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7 16:4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
历史背景
1927年9月起,湘鄂赣边界地区十余县的部分农民自卫军、农民,分别在中共组织领导下举行起义,组成数支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1928年7月,中共湘东特委成立,滕代远任书记。同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5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9月,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成立,滕代远任书记。11月,红5军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转入井冈山地区后,王首道任湘鄂赣边特委书记;黄公略率红5军一部在湘鄂赣边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29年4月改称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张启龙任政治委员。红军支队和当地游击队经过艰苦斗争,在平江、浏阳、大冶、阳新、修水、铜鼓等县境内,开辟了数块根据地。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返回湘鄂赣边后,于9月与红军支队合编重新组建红5军。10月,湘鄂赣革命委员会成立。此后,红5军乘蒋冯阎战争期间驻湘鄂赣边地区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之机,分兵展开活动,并帮助组建了湘鄂赣苏区红军独立师。
1930年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崇阳、通城和赣西的修水、铜鼓、万载等地,大都已成为苏区。同时,红军第3军团组成,彭德怀任前委书记兼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辖第5、第8军。随后,红军独立师扩编为红军第16军,亦归红3军团建制。8月,红3军团编入红军第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从湘东地区转向赣西南地区,红16军留在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在反对国民党军“清剿”“围剿”的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组成,李宗白任书记(后林瑞笙)。同时,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成立,孔荷宠任总指挥,黄志竞任政治委员。10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赖汝樵任主席(后王亚德)。在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建立了20多个县的中共组织和17个县苏维埃政府,以及各级共青团、工会、妇女会、互济会等群众组织,发展了工业、军工和农业生产,建立了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苏区建设得到全面发展。1934年1月,陈寿昌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徐彦刚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从1933年9月开始,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湘鄂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到1934年8月,湘鄂赣苏区变成游击区。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