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6 21:31
大约在中世纪时期,印度的婆罗门教被演化为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它是4世纪前后吸收了佛教与耆那教等教义后产生的新教之一。此教崇拜的主神是湿婆。所谓湿婆(梵文Siva)意即毁灭、苦行和舞蹈三神的合一。神给人以恐怖感,但教义说它除有毁灭之功外,还有创造职能。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可与宇宙合一。对它来说,毁灭和再生是相生的,故往往还有男性生殖器林伽作为它的能力的象征。其形象常常被描绘成有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中分别拿着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穿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装饰。
此像高5.44米,宽6.94米。原藏孟买附近的象岛石窟寺内。
这尊三面巨像还有一个名称叫摩希萨木尔提(Mahesamurti),意思是湿婆大神的三种面貌。关于这尊三头半身造像的内涵,在美术史家中存在一些争议。现据多数考古学家的判断,认为这三面头像的正中一个头,由于形象显得庄严肃穆,是代表创造者(梵天)的湿婆,或称守护者(毗纽天)的湿婆;左边那个头,是一副皱着眉,口半张开,嘴角露出獠牙的模样,可能是代表破坏者的湿婆,即恐怖之神(Bhairava);最后,在右边那个较为温和而面带笑容的头,似乎是象征湿婆能力的化身帕尔娃娣。
在印度的美术文物研究界,又把象岛这一尊三头造像解释成为三位一体的观点推翻了。据古玛拉师瓦密的意见,这似乎应是一个摩醯首罗像。总之,不管如何,这一尊三面雕像在印度古代雕刻中是罕见之物,而且这三副面貌雕凿得都极其和谐匀称。它一直是古代东方美术中最珍贵的文物。雷奈·格鲁塞的《印度的文明》一书,曾记述了19世纪法国大雕刻家罗丹见此作品时所发表的热情见解:看那富于敏感表情的丰富而努出的嘴,双唇如一片快乐的湖泊,上边点缀着高贵翕动的鼻孔。作为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范例,它确实是古代艺术家智慧的创造性表现。
湿婆为印度教毁灭之神,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载有他的神话。据说他有极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毁灭一切的神火,曾烧毁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诱他的爱神,得三魔城毁灭者之称。诸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他吞下能毁灭世界的毒药,颈部被烧成青黑色,得青颈之称。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创造力的象征,受到性力派和湿婆派教徒的崇拜。湿婆是苦行之神,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炼苦行,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力量。他还是舞蹈之神,创造刚柔两种舞蹈,被誉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统帅,妖魔鬼怪都受制于他。妻子是雪山神女,两个儿子是塞犍陀和群山。前者是天兵天将的统帅,后者是侍候湿婆的诸小神之首。他的形象被描绘成三眼四手,手中分执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着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头发盘成犄角形,上有恒河的象征物。传说恒河下凡时曾先落在他的头上,分七路流向大地,颈上绕着一条蛇。坐骑是一头大白牛。他的故事散见于各种文献中。他的教派信徒奉其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除毁灭外还可创造。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