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29 14:22
现代气象学认为,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气候的六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传统中医则依据人与自然统一的框架,把自然气候要素定为“六气”,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同时还规定:如果自然气候因发生了反常的或急剧的变化,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则“六气”就可成为致病的“六淫”。
从内容上说,中医的“六气”和气象学的六个基本气象要素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中医所说的“湿”、“燥”两气,与气象学中的湿度内容基本一致。当空气湿度过大时,人就容易遭到“湿淫”的侵害;而当湿度过小时,则需防的是“燥淫”(也称“燥邪”)。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也不容易引起疾病。尤其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就要借汗液的蒸发来排出热量。此时,空气湿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汗液蒸发速度很慢,人就有一种粘糊糊的感觉,很不舒服。如果高温伴着高湿(例如夏季雷雨来临前),还容易发生中暑现象。只有当空气湿度较低时,汗液蒸发速度才会较快,即使天热一点,人也感到一种爽快。例如,同样是高温天气,在南京往往是汗流浃背,在北京则不会这样。其实,北京的气温并不低,人体也并非不出汗,只是因为北京的空气湿度较小。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对人体健康不利。湿度过大时,人体中一种叫松果腺体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较大,使得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就相对降低,细胞就会“偷懒”,人就会感到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如高山、海岛)工作、生活,还容易患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湿痹症。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易夺走人体的水份,使人皮肤干裂,口腔、鼻腔粘膜受到刺激,出现口渴、干咳、声哑、喉痛等症状,所以在秋冬季干冷空气侵入时,极易诱发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病症。
现代医学还证实,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菌的繁殖和传播。科学家测定,当空气湿度高于65%或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的死亡率较高。
正是因为空气湿度影响着人体健康,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注温度和晴雨,也要关注意身边无时不在的空气湿度及其变化。
首先要学会判断空气湿度的几个方法:1、了解本地区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规律。一般来说,夜间和早晚,空气湿度较大,下午湿度较小。2、根据天气状况,对空气湿度做出判断。一般来说,下雨(雪)时和下雨(雪)前后,空气湿度较高;而久晴不雨的时候,空气湿度相对较小。3、通过蒸发量来估计空气湿度大小,当蒸发很大时(如湿衣服很快在阴凉处晾干),空气湿度较小;反之,湿度则较大。4、仪器测定。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主要有毛发湿度计和干湿球温度表,条件较好的医院病房,这些仪器都该是齐备的。
其次要掌握几种调节空气湿度的方法。每当得知空气湿度偏小(低于50%),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比如,冬天室内生炉子或使用取暖设备时,可以在炉子上烧一壶水(注意,壶盖不要盖严),使水汽蒸发;或者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以提高空气湿度。当然,也可以通过加湿器,直接向空气中喷入水雾,短时间内便可提高湿度。为了保健起见,加湿器的用水最好使用冷开水。又因为我国属季风气候区,夏季空气湿度普遍偏高,所以夏季调节湿度主要是考虑降低室内空气湿度,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空调降温或抽湿,当然,晴热多风之时,适当地开窗通风,也不失一种简便而环保的降湿方法。