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09 16:51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Xiangtan University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前身为湘潭大学中文系,创建于1976年,是湘潭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全国1978年首批获得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姜书阁、羊春秋、萧艾、彭燕郊、彭靖、王勤、张铁夫、季水河等国内知名教授曾执教于此。

学科建设

学院下设中文、广告、新闻3个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先后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新闻哲学和媒介文化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MJC)硕士专业学位点。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大类(下设新闻学方向、广播电视学方向)、广告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新闻学、广告学是省级一流专业。

发展历史

2024年9月7日下午,“校友返湘创业高端论坛暨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长沙院友会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

硬件设施

学院资料室拥有藏书10万余册。同时,还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专业资料室,以及台胞楚崧秋先生捐建的专门收藏新闻传播专业图书的“思亲书室”。学院的传媒科学实验室于2007年被确立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总值720余万元,实验用房800余平方米。

所获荣誉

2000年以来,学院教师累计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20多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800多篇,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含重大1项、重点4项)。荣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20多项,其中,国家教育部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3项,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4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

师资力量

截止到2021年9月,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9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1人,国家教学名师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4人,宝钢优秀教师4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1人,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首届教学奉献奖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湖南省教学能手4人。

人才培养

建院4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各类人才6000多人。知名校友有肖建国、王鲁湘、唐湘岳、雷跃捷、刘平春、袁铁坚、谢伯端、李伯超、邱运华、刘九如、叶仁雄、李恒白等。

学院领导

学院机构

教学研究机构

文学与新闻学院下设教学、研究机构一览表

学位点

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硕士学位点一览表

重点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湘潭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湘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1978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1982年该学科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1987年与文献学同时被遴选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经过几代学人30余年的建设,该学科已初步建设成为学术梯队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学科资源丰富、科研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的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8名,其中博士8人。第一代学人姜书阁、羊春秋、萧艾等为国内著名学者,第二代学人彭靖、刘庆云、刘建国、李家骧、汤效纯等,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几代学人的努力下,本学科逐步形成了3个明确稳定、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唐宋文学与韵文学、元明清文学与文献学、中国古代文论。本学科负责人现为雷磊教授,方向带头人分别为蒋长栋、李剑波、徐炼教授,代表性著作有《中国韵文学概论》、《清代诗学主潮研究》、《清代诗学话语》、《诗道——中国韵文艺术体系研究》等。

中国韵文学会,自1984年成立之初起就一直挂靠在湘潭大学,羊春秋教授担任了第一任副会长、第二任会长。刘庆云教授、蒋长栋教授、雷磊教授分别担任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其会刊为《中国韵文学刊》,1987年创刊,现已成为全国韵文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在此基础上,本学科组建了中国韵文研究所,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也是从成立之初起就一直挂靠湘潭大学,蒋长栋教授现任会长,李剑波教授任副会长兼秘书长。

近十多年来,本学科共出版学术著作41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全国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20余篇,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20余项省部级课题。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姜书阁教授的《骈文史论》、羊春秋教授的《散曲通论》分别获得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本学科自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共培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近200人,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考取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已有2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

中国语言文学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湘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始创于1976年,经过几代学人30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中外文论与文学比较、中国古代韵文与韵文学、语言理论及应用、文艺美学与文学批评四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同类学科中具有学术成果影响广泛、学术交流频繁、研究特色鲜明等优势,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讲师5人。先后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获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和荣誉社会科学专家称号,4项成果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78年,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招收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1979年招收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1981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2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被确定为湖南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列为湖南省 “十一五”重点学科(在期末验收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中国语言文学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此外,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湖南省“中外文学与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传媒科学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十一五”以来,新增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1名、全国一级学会副会长3名,新增纵向科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含重点项目1项),新增科研项目经费312.8万元,发表论文402篇,其中CSSCI、A&HCI以上刊物发表175篇,出版专著31部、教材8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新增国家“质量工程”项目3项,主办6次国际学术会议、5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研究基地

“中外文论与文化研究”基地

湘潭大学中外文论与文化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基地”更为此名),所在的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与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同步,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20多年来,经过萧艾、彭燕郊、曹让庭、张铁夫、季水河、吴岳添、黎跃进、曾思艺等三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该学科已成为我国地方院校同类学科中发展得最好的学科之一,学科总体水平在湖南省处于领先地位,部分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有的科研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十一五”以来,学科继续保持了省内领先的地位,法国文学研究等某些方面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普希金研究等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基地共有教学、科研人员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在读博士学位者3人,17位年龄在45岁以下教师中,有16位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博士在读,已获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学科队伍总人数的67%以上,博士或博士在读的教师占学科队伍总人数的77%。该基地梯队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会长的 1 人次、常务理事 2 人次、理事 9 人次,省级学会会长、副会长 8 人次。基地首席专家季水河教授的成果被转载、引用 400 多次;主要学术骨干吴岳添、张铁夫等人的成果分别被法国、俄罗斯多家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机构收藏,并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0年该基地所在的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被列入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该学科被列入湖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该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该学科被列入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2011年该学科所在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被列入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06年、2005年该学科分别主持《比较文学》、《综合英语》等两门国家精品课程。

“十五”期间,该基地共出版学术专著26部,出版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218篇,其中国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46篇。共承担各类课题5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6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0项,共中一等奖3项。“十一五”以来,该基地新增22项科研项目,其中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增项目经费66.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CSSCI、A&HCI以上刊物发表48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译著3部,主编或参编教材8部,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等级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另外,1人获得“第三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季水河)。

该基地所在的学科组织召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1993)、“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2004)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三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和10多次全国、全省学术讨论会,从2000年开始,创办了《湖湘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丛刊》,现已出版4辑。

20多年来,该基地所在的学科形成了3个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中外文论与文学批评比较研究。其特色是将中外文论与文学批评置于一个总体框架内,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外文论与不同国别的文学批评进行比较研究与双向阐发,进而揭示中外文论与不同国别文学批评的不同精神风貌,内在深层联系及共同发展规律。第二个方向是外国文学与翻译传播研究。其特点是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将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文学史与文化、翻译研究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去把握和透视各国文学和作家作品。第三个研究方向是文学与文化关系比较研究。其特点是把文学与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探讨文学与文化关系的内在统一性,研究文学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发展的规律,以及进行东西方文化内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现东西方各国和各民族文学的独特个性。由于该学科研究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对促进中外文学交流、推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论、比较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国内比较文学学科中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历史久远,学科地位处于先进行列;二是学术成果影响广泛,特别是张铁夫、吴岳添等人的成果分别被俄罗斯和法国多家博物馆、图书馆收藏,被同行专家引用和称赞;三是学术交流频繁,该学科“十五”期间以来有6人出国留学,10余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主持召开了1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10名外国学者来本学科讲学。“十一五”以来,已派出2名学者到美国、希腊、中国香港等地进行访学、学术研讨,已邀请尤?鲍列夫(俄罗斯)、格雷厄姆?默多克(英国)、川合康三(日本)、浅见洋二(日本)等4位外国学者来本学科讲学,邀请了吴元迈、陆贵山、曹顺庆、陈大康、尚永亮、谭好哲、格日勒图、陈建华、马驰等10多位全国著名学者来本学科讲学,已主办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其中1次国际学术会议(“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四是有相对齐全的外语语种,有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多个语种的文学研究专家。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认为:湘潭大学的比较文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浓厚,在科研、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思路。该学科出版了高水平学术论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出版了高质量的教材《新编比较文学教程》,对培养学生的中外文化素养,宏观多元的思维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简介: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主干专业,也是我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发挥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学科平台较高、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师资力量较强、社会声誉较好等优势,培养学生具有深厚人文素养、扎实语言文字基本功与较强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既适合在学校、科研机构等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也能胜任各类机构的宣传、文秘、管理等工作。

专业核心课程:语言学理论、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

新闻学专业

简介:本专业是湖南省最早开办的新闻学专业,也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新闻学、传播学理论知识和媒体生产、管理及运营等方面的实践技能,成为能够胜任新闻传播、公共传播、文化传播等部门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原理、传播学原理、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

广告学专业

简介:本专业是湖南省开办最早的广告学专业,也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主要学习广告学、传播学、营销学等基本知识,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以增强人们的消费意识,提高产品销量,提升品牌形象。注重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利用校内外多种优势教学资源,采用“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品德高尚、广告实务能力强、人文素养良好的专业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广告学概论、传播学原理、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数字广告创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