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30 22:58
湘峪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郑村镇,县城东南58公里处。湘峪村的最大特色是原汁原味,整个村庄是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建筑,村内的三都古城最具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建筑由东西向两条街,和南北向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现存主要建筑有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特别是修筑于城垣之中的藏兵洞,中西合璧的状元楼、探花楼以及固若金汤的城墙防御体系极具特色,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
如今在中国的农村,城堡式的村庄已是不多见了,但有这么一个村子,迄今仍完好地留存着一座400年前的明代古城堡,它就是湘峪村。
湘峪村以这个气势宏伟的古堡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造福一方百姓。2002年三都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3年至2010年,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了官宅大厅、东西南城墙、三都湖、三都湖广场、东关小区的修缮和建设;2010年至今,又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湘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3A级景区的审批,以及西大庙、东佛堂、旅游接待中心、移民新村等项目,湘峪三都古城旅游景区功能日趋完善,预计今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湘峪村面积7.6平方公里,共有420余户,1250口人。近年来,在湘峪村全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先后对村内主道路、河道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建起集贸市场、便民超市、卫生所、农家文化书屋等场所,满足了百姓各种需要。湘峪村,村容整治、生态良好、环境宜人,先后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省级生态文明村、和谐村等荣誉称号。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关于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天津市规划局: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等规定,在各地初步考核和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并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审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公布河北省涉县固新镇等38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见附件1)、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等61个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见附件2)。
请你们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要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制定和落实保护措施,杜绝违反保护规划的建设行为的发生,严格禁止将历史文化资源整体出让给企业用于经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已经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将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查处。
附件:1、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2、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
二○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2013年10月8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山西省沁水县湘峪村与河北鸡鸣驿村、浙江新叶村、安徽呈坎村、贵州地扪村、陕西党家村等6处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被首批列入,并给予资金保障。
湘峪原名相谷,是个耸立在悬崖坚石上的城堡式村落,因明代名宦孙氏三都堂建于堡内而以“三都古城”闻名。完成于明末时期(1634年)的三都古城,状如棋盘,占地325公顷。2000余米长、25米高、4米宽的城墙,虽已残破,但镶刻在东、西、南城门上的“迎晖”“来奕”“宸薰”字样清晰可辨。城内路面石磨盘铺地,是当地一道罕见的独特景观。村中五纵三横的街道均由“丁”字形构成。石磨、石碾、石鼓、石礅等随处可见。街巷两边“四大八小”的双层或高层民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历经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多保持完好。
据了解,国家开展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工作的总体原则是规划先行、整体保护、关注民生、民众参与,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开展试点古村落民居建筑群的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古村落环境格局的历史沿革调查研究,在不损坏古村落文物价值的前提下,指导和带领村民改善水、电、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合理改造房屋内部设施,切实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因地制宜,探索古村落展示利用和旅游发展模式,制约商业过度入侵,并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安排中给予资金保障,力争在3年内全面完成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工作。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