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7 21:01
《湮没的辉煌》是夏坚勇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96年9月。
《湮没的辉煌》收录了夏坚勇创作的《寂寞的小石湾》《驿站》《湮没的宫城》《东林悲风》《小城故事》等散文作品。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畅快的措辞,深刻的思想,将历史与政治、文化与情感加以整合,在地理空间的层峦叠嶂中穿梭,俯瞰历史的烟云风尘,博古论今。
翻开散文集《湮没的辉煌》,令人感觉到墨香中流溢而出的不是浓浓的诗意,也不是淡雅的哀愁,扑面而来的是铭心刻骨的痛楚气息,是一种中国文人对自身的沉静反思和深刻剖析。夏坚勇牢牢把握住文化人格这一历代文人心理建构的内蕴枢纽和价值核心,围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中国文人的理想模式,深刻细致地昭示出文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生命空间中艰难的求索、曲折的探寻和无法避免而又有迹可寻的嬗变,从而构筑出一篇篇具有风范的文学篇章。
《东林悲风》表现的是具有阳刚之气的济世情怀。作者所谈到的明朝东林党人的人生准则是干世兼济的典型,他们不远千里来相会,集聚一室,讲学为业,切磋、研讨、辩论而形成了一种类似文人沙龙的方式,在人生品格上显示出“集体”独善的特征。同时,他们又指陈时弊,经世致用,力倡实学,表现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且至死不悔的豪情。顾宪成如此,高攀龙如此,杨涟也如此,这才是他们文化人格中的核心。他们的骨气,陶铸了文化人格中的壮美。当铁骨豪气的东林党人在皇帝阴冷而残酷的注视下被逼进绝境时,读者不禁生出一股文化的悲怆感。他们有着文化人格的命定倾向,此刻竟然步调一致地选择了死亡,甚至是选择带有浓厚的感戴君恩色彩的自觉自愿的死法,这确实是一曲令人喟叹的东林悲歌,文化价值标准的局限则是悲剧的渊薮。作者揭示出传统文化人格表现形态的正负面特征以及由此导致的难以避免的历史命运值得深思。
在对传统文人的文化人格主旋律进行概括剖析之外,散文集中还对这种文化人格的变奏和歧异形态加以丰富的表现。《遥祭赵家城》中飘然而出的赵宋宗室赵孟頫,就是比较圆融甚至圆滑地将文化人格附益于官场人格了。尽管心头也会时时掠过隐痛,但他整体上已把自己的文化人格托依给官场权威和功能型生存意识。这显然是一种柔靡不振的文化人格依附状态。《小城故事》中的冒辟疆从早年对官场的疏离到晚年对官场的自觉搜寻,一冷一热的鲜明对比同样表明文化人格的弱化,这种分裂型的文化选择与赵孟頫模式一脉相承。
《百年孤独》中的盛宣怀虽然没有迈向科举文坛,但其文人气质同样耐人寻味。他在走着一条弱化文化人格之路的同时,又在对这种文化人格的变异性选择中完成了对自身、对现实、对时代的某种超越。他以独善为手段而以兼济为目标,并且他的独善更多地展现在官场和商场阵地中,如此独善的领域发生了质的改变。盛氏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解构和重建,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独善和兼济由两线并行转化为单线贯穿。当盛氏灵魂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接受拷问时,读者固然可以鄙弃其狭隘自私和“骑墙”心态,但从整体构思而言,又不得不承认盛氏模式代表了一种更有现代气息的思维方式和人生选择。盛氏在历史上始终是被误解被攻击的,但就他所处的时代而言,这位荒原上寂寞而执着的旅行者的人生悲哀是封建末世文化的悲哀。作者对这一人物的重新评析,有力地显示出一种不为传统所囿的独立判断精神和一种现代型的人生价值眼光。
荣誉表彰
1998年2月,《湮没的辉煌》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奖”。
夏坚勇,散文家,剧作家,现居江苏江阴。其代表作有《湮没的辉煌》《大运河传》《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