅屋”义,厕所多为简陋茅屋,故“茅茨”后世多指厕所。“茨”湘语多念51,音同“司”,故“东司”之“司”实为同音字,本字应为“茨”。厕所说“东司”也见于外区方言。《汉语方言大词典》“东司”见于徽语(浙江建德)、吴语(浙江浦江、寿昌、温州)、赣语(江西莲花、福建建宁)、闽语(广东潮洲、汕头)(第一卷1192页)。
腹《广韵》人声屋韵方六切:“腹肚”。即肚子。《庄子·逍遥游》:“堰鼠饮河,不过满腹。”“腹”今口语已不独立运用,作为构词语素构成的口语词也极少,但在江永城关土话中,“腹”[pu5]参与构成一大批口语词,“腹”位于腹腔内,因此可以比喻引申出“里面”的意思,从而又可构成一大批词或短语(这时往往加音节“紧”合成“腹紧”,表示“里面”的意思)。
穴《广韵》人声屑韵胡决切:“窟也”。今土话表示孔、洞的意思,有的土话加词尾“古”构成“穴古”。“穴”声母念[f]或[x]符合匣母今读常例。
椑《广韵》平声支韵府移切:“木名,似柿。”今湘南一些土话中称呼柿子。
咮嘴。《集韵》去声遇韵朱戌切:“咮,喙也。”江永称嘴巴为“咮夹”。
归回。《广韵》平声微韵举韦切:“还也。”宁远平话有“归去”。
簋大碗。《广韵》上声旨韵居洧切:“簋祭器受斗二升内圆外方曰簋。”江永有“簋碗”。
阶梯子。《广韵》平声皆韵古谐切:“阶,级也。释名曰,阶,梯也。”宁远:“搬阶来上楼。”
啜喝,饮。《广韵》人声薛韵昌悦切:“茹也。”宁远平话有“啜水”、“啜酒”。
每个土话点都可以举出一批仍活跃在口语中的古通语词,此不一一赘述。以上略举湘南土话中古方言词与古通语词数例,窥一斑而知全豹,以此来了解湘南土话词汇基础层中地域性与存古性的特征。
第三节:湘南土话词汇中的湘语层
如前所述,湘南土话与湘语有共同的来源,即源于古楚语,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湘语作为一种强势方言,对湘南土话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以词汇而言,湘南土话与湘语的接近率最高,这其中,有土话、湘语与共同语共同的成分,也有湘语渗透融人土话的成分。后者在下面举例说明。
一、一些具有湘语特色且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融入了土话
如“婆”、“崽”,这是两个具有湘语特色的语素,这两个语素在湘语中构词能力很强,在湘南土话中也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下面稍加分析。“婆”是女性或雌性标志,在湘南土话中可构成女性称谓词,如“寡婆”、“颠婆”(女疯子)等,可构成雌性动物词如“牛婆”、“鸡婆”等。“崽”本义指儿子,可构成男性小辈称谓,如“孙崽”、“外甥崽”,也可构成幼小动物名词,如猪崽(猪崽子、猪崽崽)、鸡崽(鸡崽子、鸡崽崽,“崽”或写作“仔”)。在广泛的构词活动中,“婆”、“崽”的语义泛化以至虚化,最终语法化成词尾,可构成大量的无性别,非动物的词,“婆”、“崽”不表实义,如“奶婆”(乳房)、“虱婆”(虱子)、刀崽(小刀儿)、沙崽(沙子,“崽”或写作于“仔”)。关于“婆”、“崽”的词尾用法,我们在“构词方式”一章中有详细论述。“婆”、“崽”构词能力极强,由此形成的湘语特色在湘南土话中显得十分突出。下面列举湘南土话与湘语中几个带语素“婆”、“崽”的词进行比较,以小见大,说明“婆”、“崽”在湘南土话与湘语中的使用情况。
二、一些具有湘语特色的词融入了土话
鲍厚星先生在论述湘语的特殊词汇时认为意(儿子)、女(女儿)、禾线子(稻穗)、口(tsai)雨(琳雨)等都是湘语中内部比较一致的特殊词语。此外像家爷(公公)、家娘(婆婆)、满满(叔父,本字为“晚晚”)等,也都是湘语中内部比较一致的特殊词语。这些词语也为湘南土话广泛使用,下面列表说明(“崽”、“女”并称为“崽女”,即“儿女”的意思,表中用“崽女”一词)。
三、词语读音上的湘语特征
湘语的突出语音特征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一般不送气。永州境内的土话大多具备这一特征,如东安、道县、江永、江华、新田(南乡)等地的土话(东安花桥土话保留了浊音,同南片湘语;冷水滩岚角山土话大多念浊擦音,也可以视同南片湘语)。上述湘语特征具体体现在词语的读音上,使词语的读音带上了浓厚的湘语色彩(例见下一节表6-2)。总之,湘南土话与湘语地理上相连,今处同一行政省区,孕育于同一母体-古楚语,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相生相伴,与其他方言比较,湘语与湘南土话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湘语对湘南土话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早的。从词语读音的角度来看,永州境内的土话湘语色彩更浓。
第四节:湘南土话词汇中的客赣语层
受移民的影响,湘南土话词汇中也渗人了赣客成分。湖南在历史上曾接纳过大量外来的移民,其中以江西移民为大宗。“江西移民自唐末五代始,宋元递增,至明代而大盛”,①最终形成“江西填湖广”的局面。如谭其骥先生所说:“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江西移民的大量进人,必然给湖南方言包括湘南土话带来赣语的影响,就湘南土话而言则还有客家话的影响。谭其壤先生对湖南人由来研究的结论之一是:“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北部”。③而江西南部为部分客家先民在第二次迁徙时(唐末)驻留之地,从而形成赣南的客家话区,客家先民在以后的迁徙中自东往西,自赣南而湘南,在湘南的边境地带形成零散的客家话分布点,从而带来了客家话对湘南土话的影响。下面分述赣语、客家话对湘南土话词汇的影响。
一、赣语对湘南土话词汇的影响
从纯词汇的角度来看,很难列举为湘南土话吸收的赣方言特征词,这恐怕和赣语与湘语、客家话关系比较密切因而较难提取赣语特征词有关,如湘语中的“崽”、“女”、“婆”赣语也广泛使用。因此从词语的语音形式入手分析,更便于了解赣语对湘南土话词汇的影响。赣语语音的突出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律为送气清音。湘南土话古全浊声母的今读有很多种类型,最主要的是以下四种类型:(1)浊音不送气型,如东安花桥土话。(2)清音不送气型,如江永城关土话。(3)清音送气型,如蓝山新好土话、临武麦石土话。(4)业定母不送气、群从澄崇母送气型,如宜章赤石土话。其中第3类与赣语一致,第4类业定母不送气在上文我们分析为古越语的底层遗留现象,而群从澄祟送气则受赣语的影响。因此,湘南土话中凡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送气的词语,均打上了赣语的痕迹。下面列举部分例词(见表6-2,表中黑体字为送气音节)。表格中土话点的顺序从西向东排列,西部永州境内的东安、冷水滩、道县、江永、江华、新田基本不送气,中部的宁远、蓝山有送气现象,而东部郴州境内的所有点都存在塞擦音声母字读送气音的现象。很显然,送气现象是源于东部赣语的影响,自东而西推进,其影响力尚未波及湘南的西部。因此,从词语读音的角度来看,郴州境内的土话赣语色彩浓厚一些。
二、客家话对湘南土话词汇的影响
客家话对湘南土话词汇的影响十分明显,土话特色词中有一部分词语便源于客家话的影响,如源于古通语的“息”(曾孙)、“食”(吃)、“着”(穿)、“岭”(山),后起的“地”(坟墓)、“担竿”(扁担)等(见特色词分析)。此外如下述在土话中运用较广泛的词语也来自客家话的影响:姑丈(姑父)、姨丈(姨父)、姊丈(姐夫)、衫(衣)、洗身(洗澡)。下面略加分析。
姑丈、姨丈、姊丈
大部分土话点称姑父、姨父、姐夫分别为姑丈、姨丈、姊丈。称姑父、姨父为姑丈、姨丈,见于客家话(如梅县)和粤语(如广州)、闽语中,称姐夫为姊丈只见于梅县、建匝话中(《汉语方言词汇》290页、293页、299页),《客赣方言调查报告》中,大部分客家话点说“姑丈”、“姨丈”、“姊丈”(335页、336页、338页)。可见湘南土话中“姑丈”、“姨丈”、“姊丈”的说法主要来自客家话的影响。
衫、衫裤
湘南土话部分点称“衣”为“衫”,称“衣服”为“衫裤”,这些土话点如江华涛抒、宜章赤石、资兴兴宁、汝城壕头等。“衫”、“衫裤”还可构成一大批词和短语,如江华涛好土话。“衫”、“衫裤”主要见于客家话、粤话、闽语(见《汉语方言词汇》141页、142页,《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3726页、3727页),而客家话对湘南土话的影响最直接。
洗身
洗澡说“洗身”,客家话、粤语、闽语均有这种说法(见《汉语方言词汇》379页,《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4387页),受这些方言尤其是客家话的影响,湘南部分土话点也有这种说法,如蓝山太平、嘉禾塘村、广发、新田茂家、宜章赤石、汝城壕头等地洗澡说“洗身”,相应地擦澡说“抹身”。
第五节:湘南土话词汇中的官话层
湘南土话区在语言使用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本地人一般能同时使用两种方言,对内使用土话,对外使用官话,形成土话与官话并用的双方言现象。这样,官话与土话的互相影响便不可避免了。而官话作为湘南地区各县之间的通用语,对土话的影响尤其显著。官话进人湘南地区的历史较晚。湘南地区的官话属西南官话,有两方面的来源,其一是来自广西的西南官话的影响。周振鹤、游汝杰曾有过论述,湖南官话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湖北来,……
二是从广西来,这一路影响分成两支。……另一支自西向东进人湘南。”①广西的西南官话形成于明朝,见梁敏、张均如的论述:“西南官话是明朝傅友德、沐英等人平蜀征滇、调北填南之后才大量进人广西的,历史比平话短得多。”②广西桂北与湘南地理上相连,其官话传人湘南是自然的现象,湘南本地人说,他们与桂林人说西南官话,几乎没有多大差别。关于湘南西南官话来自广西桂北,范俊军也有过论述:“西南官话在湘南是后来者,最早也在明末以后由西南经桂北进人湘南。”③湘南西南官话来源之二是宋、明时期的守军。张伟然认为:“关于这一地区官话的由来,史籍中缺乏直接记载。笔者认为与宋、明时期屯戌于此的军户有未。”作者列举了宜章和永州的资料,如宜章明初迁来的53个氏族中,有51族因军屯而来,而军户应该是讲官话。“由此可见,这里官话流行主要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卫所屯丁。”西南官话对湘南土话产生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以词汇而言,大致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官话对土话词语读音的影响,二是官话词语的借入。
一、官话对土话词语读音的影响
官话对土话词语读音的影响有语音系统变化带来的影响、音类的影响、官话音、土话音共存等现象。
1、语音系统变化带来的影响
湘南土话音系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古全浊声母清化(只有东安、冷水滩等受湘语影响大的点保留浊音),而与之相连的南部湘语一般保留浊音,很显然,湘南土话古全浊声母清化是双方言中官话影响的结果。声母清化带来声母系统的简化,从而向官话系统靠拢。湘南土话各点的声母与该地官话的声母大多在数量与音值上接近,有的甚至相同。韵母与声调的情况复杂一些,官话与土话的差异相对大一些,但官话对土话的影响明显存在。王福堂先生曾分析过临武城关官话与土话语音系统上的关系:两种话的声母完全相同,韵母和声调数量差别很小,韵母类别、元音音值、调类分派和调值的差别也不大,语音系统非常近似。大量音值相同的声韵调组成音值相同的音节,使官话和土话在语音面貌上渐趋相同。而这种音系的接近是强势的官话向土话渗透的结果(当然,临武官话和土话语音系统的趋同,并没有导致字音的趋同,即就单字音而言,二者的区别还是明显的)。①官话对土话语音系统的影响,最终会落实到词语的读音的,导致土话词语的读音慢慢向官话靠拢。当然这种渗透影响是非常缓慢的,也是不均衡的,有些土话区,官话、土话趋同的速度稍快,如临武;有些土话区,官话、土话趋同的速度慢,如江永(王福堂,1999)。就湘南地区整体情况而言,官话与土话的差异还很大,一般无法对话。
2、音类的影响
上述官话对土话语音系统的影响带来的是语音系统内部声韵调配合成音值相同的音节,使官话和土话在语音面貌上趋同。音类的影响指在官话与土话的接触过程中,官话音影响了土话词语音节的某个音类,或声母,或韵母,或声调,而不是整个音节,从而产生异读现象,与原有的土话音形成文白异读,可分为声母的文白异读,韵母的文白异读,声调的文白异读。文读音接近官话音,是官话影响的结果。如宜章土话中声调的文白异读现象:这里的文读音为官话声调,白读音为土话声调,说明文读音是受官话影响产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没有双方言带来的官话的强势影响,土话也会出现文白异读现象,正如同非双方言区存在文白异读一样,这与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北人南迁以及共同语的普及密切相关。相反,湘南地区官话的引进,却让有些土话中文白异读现象减少,因为双方言区的人们有官话对外交流,土话不需要对外交流,所以土话可以固守原状,较少文白异读出现,如陈晖认为:“在官话土话并存的双语区,许多字都有两种读音,一个是官话音,一个是土话音。从某种意义上讲,官话音就是文读音,土话音就是白读音,但我们只将梗摄这种一字两读的现象看作文白异读。”可见真正属于土话系统的一字两读的文白异读现象不多。我们在调查土话时也发现很多土话一字两读的情况不多,倒是存在一个字只有文读音(往往见于书面语用字)或只有白读音(往往见于口语用字)的现象。总之,文白异读现象比较复杂,需要专文探讨。
3、官话音土话音共存
在官话土话并存的双方言区,一般的字(词)都有两种读音(只要是官话土话都说的),一种是官话音,一种是土话音。尽管这时官话与土话是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官话系统并没进入土话系统,但毕竟这里存在着一个字(词)有官话音土话音共存的现象,不同于其他方言,而这一现象是官话对词语读音所产生的影响。《临武方言》(李永明,1988)《词汇》章列举了官话词与土话词,其中大量词语官话土话同形,可以之为例:官话音与土话音一般总有程度不同的区别,但在调类调值相同的情况下则有可能一致,如“光”的官话音土话音都是[kuaŋ33]。
二、官话词语的借入
一些书面色彩浓的词语和新词语,土话往往照般官话,从官话中直接借人,如蓝山太平土话中的例子:太平土话中,上述词语只有官话说法,没有土话说法,人们在土话交往中说到这些词语时,便用官话,将这些词语连音带义借人土话。关于日期的表达,土话区人们有官话和土话两套用语,说公历(一号、二号……)用官话,说农历(初一、初二……)用土话,因公历是后起的日期表达法,而农历是千百年沿用的“老黄历”,下面是太平土话关于日期表达的两套用语:以上是土话词汇中的官话借词举例。我们在调查单字音时,发现《方言调查字表》中有不少非口语用字、不常用字也没有土话说法,只有官话说法,这些字不好说是土话中的官话借词(字),因为这些字土话一般不说。作为一种官话现象,在此提及。以《方言调查字表》第25页效开三宵韵在蓝山太平话中的调查情况为例,霄韵字共88个,其中只有官话音的字35个,占总字数的39.7%。这个比率虽然不全等于整个字表中官话字的比例,但也可以大致反映这种情况。
下面将这些官话字开列出来。总之,官话作为一种通用语言的引进,给土话词语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也使各县土话失去了交融的机会,其差异、分歧得以保留下来。
第六节:土话创新词
湘南土话在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来丰富自身。这些词语既为创新词,就应该是土话特色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该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现象为各方言区共有,只是命名有土话特色,如我们在“词汇特色词”中分析过的六谷仔(玉米)、水袜(袜子)、花钱(钱)、纸炮(爆竹)、扯箱(抽屉)、椅子凳(椅子)、梦梦(做梦)、话话(说话)、摇(动)等词语。一种是代表湘南特有事物、现象的方言词语,下面举例分析后一种类型。
一、表示湘南地区特有建筑的词语举例
上天屋/上堂屋/上厅屋下天屋/下堂屋/下厅屋天池下/天井神龛/神台天屋门/大门巷道门巷道厢房屋/一栋屋间子这是湘南地区有关老式民居的一些词语。湘南地区老式民居比较独特,整栋房子是一个炮楼式的四方体,一般为上下两层,一楼从正门进,正门叫“天屋门”或“大门”(不同的土话点叫法不同,并非同一种土话中有几种叫法,下同),正对大门的是大厅,大厅被中央的天井隔成里外两部分,里面部分叫“上天屋”或“上堂屋”、“上厅屋”,外面部分叫“下天屋”或“下堂屋”、“下厅屋”,中间的天井就叫“天井”或“天池下”,天井是一个正方形的池子,用于接屋檐水,有的地方天井里还堆放垃圾。上天屋的尽头是神完,又叫“神台”,是供祖宗牌位的地方。厅堂的两侧是厢房,每侧各有5间房屋,这些单间房屋又叫“间子”,每间房屋有两扇门,一扇通往厅堂,一扇通往屋外的巷子,通往巷子的门叫“巷道门”,巷子叫“巷道”,地面是石板路。这样的一栋房子叫“屋”或“一栋屋”,一栋屋可以住几代同堂的一户人家。每栋房子之间由巷道隔开,房屋的布局十分密集。据我们的调查,道县仙子脚、蛤坝、新田茂家、嘉禾行廊、塘村、桂阳银河、汝城壕头均有这些说法,有的地方还保留了这种民居,有的地方因这种民居已绝迹而不说这些词语了。嘉禾塘村镇保留了比较完整的老式民居,下面附塘村镇民居平面图。
二、表示湘南地区特殊饮食的词语举例
酿豆腐:湘南地区特色菜肴。将猪肉剁成肉泥,和以作料,填人方块油炸豆腐内,在油锅内稍煎,再加水炯熟而成。湘南地区普遍有这种菜肴。宁远谚云:“宁远酿豆腐,名扬永州府。”有些地方(如蛤坝、太平)还用同样方法酿制辣椒、苦瓜,称“酿辣椒”、“酿苦瓜”。
血肠:湘南地区特色菜肴。将鲜猪血灌人洗净的猪肠中,煮熟,切片,再加工成菜肴。有的地方叫“灌肠”、“血灌肠”。
血鸭:湘南地区特色菜肴。宰鸭时,把米醋酒人鸭血中,使其成为不凝固的血浆,拌入作料,然后将鸭肉切成小块,投入血浆烩炒,色似红烧。
黑糊子酒:蓝山特产。将糯米酒封坛乡放猪、牛栏粪肥中沤几个月,使酒在坛中升温,温度可达上100度。开坛后滤酒饮用,酒色变黑,味甘醇,酒性烈。
倒缸酒:嘉禾特产。将水酒兑人酿制好的江米酒中封存而成。宁远叫“拖缸酒”。
油茶:蓝山特产,道县、嘉禾等地均有。将冻米、核耙(切块)、花生、豆子、芝麻等用茶油炸过,加入盐、姜、茶叶,冲人沸水即成。
三、反映湘南地区特殊婚俗的词语举例
坐歌堂:湘南婚俗。女子出嫁前,村镇上的姐妹姑嫂们陪伴女子轮番唱歌,叫坐歌堂。歌堂即唱歌的地方,可以是女子闺房或堂屋。也有说“摆歌堂”的(江永)。
嘈屋江永:新娘出嫁前三天邀女伴聚会的一种仪式,唱歌哭别。
哭嫁:出嫁女子唱哭嫁歌告别亲友。
哭歌江永:新娘出嫁前举行的一种仪式,又唱又哭,与亲人告别。
小歌堂江永:新娘出嫁前两天哭歌的地方。
大歌堂江永:新娘出嫁前夕哭歌的地方。
走火蓝山:女子出嫁前夕,人们持香火蜡烛,唱歌跳舞送别新娘,叫走火。
为更好地了解湘南婚俗,下面转录《江永方言研究》中的几节《伴嫁歌》歌谣。
伴嫁歌
一张抬子四四方,
一个猪头摆中央,
两边坐起唱歌女,
中央坐起媳妇娘。
媳妇娘媳妇娘,
还未开声哭你娘,
哭了爷娘哭姊妹,
哭了姊妹坐歌堂,
坐起歌堂慢慢唱,
一唱唱到大天光。
送姊送到荷叶塘,
摘匹荷叶包砂糖,
砂糖好吃路途远,
姊妹好要路途长。
总之,湘南土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层层累积发展演变而成的“特殊之土语”。
1、体例说明
方言本字考释的主要依据,一是《广韵》、《集韵》、《说文解字》等著作对本字的释义和注音,二是流峰土话与中古音之语音对应规律和字义的相关性。考释体例如下:
(一)先例本字,用国际音标注音,再解释字义,并举流峰土话的例句,而后列出古代文献里有关对本字的注音及释义,最后对流峰土话语音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加以说明。
(二)方言例句超过一个的,用“|”隔开,句中重复出现本字的,一律用“~”代替;句中一些难懂的方言字,用小字加注说明。所求本字按流峰土话声韵调顺序依次排列。
2、本字考释
【疪】pi42 久坐后肢体麻木。如:坐大半天嘞,脚感觉好~ 哦∣我脚和手好 ~。《集韵》去声质韵帮母必至切:“~,足气不至病。”《说文》:“~,足气不至也。”徐锴《说文系传》:“今人言久坐则足 ~ 也。”本义是久坐后因血气不至而产生的腿部麻木,今流峰话泛指肢体麻木。中古帮母今流峰话读[p]声母,质韵帮组字今读[i]韵母。
【滗】pi42 挡住器物的边沿,把液体或残渣倒出去。如:~ 淘米水冒不要拿把米一起 ~ 出去嘞。《广韵》入声韵鄙密切:“去渣”。又《集韵》入声质韵逼密切:“去渣”。中古帮母今流峰话读[p]声母,质韵帮组字读[i]韵母,古清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去调。
【菢】p‘e44 孵蛋。如:老鸡婆 ~ 嘞一窝鸡崽崽。《广韵》去声号韵薄报切:“鸟伏卵。又《集韵》去声号韵薄报切:“鸟伏卵”,两书注音及释义相同,本义指鸟孵蛋。并母今流峰话一律清化为送气声母[p‘],效摄字今读为
[e]韵母。
【滮】p‘ie33 液体往外喷射、流淌。如:水桶烂嘞个眼洞,水一下就 ~出来嘞。《广韵》平声幽韵皮彪切:“水流貌”。又《集韵》平声幽韵皮虬切:“《说文》:水流貌”。并母今流峰话一律清化为送气声母[p‘],幽韵部分字今读[ie]韵母。
【湓】p‘en44 水满了之后向外溢出。如:倒茶冇不要倒得太满,哈都 ~出来嘞。《广韵》平声魂韵蒲奔切:
“水涌也”。 又《集韵》上声魂韵步奔切:“水溢也”。 并母今流峰话一律清化为送气声母[p‘],魂韵今读[en]韵母。
【沕】mi42 潜水。流峰话把潜水称作潜 ~,如:你好厉害哦,潜 ~能潜几分钟!《集韵》入声质韵莫笔切:“潜藏也”,潜藏即潜入水中隐藏。明母今流峰话读[m]声母,质韵今读[i]韵母。
【渳】mi42 小口地喝。流峰话中的“渳”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抿”,如:烧酒咯的度数蛮很大,~ 一口就可以了。《集韵》上声纸韵母婢切:“饮也”。又《广韵》上声纸韵绵婢切:“水貌;《说文》:饮也”,意为饮用。明母今流峰话读[m]声母,纸韵于唇音前今读[i]韵母。
【碓】tuε31 舂米。流峰话除指舂米用的石碓外,也用作动词,指用碓舂米。《集韵》去声队韵都内切:“《说文》:舂也”。又《广韵》去声队韵都队切:“杵臼”,杵臼是舂米用的一种工具。端母今流峰话读[t]声母,队韵今读[uε]韵母。
【蘯】t‘aη31 将盛在器皿中的液体用手摇荡,也指将衣物之类的东西在水里洗涤。如:白糖还唔曾没有溶解,你~一下。∣衣衫尽是泥巴子,你拿到江里~ 一下。《广韵》平声唐韵徒朗切:“涤器也”。《说文》:“涤,从皿,汤声”。流峰话古全浊声母今清化为送气清音,定母读[t‘]声母,唐韵今读[aη]韵母。
【捼】lo24 用两手揉搓。流峰话:衣衫尽是泥巴,你拿出去 ~一下。《广韵》平声戈韵奴禾切:“《说文》:两手相切摩也”。流峰话中古泥来母今混为[l]声母,戈韵今读[o]韵母。
【鐪】lu31 用火进行修补。流峰话今有鐪鼎、鐪锅等词,指锅或鼎破了小洞之后用火进行修补。《广韵》入声屋韵狼古切:“釜属”。来母今流峰话为[l]声母,屋韵今读[u]韵母,流峰话的中古次浊入声字今读上声。
【惀】len44 对某件事进行推测、揣摩、回想。流峰话:去年咯的事情我 ~唔不起来。此外,也有提醒、暗示的意思。如:记得帮我 ~渠他两句,要渠他把钱还我。《广韵》去声谆韵力遁切:“欲晓知也”,指试图知道某件事。来母今流峰话为[l]声母,谆韵于帮组、泥组、端组前今读[en]韵母,去声按中古声母的清浊分阴阳,阳去调值为 44,“惀”属来母字,故读[len44]。
【攎】lu24 把东西收集起来。“~ 柴”即用一种有木齿的工具把干柴草收拢。此外,流峰话也指通过不正当手段敛财,如:拿人家咯的钱总是往自家自己兜里 ~。《广韵》:平声模韵来母落胡切:“收敛也”。来母今流峰话读[l]声母,中古模韵今读[u]韵母。
【痨】le44 中毒。如:水里有毒,~ 死好多鱼。《集韵》号韵来母郎到切:“痨,《说文》曰:朝鲜谓饮药毒曰 ~”。《方言》卷三“凡饮药,服药而毒,北燕、朝鲜谓之 ~”。中古来母今流峰话读[l]声母,效摄字今读[e]韵母。
【圞】luan24 圆形的,也指完整的鸡鸭鱼等熟食。如:十五月亮最 ~|今日吃 ~ 鸡 ~ 鸭。《广韵》平声桓韵落官切:“圆也”。中古来母今流峰话读[l]声母,桓韵读[uan]韵母。
【篸】tsan42 用针线缝补衣物。如:我衣衫上咯的线路开了,你帮我~两针。《广韵》上声勘韵作绀切:“以针 ~ 物“。以针 ~ 物,其实就是用针缝物。精母今流峰话读[ts]声母,勘韵今流峰话读[an]韵母。
【灒】tsan42 液体溅出,也指水击中人或物。如:锅里咯的油滚沸腾得好起,一下就 ~嘞蛮多出来。∣今日我被滚水沸水 ~倒嘞。《广韵》去声寒韵则旰切:“溅也”。又《说文》:“淤洒也,一曰水中人,从水,赞声”。精母今流峰话读[ts]声母,寒韵今读[an]韵母。
【揰】ts‘eη31 用手使劲推。流峰话将“推”叫做“揰”:你~ 嘞我一下,差点跌倒我嘞。《集韵》去声用韵崇用切:“推也”。庄组字今流峰话读[ts‘]声母,用韵读[eη]韵母。
【黢】ts‘io33 黑乎乎的。该字在流峰话里不单用,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与“黑”搭配:黑~~。如:外面黑 ~~,你出门咯的时候记得带手电筒。《集韵》入声术韵促律切:“黑也”。清母今流峰话读[ts‘]声母,部分术韵字读[io]韵母。
【噍】ts‘ie44 咀嚼。流峰土话管咀嚼叫做噍,如:骨头~ 唔不烂。《广韵》去声宵韵才笑切:“嚼也 ”。从母今流峰话一律清化为[ts‘]声母,宵韵今读[ie]韵母(知二照二后面为[e])。
【爨】ts‘uan33 一种用烈火炖煮的烹饪方法。流峰话指用肉类食物放一定量的水做成汤:精肉 ~汤、鸡肉~ 汤。《集韵》平声桓韵七丸切:“炊也”。清母今流峰话读[ts‘]声母,桓韵今读[uan]韵母。
【搊】ts‘ε33 用手把某物端起、提起、抱起。流峰话:把炉子 ~到一边。《集韵》上声有韵庄母侧九切:“~,持也”。清母今流峰话无论洪细皆读[ts‘]声母,有韵精组少数字读[ε]韵母。
【牸】ts‘i44 未成年的雌牛。流峰话将成年的母牛叫做“牛婆”,将未成年的母牛叫做牛牸。《广韵》去声志韵疾置切:“牛牝也”,即年幼的雌牛。精母今流峰话读[ts‘]声母,志韵今读为[i]韵母。
【坼】ts‘a31 土地或皮肤因干燥而开裂。流峰话:田里半个月唔曾没有放水进,已经起 ~嘞 。∣皮肤好干哦,快起 ~嘞。《集韵》入声陌韵耻格切:“《说文》:裂也”。中古陌韵知组、庄组字今流峰话读[a]韵母。
【鉎】siaη42 铁锈。流峰话将铁锈称做“鉎”,如:锄头淋雨淋多嘞,起了好多 ~。《广韵》平声庚韵所庚切:“铁锈”。《集韵》平声庚韵师庚切:“铁衣也”。 庄组字今流峰话读[s]声母,庚韵部分字今流峰话读[iaη]韵母。
【蝈】ku藜谁31 蛙类动物。流峰话里称青蛙为“蟆 ~”。《广韵》入声麦韵见母古获切:“~,蛙别名”。《集韵》入声德韵见母骨获切:“~,虫名,蟆也”。中古见母今流峰话无论洪细读[k]声母,中古麦韵、德韵部分二等今流峰话读[u藜谁]韵母,清声母入声字今读上声。
【羹】kaη33 糊状的、比较稀的食物。流峰话主要指稀饭。如:午饭我就吃两碗 ~,再吃点咸菜。《广韵》平声庚韵古行切:“《尔雅》:肉谓之 ~”,《现代汉语词典》: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中古见母今不分洪细流峰话读[k]声母,庚韵帮组、见组字今多读[aη]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